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社会分层与流动研究手册(上下册)_李路路;朱斌 主编;冯仕政 总主编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李路路;朱斌 主编;冯仕政 总主编
内容节选
第九章作者特别感谢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学系硕士研究生王安磊在准备本章内容时的研究帮助。收入与财富分配研究 何晓斌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 在经济活动中,分配环节是劳动生产的价值增值在生产要素之间的派发,不均匀的分配是人与人之间经济不平等的直接来源。分配的基础是劳动生产过程;分配的最后结果体现在家庭/个人支出或消费水平上;分配的效率与公平则关乎国民经济发展与社会的和谐稳定。在政治经济学思想中,价值增值在土地所有者、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之间的分配始终是一个核心命题。从亚当·斯密到托马斯·皮凯蒂,无数研究者都在为厘清这一百年难题做出理论和实证贡献,而其中起到分水岭作用的正是由马克思论证并完善的劳动价值论。基于这一理论,我国在1956年前后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开始实施以按劳分配为原则的分配制度。改革开放之后,随着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逐渐形成,我国摸索出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并一直延续至今。 本章讨论的主题既包括收入分配,也包括财富分配。前者是流量的概念,指一定时段内,劳动生产的价值增值以收入的形式在不同个体、家庭或者社会群体之间的分配;后者则是存量的概念,指社会总体财富由不同个体、家庭或者社会群体占有的结构。收入可以按年、月、日等时间单位计算,其来源是生产过程创造的价值,表现形式既包括工资,也包括通过对生产要素的占有而获得的利息、分红或租金等,强调单位时间内流量收入在不同主体间的分配;而财富则可以理解为不同主体既往净收入与所继承财产的总和,是对流量收入的累积。当然,考虑到债务因素,特定个人或者家庭在某一时段的财富可能是负值。个体拥有财富的规模可以显著影响其收入,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在银行定期存款时,在存款年限和利率相同的条件下,单笔规模更大的存单,其利息收入明显高于规模较小的存单。也就是说,个体拥有的存量财富越多,其在一定时间内获得的流量收入可能就越高,即在分配格局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 我们要区分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初次分配是指在生产参与者中对劳动过程的增加值进行直接分配,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这样描述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初次分配的模式:“它们从下述意义上讲确实是收入的源泉:对资本家来说,资本是一台永久的汲取剩余劳动的永久的抽水机;对土地所有者来说,土地是一块永久的磁石,它会把资本所汲取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吸引过来;最后,劳动则是一个不断更新的条件和不断更新的手段,使工人在工资的名义下取得他所创造的一部分价值”(马克思,2004)。资本获得利润,土地获得地租,雇佣劳动获得工资,马克思引用萨伊的分类方式(萨伊,1997),概括了三种生产要素获得收入的途径。但与萨伊不同的是,马克思借用基督教“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的说法,将这种分配方式戏称为“三位一体公式”,以此讽刺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实际上都是在瓜分完全由劳动者一个主体生产的剩余价值(马克思,2004)——这种从生产关系角度分析初次分配的方式,既涵盖了劳动收入的获得,也包括了财富参与的分配,即生产要素的占有者依靠土地、资金和机械设备的所有权,获得地租、红利和股息等流量收入的过程。通过这种方式,存量财富可以成为获取流量收入的筹码,流量收入也可以通过储蓄、投资等渠道转化为存量财富,所以初次分配中收入分配与财富分配相互贯通,作为彼此的条件而存在。 另一种视角是从国民收入入手分析初次分配。宏观经济学认为,对于一个不存在跨国贸易和跨境收入流动的封闭经济体,理论上其国民收入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减去折旧(即国民生产净值)(曼昆,2015)。国民收入被在公司、家庭/个人、国家三个主体之间分配,公司获得的部分被称为留存收益,往往用于投资和扩张;家庭/个人获得的部分被称为可支配收入;最后是政府获得的部分,呈现为税收和社会保险缴费、罚单等非税收形式,这一部分构成国家再分配的资金来源。国家财政通过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等途径分得了国民收入的一部分,以财政支出为手段,通过提供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方式对初次分配的结果进行调节,这就是再分配的过程。近年来中国学界开始热烈讨论的“第三次分配”的重要性,正是针对以上两个过程而言的。厉以宁最早在1994年提出:第三次分配是指在由市场主导的初次分配、国家完成的再分配之外,在道德力量的作用下,通过个人自愿捐献,或者由“第三部门”即公益机构和社区等非营利社会组织主导的分配过程,对于前两次分配的结果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厉以宁,1994)。 收入与财富分配的研究不仅是一个实证性问题,在更多的争论中它也呈现为一个规范性问题和政策性问题:学界不仅关心当前收入与财富分配的现状及其根源,更关心什么样的收入与财富分配差异水平更有利于个体幸福感提升和整体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稳定,包括制定什么样的政策,建立什......
- 信息
- 总序
- 作者简介
- 导言 迈向共同富裕的社会不平等研究
- 第一节 社会不平等问题
- 第二节 新发展阶段中国社会不平等的“特色”
- 第三节 新阶段社会不平等的环境特征
- 第四节 小结
- 第一编 社会分层结构
- 第一章 阶级阶层结构研究
- 第二章 中国工人阶级研究
- 第三章 当代中国的中间群体研究
- 第四章 精英研究的理论传统与经验发现
- 第二编 社会流动与地位获得
- 第五章 中国的代际流动研究
- 第六章 教育获得不平等研究
- 第七章 工作流动研究
- 第八章 中国社会中的婚姻不平等
- 第九章 收入与财富分配研究
- 第十章 城市住房不平等研究
- 第三编 社会不平等的多元形式
- 第十一章 当代中国组织分层的议题、机制与挑战
- 第十二章 社会资本与中国社会分层
- 第十三章 空间与不平等研究综述
- 第十四章 中国性别不平等研究综述
- 第十五章 户籍与不平等
- 第十六章 健康不平等
- 第十七章 消费、生活方式与不平等
- 第十八章 社会分层与主观不平等
- 第十九章 不平等与社会态度
- 第四编 社会变迁与社会不平等
- 第二十章 中国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 第二十一章 中国社会的不平等与社会分层
- 第二十二章 经济全球化与当代中国的收入不平等
- 第二十三章 金融化与不平等:一个研究综述
- 第二十四章 数字化转型与不平等
- 第五编 研究数据
- 第二十五章 社会不平等研究的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