众妙之门:重建文本细读的批评方法(第二版)_陈晓明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陈晓明

内容节选

一“远”的叙述学:“仁义”还是他者化的视点?谢有顺:《发现人类生活中残存的善——关于铁凝小说的话语伦理》, 《南方文坛》2002年第6期。 通常的评论会把《永远有多远》的主题思想理解为是对道德品性的肯定,白大省这个人物,无疑也是追寻善的仁义价值观的高度体现。或许如谢有顺所说:“白大省这个人,把善在我们时代存在的最大可能性展现出来了,但她同时也把善变成了我们时代的‘古董’。这是多么令人心酸的事实?从这个意义上说,铁凝既是当代生活中善的存在的发现者,也是善的神话的终结者,《永远有多远》就是这方面的巅峰之作。” 当然,谢有顺并非是在专论《永远有多远》的文章中如此定义,他只是在一个关于“叙事伦理”的文章中,如此理解这篇小说。这样的理解无疑没有任何问题,也是《永远有多远》的显性主题。 确实,这篇小说几乎就是一个人与一个城的故事,白大省的居住史与老北京紧密相连;她的身上也蕴含着人们对老北京的人伦道义的想象,她似乎就是老北京残存的价值的坚守者。白大省是这样的人物,她是这个时代残存的仁义的坚持者,她从小就照看病痛中的姥姥,尽管姥姥重男轻女,白大省对她再关切,她还是对白大省的弟弟白大鸣更为疼爱,对白大省只是使唤且常有不满和责备。但这从未阻止白大省对姥姥多年如一日的照看。她对自私自利的弟弟也是谦让忍耐,小时多病的弟弟让她自觉承担所有的对弟弟的忍让。直到要迁房,她还让弟弟占尽了便宜。对于那些男人,她几乎无一例外献出全部爱心,但得到的也无一例外是背叛和利用,只是这些似乎都没有动摇她的善良和奉献的本性。这些奉献、忍受和无怨无悔,都让人感受到白大省的“仁义”。然而,她的坚守如此笨拙被动,与其说是依靠理想,不如说是凭着本能。很多年来,那个叙述人“我”也认为白大省傻乎乎的“仁义”实在不值当,没有人对她的“仁义”给予足够的尊重。她对姥姥日复一日的照顾,也丝毫没有改变姥姥重男轻女的态度。 当然,这篇小说还可以读解为关于白大省的爱情故事。这些爱情只是她一味地给予对方,却饱尝背叛的苦涩,但她始终不悔恨,很快就从失恋中走出来,接着进入下一次的痴情奉献。郭宏、关朋羽、夏欣,都是这样的背叛者,一些拙劣的或者平庸的男人,却羞辱和嘲笑了白大省的善良,让白大省对爱情的幸福憧憬化为泡影。 再进一步,我们还可以从小说中体会到浓重的怀旧意味。那是对老北京的怀念,在这样的情调中白大省的“仁义”一点点显示出来。小说花费了大量的笔墨书写老北京的往事,也不得不与“怀念传统”这种主题联系在一起。小说中出现的那些地名,一方面是新北京的世都大厦、王府井、天伦王朝、新东安商场,等等;另一方面是怀旧叙事中的驸马胡同、西单,等等。而小说书写的背景,也正是新北京准备对老北京大动干戈、拆迁改造的时期。1999年,北京市政府制定《北京旧城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和控制范围规划》,东单、西单地区被列入了历史文化保护区范围。《规划》中说:“这一地区的胡同排列整齐,四合院布局规整,是老北京城典型的传统四合院区,至今仍保留着一定数量的较好的四合院。”但数年过后,这一地区陷入拆迁争议,多次的专家论证,重演了经典的中国版的专家结论。这一地区当然免不了要被拆迁改造。小说中所写的“驸马胡同”,当有实际地点,可能是指原来的石驸马街。该处因明宣宗的二女儿顺德公主下嫁石家,得名石驸马街,早年的中国共产党人李大钊曾于1920—1922年期间居住于此,后来国画大师黄宾虹也在此居住过。1965年整顿地名,改为文华胡同。现属西城区金融街辖界,当是如今最能显示新北京豪华气派的地方。据说铁凝儿时就居住于此,这确实是一次纪念式的书写,但铁凝重写老北京的往事,又是这样的胡同,历史文化悠久,底蕴深厚,当有讲究。铁凝在1999年讲述老北京的故事,无疑带着怀旧的记忆,那是对历史消失的一种祭祀。小说后半部分也提到驸马胡同拆迁的事,结尾也写到了“即使北京的胡同都已拆平……”。白大省身上显然也承载着她对老北京人情世故的赞赏。虽然,白大省几乎就是一个失败者,但她身上的道德品格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肯定。赵艳、铁凝:《对人类的体贴和爱——铁凝访谈录》,原载《小说评论》2004年第1期,转引自贺绍俊:《作家铁凝》,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8年,第179—180页。 旧城的失去,一个女孩与一个城市的故事,她的仁义道德的失败故事,等等,无疑都可以从这篇小说中读出。白大省始终坚守着“仁义”,而仁义却并不降临到她头上。即使把这一意义作为小说最终的意义,也可以把小说读为道德失败的挽歌。但是,这篇小说分明却又有着另外的意义,铁凝在一次访谈中解释《永远有多远》的主题设想时说道:“我并不想在小说中写一个善良人的故事,或单纯地呼唤善良。白大省是善良的,但她并不甘于自己的善良,而是希望改变这种情况,变成‘西单小六’那样的女人:有一点儿‘妖’或‘邪’,漂亮,不费吹灰之力就得到男人。白大省的愿望......

