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史_吕思勉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吕思勉
内容节选
第一节顺宗谋诛宦官 德宗长子名诵,是为顺宗,德宗即位之岁,即立为太子,至贞元三年八月,而有郜国公主之狱。郜国者,肃宗女也。初降裴徽。徽卒,又降萧昇。昇卒,主与太子詹事李昇等乱。昇,叔明子,叔明,鲜于仲通弟,赐国姓。昇事又见《旧日书·萧复传》,作昇,《叔明传》及《新书》皆作昪,《通鉴》依《实录》作昇。奸闻,德宗幽之它第,而斥异等。四年,又以厌蛊废。六年薨。主女为皇太子妃,帝畏妃怨望,将杀之,未发,会主薨,太子属疾,乃杀妃以厌灾。《新书·公主传》。《旧书·李泌传》曰:顺宗在春宫,郜国交通外人,上疑其有他,连坐贬黜者数人,皇储亦危,泌百端奏说,上意方解。《新书·顺宗纪》亦曰:郜国公主以蛊事得罪,德宗疑之,几废者屡矣,赖李泌保护得免。《泌传》曰:郜国坐蛊媚幽禁中,帝怒,责太子,太子不知所对。泌入,帝数称舒王贤,泌揣帝有废立意,因曰:“陛下有一子而疑之,乃欲立弟之子?臣不敢以古事争,且十宅诸叔,陛下奉之若何?”帝赫然曰:“卿何知舒王非朕子?”对曰:“陛下昔为臣言之。陛下有嫡子以为疑,弟之子,敢自信于陛下乎?,”帝曰:“卿违朕意,不顾家族邪?”对曰:“臣衰老,位宰相,以谏而诛,分也。使太子废,它日,陛下悔曰:‘我惟一子,杀之,泌不吾谏,吾亦杀尔子。’则臣祀绝矣,虽有兄弟子,非所歆也。”即噫呜流涕。因称“昔太宗有诏:‘太子不道,藩王窥伺者两废之。’陛下疑东宫而称舒王贤,得无窥伺乎?若太子得罪,请亦废之,而立皇孙,千秋万岁后,天下犹陛下子孙有也。且郜国为其女妒忌而蛊惑东宫,岂可以妻母累太子乎?”执争数十,意益坚。帝寤,太子乃得安。《通鉴》纪事,大致与《新传》同而加详,惟即系于三年八月,不如《新书》云郜国之废在四年也。且载泌言曰:“愿陛下从容三日,究其端绪,必释然知太子之无它矣。若果有其迹,当召大臣知义理者二十人,与臣鞫其左右。必有实状,愿陛下如贞观之法,并废舒王而立皇孙。”又曰:间一日,上开延英殿独召泌,流涕阑干,抚其背曰:“非卿切言,朕今日悔无及矣。太子仁孝,实无它也。”亦不如《新传》云执争数十,《新纪》云太子几废者屡也。温公作《通鉴》极详慎。凡《鉴》与新旧《书》异同处,大抵新旧《书》游移舛误,而《鉴》明确审谛,惟此事则不然,盖由《新书》尚兼采旧文,而《鉴》则偏据李繁所作《家传》之故。繁小人,造作史实无忌惮,而又不能自掩其迹。且德宗岂惟一子?而其取昭靖子为子,郑王邈,追谧昭靖太子。亦岂能秘不使外朝知乎?德宗性多疑而固执,亦殆非间一日而可悟也。云执争数十,云奏说百端,则近之矣。萧妃之见杀,事已在厌蛊发后两年,泌亦于其去年死矣,泌死于贞元五年三月。可见帝之疑久而不释也。昭靖为代宗正适,说已见上章第一节。自肃、代已来,元帅已为冢储之任,而昭靖及舒王皆居之,可见其地位实与人殊。顺宗之正位东宫,盖以母爱,而其母已殁于贞元二年,顺宗母曰昭德皇后王氏。德宗为鲁王时为缤。即位,册为淑妃。贞元二年,久疾,帝念之,立为后,册礼方讫而崩。小人欲乘机动摇,殊无足怪。贞元二十一年,正月,德宗崩,顺宗立。《旧书·顺宗纪》曰:上自二十年九月,风病不能言。暨德宗不豫,诸王、亲戚,皆侍医药,独上卧病不能侍。德宗弥留,思见太子,涕咽久之。大行发丧,人情震惧,上力疾衰服见百寮于九仙门。既即位,知社稷有奉,中外始安。发丧后既能力疾而见百寮,弥留时何难自强一视医药?《卫次公传》云:贞元八年,征为左补阙。寻兼翰林学士。二十一年正月,德宗升遐。时东宫疾恙方甚,仓卒召学士郑 等至金蛮殿。中人或云:“内中商量所立未定。”众未对。次公遽言曰:“皇太子虽有疾,地居冢适,内外系心。必不得已,当立广陵王。即宪宗,见下。若有异图,祸难未已。” 等随而唱之,众方定。然则舍适嗣而别谋拥戴,当时已肇其端。太子之不得见,殆有壅遏之者,德宗之涕咽,不惟其疾之优矣。