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人类的心理:阿德勒传_【德】亚历山大·克鲁伊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德】亚历山大·克鲁伊

内容节选

1918—1919年在维也纳和奥地利的革命 所有革命要素和所有对人性的凌辱,在别处声势浩大,在我们这也小规模地发生。 我们拥有绝对暴政,有不负责任的部门,有官僚主义,有审查制度……所以我们也必须有革命,有宪法,最终拥有自由。 ——约翰·内斯特罗伊 位于维也纳内城赫伦巷的下奥地利州土地大厦是一座雄伟的建筑。就是这座中央咖啡馆斜对面的建筑里,1918年10月,奥地利帝国委员会的德国成员聚集在一起,共同争论奥地利的未来。他们提出两个方案:成为松散的联邦,或者并入德国。第二个方案对捷克人、匈牙利人、罗马尼亚人、波兰人和南部斯拉夫人来说不仅仅只潜藏着威胁。这次会面被称为临时国民议会,帝国委员会图书馆馆长卡尔·伦纳(Karl Renner)被任命为临时国家总理,他在9天内起草了一部新的宪法,并获得通过,但主要问题仍未得到解答:新的国家体制该是怎样的?共和制还是君主制?独立自主,还是成为一个还未成形的整体的一部分? 同年11月1日,在离环城大道不远的德意志纪念碑脚下,一支由退伍军人组成的护卫队“红色卫士”成立了。大家推选前中尉兼记者埃贡·艾尔温·基希(Egon Erwin Kisch)作为指挥官,他曾在战地新闻营服役。“红色卫士”搬入了一个战略位置十分有利的中央场所,即位于市中心的施蒂福特凯瑟纳楼。社会主义队伍扛着红色的旗帜,在《马赛曲》中行进。不过没过几天,大家的热情就开始消退。这个月的12日约有700名“红色卫士”受基希领导,但这一数字很快减半。同样在11月1日,维也纳士兵委员会在维也纳公路上成立。2000名身着士兵制服的人聚集在一家大型旅店的巨大厅堂里,另有1000人在屋外。抗议游行从守卫森严的国防部开始,一直到罗绍尔军营,人群和骑马的持枪警察在那里发生了冲突。 哈布斯堡王朝国被整肃,自1889年来一直在维也纳大学担任教授的温和保守派宪法学家和国际法学家海因里希·拉马什(Heinrich Lammasch)被任命为奥匈帝国最后的总理和行政长官。拉马什是一名公证人的儿子,他将会在13个月的时间里见证帝国的解体。这位曾经幻想把奥匈帝国作为欧洲缓冲国的和平主义者的葬礼,于1920年1月举行,有6位宾客出席,其中一位是斯蒂芬·茨威格。 “奥地利新的国家制度从一开始就是个错误。”1918年10月21日,这个错误开始了,人们错误地预设这个未来的国家不会是个小国家。德意志奥地利共和国宣布对德意志波希米亚、德意志南波希米亚、德意志南摩拉维亚、苏台德地区以及德语孤立语地区布尔诺、奥洛穆茨和伊格劳拥有主权。总的来说,这是一片尽管毫无联系却值得尊敬的土地,从帝国解体的其他民族因为经济原因也无法避免与其合作。10月30日,内城发生了示威活动;第二天晚上,2000名参与者呐喊“给政治犯自由”以及“给弗里德里希·阿德勒(Friedrich Adler)自由”。2000名共产主义者在夜色中行进到罗绍尔军营,试图冲进这个堡垒般的大型建筑群。他们失败了。一天后,维也纳警察局局长的得力助手、警察局官员弗兰茨·布兰德尔(Franz Brandl)在日记中记录了接连不断的案情。卡尔一世在没有任何强有力的工具可以使用的情况下,挣扎着接受了抗议者的要求。11月6日,曾在1916年枪杀首相施蒂尔克伯爵(Graf Stürgkh)的弗里德里希·阿德勒被赦免。这虽然安抚了激进分子——3天前成立的奥地利共产党——但并没有起到决定性作用。卡尔一世犹豫了,11月11日,他宣布不会参加未来政府的任何组织。他解散了拉马什内阁,并神不知鬼不觉地逃到位于维也纳东部马希费尔德的埃克萨索城堡。在这里,他于11月13日签署协议放弃匈牙利。 一天之前的11月12日,星期二,雨。一条长长的队伍沿着环城大道延伸。人们想去议会见证共和国成立的宣告。受国务院的委托,电影制片厂派出了一个摄影小组,笨重的仪器的镜头扫过穿制服的男人和戴着帽子或头巾的女人,扫过穿着破旧常服的工人和普通雇员,扫过挤在议会坡道上“社会主义共和国万岁”横幅前的欢呼者,扫过扛着步枪前进的“红色卫士”,最终对准了一个人。这个人穿着士兵的大衣,头戴毛皮帽,爬到议会坡道两端其中一个高大的驯马师纪念碑上,以骄傲的姿态站在约瑟夫·拉克斯(Josef Lax)制作的青铜雕像前。他把左臂倚在马首上,俯视激奋的人们。这大概是战争结束不久后的第一个标志性图景,驯马师代表着对激情的遏制和驯化,代表着人力战胜原始野性自然的力量。据亲历者弗兰茨·布兰德尔记述,这场游行实际是失败了,它在喧闹中开场,在群体恐慌中结束。沉重的百叶窗落下的声音被误认为是枪击声,于是有人开枪“回击”,人群飞奔着散开,一些人受伤,国家总理府新闻部门社会民主党的负责人失去了一只眼睛。阿图尔·施尼茨勒在日记中指出:“一个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日子过去了。短期内看,这天并没有那么盛大。” 共和国宣布成立之......

  1. 信息
  2. 前言
  3. 序言
  4. 第一篇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和他所处的时代
  5. 1850年、1870年和1900年的维也纳
  6. 童年时代、青年时代、大学时代
  7. 拉伊莎·艾珀斯坦及阿德勒职业生涯的起点
  8. 俄国人在维也纳
  9. 世纪末的维也纳和利奥波德城
  10. 医生作为教育者
  11. 星期三协会
  12. 哲学与仿佛哲学
  13. “器官自卑”
  14.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和卡尔·古斯塔夫·荣格
  15. 决裂与新的开始
  16. 战争中的维也纳,战争中的阿德勒
  17. 1918—1919年在维也纳和奥地利的革命
  18. “红色维也纳”,1920年后维也纳的心理学、教育改革和教育学
  19. 教育咨询中心
  20. 马内斯·施佩贝尔
  21. “群体”和“生活形态”
  22. 个体心理学和社会主义“儿童之友”团体
  23. 德国和欧洲的个体心理学
  24. 第二篇 阿德勒的时代
  25. 美国Ⅰ
  26. 20世纪20年代,阿德勒一家人在维也纳
  27. 认识人性
  28. 施佩贝尔、马克思主义、柏林、分裂
  29. 生命的意义
  30. 美国Ⅱ
  31. 尾声
  32. 瓦伦丁娜·阿德勒和苏联
  33. 1937年后的阿德勒一家人
  34. 1945年后的个体心理学
  35. 个体心理学4.0
  36. 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