  1. 信息
  2. 编辑说明
  3. 导言 重建文本细读的批评方法
  4. 第一章 “重复虚构”的秘密——《虚构》与博尔赫斯的小说谱系
  5. 一 开头、题辞以及“我就是那个叫做……”
  6. 二 老人、我的经验与困难的虚构
  7. 三 “我干了……”,疾病与爱欲
  8. 四 神祇、枪与时间
  9. 五 不可能的虚构
  10. 第二章 小说的真相与谋杀小说——《褐色鸟群》关于时间和记忆的叙述
  11. 一 《褐色鸟群》中的“真相”
  12. 二 真相与小说的叙述本质
  13. 三 死亡、记忆与可变异的重复
  14. 四 格非小说的现代踪迹
  15. 第三章 弃绝与不可能的经验——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分析
  16. 一 在细雨中呼喊:弃绝的经验
  17. 二 挑战伦理底线:父亲与家的“弃绝”
  18. 三 关于弃绝的文学谱系
  19. 四 克尔凯郭尔的弃绝与小说的不可能经验
  20. 第四章 欲望、暴力与颓废——苏童《罂粟之家》中的历史感与美学风格
  21. 一 农业文明的最后书写:生殖与历史颓败
  22. 二 现代性历史的强有力穿透:革命与暴力
  23. 三 父与子:阶级与血缘的错位
  24. 四 颓废美学与历史的风格化隐喻
  25. 第五章 “寻根”与知青记忆——《棋王》表征的创伤心灵史
  26. 一 “吃”与“棋”的文本涵义
  27. 二 知青的创伤记忆与文化寻根
  28. 三 平淡化的叙事与戏剧性效果
  29. 四 “寻根”的意义与歧义
  30. 第六章 身份政治与隐含的压抑视角——王安忆《新加坡人》分析
  31. 一 小说中的文化空间:大上海与小弄堂
  32. 二 文化认同与“欲望”书写
  33. 三 另一个文化情境中的认同危机
  34. 四 王安忆的叙事谱系,超越自我的可能性
  35. 第七章 “没落”美学的古典性与现代面向——《游园惊梦》表征的一种美学意识
  36. 一 《游园惊梦》表征的“没落意识”
  37. 二 蓝田玉与没落女性的群体形象
  38. 三 现代主义的陷落与没落的还魂
  39. 四 没落美学在现代的陷落
  40. 第八章 自我相异性与浪漫主义幽灵——《永远有多远》隐含的女性另类谱系
  41. 一 “远”的叙述学:“仁义”还是他者化的视点?
  42. 二 “本己之己”与女性的共同体
  43. 三 女性的“她者”谱系:生命本原的神话
  44. 四 文学史的回望:现代浪漫主义的幽灵?
  45. 五 中国当代叙事文学的敞开面向
  46. 第九章 消极自由的退路:性、区隔与荒诞——王小波的《我的阴阳两界》分析
  47. 一 病态的性文化与反压抑的叙事
  48. 二 逃脱与消极自由的可能
  49. 三 空间的区隔与向死的爱欲
  50. 四 自由、荒诞与虚无,这奇怪的三人转
  51. 第十章 “动刀”的暴力美学——现代性美学的一种文学谱系
  52. 一 “动刀”在当代小说叙事中的决定作用
  53. 二 “动刀”与激进现代性的暴力叙事
  54. 三 暧昧的正义:暴力的美学化
  55. 四 动刀的花招:暴力美学的解脱?
  56. 五 另一种刀法或针的妙用:西方的文学经验
  57. 第十一章 “文学已死”与越界之写——《我的千岁寒》及其向死而生的写作
  58. 一 “文学已死”的歧义
  59. 二 千岁之寒:王朔预示的写作绝境
  60. 三 绝境中的文学:向死而生与越界之写
  61. 四 绝境、越界的哲学阐释
  62. 第十二章 穿过本土,越过“废都”——贾平凹创作变异的历史化阐释
  63. 一 穿过地域文化的“性情”
  64. 二 《废都》的文化想象与批判性情境
  65. 三 从《废都》到《秦腔》:阉割的必要
  66. 四 越过废都之后:历史与美学的终结
  67. 五 落地成形:《古炉》的炉火纯青
  68. 第十三章 “喊丧”、幸存与去历史化——《一句顶一万句》开启的乡土叙事新面向
  69. 一 当代乡土叙事的“喊丧”声调
  70. 二 幸存的孤独:对友爱或家庭伦理的解构
  71. 三 去历史化:乡土中国的另类现代经验
  72. 四 他者的伦理:个体醒觉意识或另类现代性
  73. 五 无法叙述的叙述:汉语小说的另类可能性
  74. 六 结语:喊丧或者“去乡愁”
  75. 第十四章 “在地性”与越界——莫言小说创作的特质和意义
  76. 一 在地的寻根:对潮流的介入与超越
  77. 二 越界的世界观:暴力与正义博弈的视角
  78. 三 解放性修辞:汉语言的自由与越界
  79. 第十五章 “逃离”与文本敞开的浪漫主义——当代小说的隐秘超越路径
  80. 一 逃离:西方文学的一个内在经验
  81. 二 逃离:哲学的与文化根基的解释
  82. 三 逃离: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新故事
  83. 四 逃离:文本修辞暗示的路径
  84. 五 逃离:晚郁时期的超脱与自由
  85. 索引
  86.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