然则顺宗当即位之日,其势已如赘旒矣。 唐顺宗(761—806)即李诵,位居储君二十六年,在位时间不足二百天。 然顺宗贤君也,在东宫时,即蓄意欲除宦竖,其计谋业已豫定,故即位后虽婴痼疾,其局仍不可变也。顺宗所信者,为王叔文及王伾。叔文,山阴人。今浙江绍兴县。以棋待诏。德宗令直东宫。伾,杭州人。始为翰林侍书、待诏,累迁至正议大夫、殿中丞、皇太子侍书。《传》云:与韦执谊、翰林学士。陆质、本名淳。时征为给事中,使为皇太子侍读。吕温、左拾遗。李景俭、让皇曾孙,进士。韩晔、滉族子。尚书司封郎中。韩泰、户部郎中。陈谏、河中尹。柳宗元、刘禹锡等十数人宗元、禹锡,皆为监察御史。定为死交,而凌准、员外郎。程异、盐铁转运扬子留后。又因其党以进,可见贤士大夫与之者之多。《传》言其直东宫时,每对太子言:“某可为相,某可为将,幸异日用之”,非虚辞也。《传》又云:上寝疾久,不复关庶政。深居施帘帷,阉官李忠言、美人牛昭容侍左右,百官上议,自帷中可其奏。叔文居翰林,为学士。叔文与韦执......
- 信息
- 第一章 总论
- 第二章 隋室兴亡
- 第一节 文帝内治
- 第二节 文帝外攘
- 第三节 炀帝夺宗
- 第四节 炀帝荒淫
- 第五节 炀帝事四夷
- 第六节 隋末之乱上
- 第七节 隋末之乱下
- 第三章 唐之初盛
- 第一节 高祖太宗之治
- 第二节 唐初武功一
- 第三节 唐初武功二
- 第四节 唐初武功三
- 第五节 唐初武功四
- 第六节 唐初武功五
- 第七节 唐初武功六
- 第四章 武韦之乱
- 第一节 高宗之立
- 第二节 武后得政代唐
- 第三节 武后政治
- 第四节 高宗武后时外患
- 第五节 中宗复位
- 第六节 韦后乱政
- 第七节 玄宗之立
- 第五章 开元天宝治乱
- 第一节 玄宗政治
- 第二节 开天边事一
- 第三节 开天边事二
- 第四节 开天边事三
- 第五节 开天边事四
- 第六节 开天边事五
- 第七节 安史之乱上
- 第八节 安史之乱下
- 第六章 安史乱后形势
- 第一节 代宗之立
- 第二节 吐蕃回纥之患
- 第三节 藩镇及内乱
- 第四节 代宗政治
- 第七章 德宗事迹
- 第一节 德宗初政
- 第二节 东方藩镇之变
- 第三节 泾师之变
- 第四节 兴元后藩镇起伏
- 第五节 贞元后边患
- 第六节 贞元朝局
- 第八章 顺宪穆敬四朝事迹
- 第一节 顺宗谋诛宦官
- 第二节 宪宗时藩镇叛服
- 第三节 元和朝局
- 第四节 穆宗时藩镇叛服
- 第五节 穆敬荒淫
- 第九章 文武宣三朝事迹
- 第一节 甘露之变
- 第二节 武宣朝局
- 第三节 文武宣三朝藩镇叛服
- 第四节 回纥之亡
- 第五节 吐蕃衰乱
- 第十章 唐室乱亡上
- 第一节 懿僖荒淫
- 第二节 中叶后南蛮之患
- 第三节 懿僖时之内乱上
- 第四节 懿僖时之内乱中
- 第五节 懿僖时之内乱下
- 第六节 僖宗再播迁
- 第十一章 唐室乱亡下
- 第一节 昭宗征河东
- 第二节 河东与邠岐华之争
- 第三节 岐汴之争
- 第四节 梁太祖代唐
- 第五节 唐末割据上
- 第六节 唐末割据下
- 第十二章 五代十国始末上
- 第一节 梁唐盛衰
- 第二节 梁室之亡
- 第三节 后唐庄宗乱政
- 第四节 唐灭前蜀
- 第五节 后唐庄宗之亡
- 第六节 后唐明宗时内外形势
- 第七节 从荣从厚败亡
- 第十三章 五代十国始末中
- 第一节 唐晋兴亡
- 第二节 晋高祖时内外形势
- 第三节 石晋之亡
- 第四节 契丹北去
- 第十四章 五代十国始末下
- 第一节 郭威代汉
- 第二节 南方诸国形势上
- 第三节 南方诸国形势中
- 第四节 南方诸国形势下
- 第五节 周世宗征伐
- 第六节 宋平定海内
- 第十五章 唐中叶后四裔情形
- 第一节 东北诸国
- 第二节 南方诸国
- 第三节 西北诸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