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骄傲的敏感_【美】伊莱恩·阿伦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美】伊莱恩·阿伦

内容节选

第四章童年的经历和敏感的形成 把自己的性格特征视为童年成长经历、学习经历,以及生活中所受精神创伤的产物,这一点是心理学教给我们的。而在心理学出现之前,人们认为性格主要是由遗传特征或者后期的“良好教养”决定的。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我们发现,基因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包括高度敏感在内的很多性格特质,于是陈旧的观点正在被推翻。一个遗传特质会对你产生如此大的影响,你应该如何看待塑造你人生的这些因素呢? 任何遗传特质都会对一个人的生活造成很大影响,这一观点有时会让人感到烦扰。因为我们都愿意相信,自己可以改变或者改善自己的性格,而一个对人影响很大的遗传特质,似乎又暗示着性格是难以改变的。事实上,大家就正在研究的诸如“抑郁、焦虑以及羞怯等问题是遗传而来,还是后天养成的?”这一议题,分成了两大敌对阵营。尽管我对性格遗传这方面很感兴趣,但是也绝不支持“所有性格都是遗传而来的”这一观点。虽然基因在性格和心理健康方面明显起着重要作用,但是任何一个愿意倾听他人生活史的心理医生都会发现,成年人的性格、心理健康与某些非常明显的客观生活经历(通常发生在童年时期)之间存在同等甚至更强的联系。简而言之,糟糕的家庭会产生不快乐的孩子和痛苦的成年人。不过我也无法认同“所有性格都是童年时期养成的”这种观点,因为我们一直都能证明遗传的差异性——举例来说,同一个家庭长大的孩子,在尚未有任何经历可以改变他们时,彼此间就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因此,非常明显,真相在这两大敌对观点之间——性格是由遗传基因和童年环境相互作用而成的。可惜因为研究人员的观点存在分歧,所以有关这一中间观点的研究寥寥无几。然而,有那么几位先驱者的研究与你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值得在此花些笔墨。 梅根·古纳尔已经发现,即便是只有九个月大的婴儿也能察觉到自己的看护人是不是有爱心,而这爱心的程度也影响着他们与母亲分开后的不安程度。只有在与一个从不回应自己,也看似毫无爱心的临时保姆在一起时,他们的唾液才会分泌更多的皮质醇,也就是压力荷尔蒙。古纳尔的研究结果显示,这在敏感儿童那里表现得更为强烈。 还有一点对你们的个人生活更重要。梅根·古纳尔的同事还观察了能从母亲那里得到关爱的敏感孩子,发现这种关爱对他们的日常生活影响巨大。他们还设置了四个高度刺激且新奇的不同场景(里面有活人扮的小丑、小丑机器人,还有木偶表演等),让对母亲有着安全/不安全型依恋的十八个月大的敏感婴儿分别进入,对比他们的反应。研究人员检测了他们体内的肾上腺素(受到突然惊吓而产生的荷尔蒙,任何一个敏感的孩子进入新环境后都会产生)和皮质醇(婴儿在压力和恐惧感下会产生)的含量。你应该能猜到结果,但是如果你初步理解了依恋类型,并思考了自己和看护人的关系,那你对这种结果的认识会更强烈。 通过短期观察婴孩时期和其“最早时期”的看护人(通常情况下是他们的母亲),很容易就能看出一个孩子的依恋类型。有些母亲与孩子相处得非常和谐,而有些则不那么一致,母亲会分心或者对孩子不关心,把自己的需求置于孩子的需求之前。而对于成年人来说,问题就在于,依恋类型很难改变——因为这往往是人在童年时期认为对亲密关系最好的方式,并且这种类型在成年后也会保留下来,除非其他关系推翻了你对可信赖之人的基本假设。 安全型依恋意味着,你有家一般的安全感,这时你会去探索。你把自己的,而不是看护人的需求放在首位。如果你需要摸索,没关系。如果你想靠近对方以寻求安全感和舒适感,这也会被接受。在成年人的亲密关系中,拥有安全型依恋的成年人往往认同下面的话: 我认为自己很容易就能与他人亲近,并且不论是自己依赖对方,还是对方依赖自己,我都感到很舒适。我不太担心自己会被抛弃,或者有人离我太近。 不安全型依恋有两类。焦虑-矛盾型依恋源于看护者看护方式的前后不一致,他们对孩子的探索行为感到焦虑,所以对孩子来说,最好的方式就是不要远离看护人。这一类型的成年人则会对以下内容深有同感: 别人似乎并不想和我这么亲密。 我会担心自己的伴侣离开我,或者不是真的爱我。 我喜欢和一个人非常亲近,甚至形影不离,但这好像会让对方不太舒服。 回避型依恋则源于看护人太忙,而对孩子不够关注——压力过大、身体不适、心不在焉,因太忙乱而对孩子疏忽,或者觉得做某事太危险而不允许孩子做。所以对孩子来说,最好的方式就是与看护人保持距离,避免对看护人有需求或者避免自己打扰他。有着回避型依恋的成年人会有这种状态: 我与别人太亲密时会有一点不自在。 我不喜欢依赖他人。 有时别人会想要我更有爱一点,比我自己希望的更开朗一点。 我们回到孩童游戏室。一个敏感的孩子如果对母亲是安全型依恋,那么当这个孩子处于一个高度刺激的环境中时,肾上腺素会有所变化,但是皮质醇含量不会改变。而如果对母亲是不安全型依恋的孩子,他的肾上腺素和皮质醇含量都会有所变化。 包括不敏感的孩子在内,只有50......

  1. 信息
  2. 本书评论
  3. 致谢
  4. 前言
  5. 第一章 了解自己的敏感
  6. 第二章 进一步了解你自己
  7. 第三章 善待敏感的自我
  8. 第四章 童年的经历和敏感的形成
  9. 第五章 社交世界里的高度敏感者
  10. 第六章 职业、工作与敏感
  11. 第七章 建立亲密关系
  12. 第八章 治愈深层创伤
  13. 第九章 关注医疗护理以及药物治疗
  14. 第十章 解读『精神』
  15. 第十一章 给高度敏感者讨论小组的指导建议
  16. 参考文献
  17. 附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