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王阳明心学的真正传习_费勇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费勇
内容节选
02 你要做的只是清除心中的杂草 这篇《教条示龙场诸生》很简单,却又不简单,其实是王阳明根据自己的心学,总结出了做人的基本方法。第一是立志,第二是勤学,第三是改过,第四是责善。四种方法体现的是王阳明所说“人须有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能成己,才能成人”。即使在今天,我们在茫然的时候,反复研读这篇教规,仍然会有巨大收获,它能够帮助我们找到种子,找到我们应该做什么人的那颗心。 这颗心,会让我们在世上做什么都变得容易。 这颗心在哪里呢?王阳明龙场悟道,悟出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圣人之道”就在我们自己心里,我们只要回到自己心里,就可以了。但事实上,并不这么简单。为什么?答案就在这篇教规里。一开篇就讲立志,这是种子法则。立志也可以说是回到内心,找到那个与万物一体的心,这是心灵法则。但王阳明讲了立志之后,并没有讲心,而是讲了善、恶的分别,然后讲了勤学、改过、责善。 这里,王阳明把“心”具体化了。那个与万物一体的心,那个能够给予我们不断能量的心,一直在那里,但为什么我们找不到呢?这篇教规里,王阳明的回答是:因为“恶”。因为我们的心装满了“恶”,所以,我们看不到那颗真正的心。因此,王阳明在教育中,第一,要求学生立志,立志的同时分清善恶,做一个君子,做一个善良的人;第二,通过勤学、改过、责善等手段,去除心中的恶,培植心中的善,最后达到澄明的境界,心就成为我们自己的心,成为与宇宙一体的心。 这条教规引出了王阳明心学关于做人的第三条法则:纯粹法则。 所谓心学,就是修心,让心变得越来越纯粹。做人,就是让自己的心变得越来越纯粹。做人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做减法,不断让生命变得纯粹的过程。有人问王阳明:“人都有这颗心,心即理。为什么有人会行善,有人会作恶呢?”王阳明回答:“因为恶人的心,失去了心的本性。”这就是说,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清净的本心存在,“恶”是因为失去了这个本心,所以做人的根本,就是要把这个本心找回来。王阳明有时候把这个本心叫作“道心”,即没有人为因素污染过的心,而被人为因素污染过的心,叫“人心”。 纯粹法则的核心就是要去掉人心里的“私欲”,让它变得纯洁。用王阳明的话说:“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何等轻快脱洒,何等简易!”但,什么是人欲呢? 第一种是偏于“恶”的私欲。违背了人性的基本原则,伤害别人,违反伦理,也包括平常讲的各种人格上的缺点,比如杀人、偷盗、说谎、虚伪、爱说闲话、嫉妒,等等。这些都是“恶”。 王阳明的学生孟源有自以为是、贪求虚名的毛病,王阳明常常批评他。一天,王阳明刚刚责备过他,来了一位友人,谈了自己近来的功夫,请先生指正。孟源在一旁插嘴说:“这才找到我过去的家当。”王阳明说:“你的老毛病又犯了。”孟源满脸通红,想为自己辩解。王阳明接着开导他:“这是你人生中最大的问题。打个比方吧。在一块一丈见方的地里种一棵大树,雨露滋润,土壤肥沃,都只是在滋养这个树根。如果想要在树的周围种栽一些优良的谷物,上有树叶遮住阳光,下被树根盘结,缺乏营养,谷物怎能生长成熟?所以只有砍掉这棵树,一点根须也不留,才能种植优良谷物。否则,任凭你如何耕耘栽培,也只是在滋养那棵大树的根。” 第二种是“过度”的欲望。即使这种欲望是善的,但一旦过度,也会成为“人欲”(私欲)。 王阳明的学生陆澄暂住鸿胪寺时,突然收到家信一封,说儿子病危,他心里万分忧虑,难以忍受。先生说:“现在正是用功的时刻,如果错过这个机会,平时讲学有什么用呢?人就是要在这时候磨炼自己。