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心理:向内看见_简单心理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简单心理
内容节选
亲密关系:和父母的关系会影响成年后的伴侣关系吗 有时我们会吓一跳地发现:我们“遗传”了父母身上那些自己非常不喜欢的特质。有时还会更吓人一点:我最亲密的他,居然和我爸妈一样固执、刻薄、忽视我……甚至他居然说出了我妈或我爸最常说的那句我不爱听的话。 在和伴侣的不良关系中,“父母皆祸害”这话在一定程度上是有道理的。 恋爱时,我们为什么总遇到和父母一样讨厌的人 小时候,父母的某些特质埋下的“阴影”影响着我们的择偶观。那些特质尽管听起来都是缺点,但当再次陷入一模一样、令人不爽的纠缠时,我们却会感觉到熟悉和有爱。你可能已经察觉出了其中的矛盾:在原生家庭里遭遇的冲突、挫败等,会再次在伴侣身上感受到。但这次真的能得到解决吗?实际上,这种矛盾恰使得吸引伴侣的特质变成关系中最恼人的部分,使两人慢慢渐行渐远。 一个不行,再找——找一个依然具有类似特质的对象。一次、两次、三次。我们中的有些人,会反复陷入这种既挣扎、痛苦,又无力摆脱的亲密关系中。这种情况,心理学上称作“强迫性重复”。弗洛伊德认为,强迫性重复是一种神经防御机制,它试图通过“重写”历史,让过去受创伤的历史能够重新拥有个完美大结局。而我们首先要重写的,就是和父母,尤其是(但不完全是)与异性父母一方那种令我们不爽、不安的关系。 很多时候问题确实出在父母一方。他们由于自身的心理问题或局限,没有能力或意愿提供爱、支持、安全感、归属感和纪律等,而这些都是孩子得以健康成长的重要元素。因为疲惫、失望、被忽视,甚至被虐待,孩子的心理被置于风雨飘摇的境地。为了防止自己顾影自怜,他们需要否认自己的处境,否认自己感受到的愤怒、压抑与绝望。同时,孩子们可能还会产生一种幼稚的希望——认为如果自己更好、更完美、更聪明,甚至更安静,父母就会更爱他们,而他们则可以成功逃出这样的磨难。 这种怀揣希望想去改变父母“拯救”关系的心理,本是出于儿童的自我防御。可我们成年后,内心的“孩子”很可能还在积极寻找能够将之前与父母之间令人受挫、不安的关系变得更好的方法,不过现在,对象不仅仅是父母了,而是迁移到伴侣或潜在伴侣的身上,此时,我们与他们的关系就成了儿时与父母关系的某种象征。 内心的“孩子”会试图创造和之前相同的互动。“这次会不同。我会改变这个人,会让他爱我的,我不会失败了。”只是,类似的努力几乎注定是失败的。我们要如何“修好”对方?“治愈”对方?“改变”对方?在一次又一次失败的尝试里,唯一被改变的只有“累觉不爱”的自己。 恋爱时,我们为什么总会变得和父母一样讨厌 《老友记》的一集中,瑞秋(Rachel)抱怨父亲的刻薄,讨厌他的严苛,而等到自己教乔伊(Joey)划船时,她却也一样凶巴巴。直到面对朋友的反应,她才惊讶地发现,自己居然和父亲一样严苛、凶狠。是的,偶尔我们也会反过来,以曾经自己最讨厌的父母的行为方式,来面对自己最亲爱的人。其实,早年和父母的互动塑造了我们的依恋模式,而它在我们亲密关系的建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想理解什么是依恋模式,需要先回顾人类的进化历程。想象一下你是一名婴儿,生活在远古时期,身处丛林,身边时刻隐藏着致命危险。这时,如果要想安全活下来,最好的办法是什么?是抱紧爸妈,寸步不离。这样,就会因为有人保护成功活下来,从而获得安全感。也许你之后不再需要父母的保护,但依然会不断寻找这种安全感。于是,为了生存繁衍的需要,人体形成了一套依恋行为系统,来保证我们可以获取到安全感。这套系统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一生。 婴儿往往会形成和父母一样的依恋类型,而婴儿时期的依恋模式和我们之后一生的依恋行为有着很大关联。正是依恋模式的这种“代际遗传性”,造就了我们和父母无法避免的相似性。 更具体来讲,早期和父母塑造的依恋模式,究竟会怎么影响到我们的亲密关系呢? 心理学家玛丽·安斯沃思(Mary Ainsworth)在心理学家约翰·鲍尔比(John Bowly)的基础上,提出了“内部工作模型”,即个体在依恋模式的影响下,会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组织或取舍。我们会在自身依恋模式的影响下,预测别人的反应,从而决定自己要怎么做。在亲密关系里,这种内部工作模型会指导你去预测对方的反应。 如果你的父母总能恰到好处地针对你的表现给出合适的反馈,你便更可能形成“安全型依恋”,相信自己是值得被爱的,情感也会得到很好的反馈。你在亲密关系里会更愿意真实地袒露自己的情感,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也容易及时给伴侣合适的反馈。 如果你的父母很粗暴,他们的沟通方式让你觉得“妈妈不懂我,她无视我的情绪,让我更生气和难过”,你就很可能形成“回避型依恋”,开始压抑、忽略自己内心的感受,渐渐不懂得表达自己的情感。当情绪积攒到一定程度,你也可能会选择用粗暴的方式进行宣泄。 困难的是,长大后,依恋模式已经内化为我们的一部分,我们在意识上很难感觉到它的存在。在它的影响下,我们会主动调动自......
