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贫穷感:理论、应用与测评(社会转型与社会治理论丛)_孙时进;徐斐 等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孙时进;徐斐 等
内容节选
4心理贫穷感与生命史理论 4.1 童年社会经济地位与心理贫穷感 童年贫穷是在认知、社会情感和身体健康方面改变个体终身发展轨迹的强大因素(Evans & Kim,2013;Mossakowski,2015;Liberzon et al.,2015)。弱势儿童比富有的同龄人更有可能面对各种各样的身体压力和心理社会压力(Evans & Kim,2013)。Nikulina等(2011)认为,童年时期家庭贫穷可以预测成年时期主要抑郁障碍。神经科学研究发现,童年时期家庭贫穷可以改变成年后情绪调节的神经电路。而生命史理论认为,童年时期的社会经济地位可以显著预测成年后个体的生命史策略(Buss,2009)。研究表明,生命史策略的形成取决于个体童年的社会经济地位,与成年后的社会经济地位关系较小(参见王燕等,2017a)。需求层次理论认为,对人类来说,安全感是优先级较高的基本需求之一,物质上、经济上的保障是安全需求的重要内容(Maslow,1943)。而Bowlby(1969)认为,对环境的安全感需要从童年开始建立。若个体没有建立起安全感,极有可能形成一种不安全的内部心理加工模式,并长期影响其社会行为的各个方面。 鉴于以上分析,徐斐(2018)提出研究假设,认为童年社会经济地位越低,成年后个体心理贫穷感越高。具体研究中,采用童年社会经济地位量表(王燕等,2017a)和自编心理贫穷感量表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并试图验证研究假设。统计结果如表3-2所示。 表3-2 童年社会经济地位对心理贫穷感的回归分析 表3-2 童年社会经济地位对心理贫穷感的回归分析-续表1 表3-2 童年社会经济地位对心理贫穷感的回归分析-续表2 统计结果表明,在控制了性别、年龄、独生子女、受教育年限、年收入、婚姻状况和有无子女等人口学变量后,童年社会经济地位对成年后的心理贫穷感具有显著预测作用(p<0.05),对于不安全感(p<0.01)和焦虑感(p<0.01)两个维度的预测作用也显著。 具体而言,从人口学变量上看,性别、年龄、独生子女、受教育年限、年收入和婚姻状况分别对心理贫穷感的各个维度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究其原因可能在于:心理贫穷感有可能不完全受童年生活条件的影响,还受成年后个体所处的客观环境的影响。部分的心理贫穷感属于内源性感受,它可能源自童年并持续影响到成年。而部分的心理贫穷感属于外源性感受,它可能源于当下社会风气等外界因素的影响。 第一,性别对心理贫穷感、不安全感和焦虑感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第二,年龄对心理贫穷感及不安全感、焦虑感、厌恶感、不满足感和金钱关注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第三,是否为独生子女对不满足感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第四,受教育年限对心理贫穷感以及不安全感、焦虑感、不满足感和金钱关注都有较高的预测性。 第五,年收入对不安全感、焦虑感和厌恶感有较高的预测性。年收入越低,不安全感越高,未来的焦虑感越高,对于金钱的焦虑感越高,对于失去金钱的厌恶感越高,对于金钱损失的厌恶感越高。而心理贫穷感与慢策略显著负相关。这再一次支持了生命史理论的构想。 综上所述,影响心理贫穷感及其各个维度的因素多种多样。童年社会经济地位可以显著预测心理贫穷感,以及不安全感和焦虑感两个维度。此外,性别、年龄、独生子女、受教育年限、年收入和婚姻状况分别对心理贫穷感的各个维度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总体而言,童年社会经济地位越低,成年后个体心理贫穷感越高,成年后的不安全感、对未来和金钱的焦虑感也越高。该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生命史理论的构想。 4.2 心理贫穷感与生命史理论 本研究中,心理贫穷感被概念化为个体关于自身经济状况的不安全感、不满足感,它既有认知的成分,也有情绪的成分。在认知上,心理贫穷感属于一种主观的偏差,与现实的经济收入水平不成比例,对金钱的效用过分夸大以及对自身财务状况的评估偏低。在情绪上,心理贫穷感表现为对金钱的极度渴望、过分关注、难以满足以及对未来的过分焦虑。无论是认知还是情绪,都可以对个体的行为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因此,心理贫穷感较强的个体很有可能表现出过度追求占有、贮藏大量的金钱和物质的行为,甚至不惜铤而走险,违法犯罪。心理贫穷感概念是建立在许多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其主要理论基础为Bowlby的安全需要理论、Adler的过度补偿理论和Griskevicius的生命史理论。而生命史理论作为构建心理贫穷感概念内涵的三大心理学理论之一,以其作为效标关联效度,有利于心理贫穷感与生命史策略关系的探讨,可进一步验证心理贫穷感概念及维度理论构建的有效性。 本研究利用自编心理贫穷感量表,以生命史策略为效标关联效度,进行信效度检验及应用。研究表明,Mini-K量表得分与心理贫穷感量表总分显著负相关,与不安全感、焦虑感和厌恶感显著负相关(见表3-3)。 表3-3 心理贫穷感各维度与Mini......
- 信息
- 前言
- 第1章 心理贫穷感概述
- 1 贫穷感的理论起源
- 2 与贫穷感有关的概念
- 3 心理贫穷感概念界定
- 第2章 心理贫穷感量表的编制
- 1 研究方法
- 2 量表编制程序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3章 心理贫穷感与进化心理学
- 1 进化心理学的兴起与发展
- 2 进化心理学的理论及基本观点
- 3 生命史理论
- 4 心理贫穷感与生命史理论
- 第4章 心理贫穷感对现代人的影响
- 1 心理贫穷感与环境风险
- 2 心理贫穷感与健康风险
- 3 心理贫穷感与日常行为
- 4 心理贫穷感与风险决策
- 5 心理贫穷感与物质主义和炫耀性消费行为
-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1 当前文献中的“贫穷”与心理研究
- 2 尚待探讨的问题
- 3 结语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贫穷感访谈提纲
- 附录2 第一轮专家意见收集问卷
- 附录3 第二轮专家意见收集问卷
- 附录4 第三轮专家意见收集问卷
- 附录5 心理贫穷感量表
- 附录6 Mini-K量表
- 附录7 风险偏好水平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