父亲爱儿子,感情至深,但天理也有个中和处,过分了就是私心。人们在这个时候往往认为按天理就应该烦恼,就去一味忧苦而不能自拔,于是陷入了‘有所忧患,不得其正’的境地。一般人七情六欲的表露,过分的多,不够的少,稍有过分,就不再是心的本体,必须要调整适中才可以。比如,父母双亲去世,做儿女的恨不得一下子哭死心里才痛快呢。然而,《孝经》中说:‘不能过分悲哀而失去本性。’这并非是圣人要求世人抑制情感,而是天理本身自有它的分寸界限,不可超越太过。人只要明了了心体,欲望自然就不会增减一分一毫了。” 过分了就是私欲。对于“过度”的私欲,要有所中和。朱熹说过一句名言:夫妻是天理,三妻四妾是人欲;饮食是天理,美食是人欲。需要一个合适的度。 《传习录》里王阳明对于中和有不少的解读。王阳明说:“诸如愤怒、恐惧、好乐、忧患等情绪,人心中怎会没有呢?只是不应该有罢了。一个人在愤怒时,比较容易感情用事,多了一分意思,就会过于愤怒,就失去了‘廓然大公’的本体了。因此,有所愤怒,心就不能保持中正。现在,我们对于愤怒等情绪,只要顺其自然,不要刻意去抑制或放任,心的本体就会‘廓然大公’,从而实现本体的中正了。例如,出门看见有人打架,对错误的一方,我心中很愤怒,但虽然愤怒,我心中廓然,并不动气。对别人有怒气......
- 信息
- 序 一生只做一件事
- 壹 种子法则
- 01 12岁时,少年王阳明确立了“成圣”的志向
- 02 我们首先应该抓住大的“核桃”
- 03 学习要有一个本原
- 04 我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
- 05 我想要承担什么样的社会角色?
- 06 在做官、讲学中做人,在做人中成圣
- 07 人犹如一滴水,要回到存在的大海
- 08 理解力比记忆更重要
- 09 我们游山玩水的时候也在学习
- 10 你的种子与年龄无关,一直都在
- 11 做任何事,首先要找到关键点
- 贰 心灵法则
- 01 凡事要在心上下功夫
- 02 君子住到了那里,怎么还会简陋呢?
- 03 无论身处什么环境,都应该做自己该做的事
- 04 心的力量,把王阳明带出了现实的困境
- 05 人人心中都有一个圣人
- 06 你不看时,这花和你的心一样寂静
- 07 你的人生是一条河流,慢慢融入大海
- 08 是非来自内心的印证
- 09 最不应该错过的,是我们自己的心
- 10 工作或职业不过是为人类谋幸福的手段
- 叁 纯粹法则
- 01 在教育中改变人心
- 02 你要做的只是清除心中的杂草
- 03 让心成为一面明镜
- 04 草有所妨碍,就应当拔除
- 05 天泉证道
- 06 一方面有善有恶,另一方面无善无恶
- 07 生命的成长不是量的累加,而是质的纯化
- 08 如何面对别人的流言、中伤?
- 09 不用问渔人,沿溪踏花去
- 肆 行动法则
- 01 学习的目的是成为人本身
- 02 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结果
- 03 遗忘了对事理的探求,就是失去了本心
- 04 行动的意义
- 05 告谕浰头巢贼
- 06 处于什么位置,就做这个位置该做的事
- 07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 08 教育应当顺从人的天性
- 09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里,再次学习做人
- 10 重要的是你应该时刻在行动里
- 11 只有行动才能消解对不确定性的恐惧
- 伍 担当法则
- 01 在世间行正道,究竟有多困难
- 02 把生死放在一边,只做对的事情
- 03 良知是什么?
- 04 良知的种子一直都在
- 05 做人,就是做你应该成为的那个人
- 06 拂袖而去很容易,难的是留下来
- 07 工作就是修行
- 08 最终成就一个人的,是他的担当
- 09 愿意担当多大的责任,就能成就多大的人生
- 跋 一件事照亮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