- 信息
- 序
- Chapter 1 认识你自己:裂隙中的珍宝
- 第一章 成长中的伤疤与困境
- 高敏感人群:敏感不是我的错
- 自我厌恶:关掉头脑中指责的声音
- 负面幻想:区分现实与幻想
- 终极指南:别让拖延毁了你的人生
- 自尊就像血糖,稳定最重要
- 第二章 走入长夜:当大脑生病了
- 抑郁自检指南:我“抑郁”了吗
- 地狱天堂皆在脑中:关于双相情感障碍的一切
- 理解成瘾:人们从“成瘾行为”中寻找什么
- 理解强迫症:陷在自己思维中的“西西弗斯”
- 进食障碍:深度理解“好好吃饭”
- “好好吃饭”特别篇:告别“情绪性进食”
- 请不要这样别离:关于自杀的事实与态度
- Chapter 2 认识原生家庭:弥合自己
- 第三章 家庭中常见的旧伤口
- 情绪暴力:父母常犯的几个沟通错误
- 角色颠倒:承担起父母责任的孩子还好吗
- 童年期情感忽视:重新获得爱和安全感
- 关于和解:和解不是原谅和接受,而是做出选择
- 第四章 修复和弥合
- 成为母亲,你需要做哪些准备
- 如何做一个“心理成熟”的爸爸
- 共同养育:离婚后如何给予孩子未来与期待
- 如何培养一个“心理有问题”的孩子
- 亲密关系:和父母的关系会影响成年后的伴侣关系吗
- Chapter 3 拨开人际关系中的迷雾:陷阱与游戏
- 第五章 渴望结群的孤独者
- 被孤立者:是原本与众不同,还是后天孤独
- 讨好者:确立自我边界,比迎合讨好更重要
- 独行者:孤独地生活并享受着
- 霸凌受害者:当众被羞辱,这不是你的错
- 替罪者:如何避免成为替罪羊
- 隐形攻击者:拉黑、摆烂、生闷气,你很可能是在隐形攻击
- 第六章 社交关系中的陷阱
- 愤怒无能:生气也是一种能力
- 强迫解释:当解释无用,倾听也许更有效
- 规劝套路:“道理我都懂”背后的心理游戏
- 同理心耗竭:关心也需要适可而止
- 习惯性撒谎:欺骗与隐藏其实都没有必要
- 友谊成长史:大多数友谊都比你想象的短暂
- Chapter 4 性别认知与亲密关系
- 第七章 性别关系和性别认知
- 职场女性歧视:她的话一直被无视,直到他“父述”了一遍
- “男性凝视”之下:交出了身体的女孩
- “处男歧视”:过了24岁还没有性经验,就是社会中的少数吗
- 重新看待性:正视性冲动和性选择
- 打破性别框架:你真的了解自己的性别吗
- 第八章 爱不是简单的事
- 嫉妒界限:我忍不住偷看她的聊天界面
- 煤气灯下:如何避免被情感操控
- 疗愈背叛:被出轨的心伤如何恢复
- 囤积安全感:备胎与暧昧是人类的天性
- 感觉适应之敌:爱情也有“最佳赏味期”吗
- 尾声 人要被好好爱过,才有能力爱自己
-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