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学(第四版)_梅传强 主编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梅传强 主编

内容节选

第二节 男女两性犯罪的比较 一、犯罪数量上的差异 在犯罪数量上,女性犯罪远远少于男性犯罪。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我国犯罪人总数中女性与男性的比例约为1∶10。但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增加、城市下岗职工的增多、人口流动性的增强、女性社会生活参与度的提升,女性犯罪呈现出不断上升的态势。尽管女性犯罪数量增长较快,但从总的发展趋势来看,女性犯罪数量仍明显低于男性犯罪数量。张远煌:《现代犯罪学的基本问题》,中国检察出版社 1998年版,第122页。李兰其:《青少年犯罪:预测、预防、综合治理》,航空工业出版社 1994年版,第247~248页。陈英芳:《初探女性犯罪》,载《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数说中国女性犯罪:从女性犯罪特征看两性差异》,载https://www.163.com/lady/article/DRBC4HAT00267VA9.xhtml,最后访问日期:2021年10月25日。 其实,女性犯罪数量大大低于男性犯罪数量,这并不是中国特色的犯罪现象。在不同的社会制度和历史条件下,女性犯罪人在犯罪人总数中所占的比例都明显低于男性。但同时这种犯罪数量的性别差异又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在不同国家或不同地区其差异的程度较大。犯罪统计学的先驱者——比利时的阿道夫·凯特勒19世纪的实证研究结论是,男性犯罪比女性犯罪多4倍多;根据美国联邦调查局的统计,该国1969年女性犯罪的百分比比男性少6倍多。进入21世纪90年代,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女性犯罪比例介于15%~25%。其中,女性犯罪比例最高的德国和美国,1990年分别为24.5%和22.6%;法国女性犯罪的比例相对较低,并且较为稳定,1990年为15.1%,1992年为14.48%,1993年为14.3%。 从统计资料看,在十年浩劫前,我国女性犯罪人数在犯罪总人数中所占比例要低于西方国家,大约为10%,最高的年份为12%~15%;但十年浩劫以来,特别是近十年来,女性犯罪的增长速度超过了男性。据统计,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相比,我国青少年犯罪增加了2.5倍,而女性犯罪却增加了近10倍。某市提供的一份调查报告,比较典型地说明了近年来女性犯罪的上升速度:1991年、1992年、1993年,女性犯罪分别比1990年增加了37%、62%、244%,且目前仍呈上升趋势。 上海市某区1999~2001年的女性犯罪相较于1998年的增长率分别为25%、37%和43%;北京市一中院2006年公布的一份女性调研报告显示:2003~2005年,该院审结的女性犯罪量分别占当年全部刑案的12.7%、13.9%和15.4%;连续3年,女性犯罪增长率均超过男性。 至2015年,中国监狱女囚犯的人数已占总囚犯人数的6.3%。在过去10年,中国男性囚犯人数增加了10%,而女性囚犯增加了46%。 由此可见,尽管我国的女性犯罪数量和犯罪率都比男性低,但是,女性犯罪的上升趋势却十分明显,上升的绝对数很大,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特别是25岁以下的女青少年犯罪增加,已成为一个令人瞩目的社会热点问题。 为何在犯罪数量上会出现较明显的性别差异?对此问题有各种解释。有的理论从伦理学角度出发,认为犯罪是违反道德的行为,女性的道德观念比男性重,故女性犯罪较少。有的理论侧重于心理学方面的解释,认为犯罪多需主动的心情和积极行为的能力,而女性既缺乏主动的心情,又缺乏行动的能力,故女性犯罪较少。还有的理论偏重于社会学方面,认为犯罪是反社会的行为,犯罪率与行为人参加社会生活的程度呈正比关系,女性在家庭中的时间较多,参加社会生活甚少,因而女性的犯罪率低。 上述诸说虽然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比较而言,第一种观点较为勉强。与其说女性道德观念比男性强而较少犯罪,不如说女性的天性较为柔顺、服从,不如男性富有竞争性和攻击性,更容易受传统观念的约束和羞耻心较重。从而在行动上顾虑更多和更为审慎,因此,女性较少犯罪。 二、犯罪类型上的差异 女性由于体格、体力、体能的限制和心理特点的局限,在犯罪类型的选择上不同于男性。男性在犯罪类型上多选择与体力、智力相当的暴力性、攻击性、智力性强的犯罪,如盗窃、杀人、抢劫、强奸、伤害等重大暴力犯罪;而女性则多利用其生理特点进行犯罪,如性罪错行为,以及利用社会对女性的尊重和信任进行犯罪,如利用姿色抢劫、诈骗、偷盗、拐卖人口等犯罪。此外,从总的方面看,男性犯罪所涉及的类型非常广泛,而女性犯罪的类型却相对集中。我国在这方面尚未见详尽的官方统计资料。不过,从各地的调查统计看,女性犯罪的种类主要集中于与其社会生活联系较为密切的财产型犯罪、与婚姻家庭相关的犯罪和性罪错方面的犯罪,如盗窃、诈骗、重婚、杀人、卖淫等;而实施危害国家安全或公共安全等方面犯罪的比例则很低。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女性犯罪的领域不断扩展,除以前的几类典......

  1. 信息
  2. 第四版前言
  3. 第一章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
  4. 第一节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5. 第二节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6. 第三节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7. 第二章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8. 第一节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历史
  9. 第二节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现状
  10. 第三章 犯罪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
  11. 第一节 犯罪的生物学派理论
  12. 第二节 犯罪的社会学派理论
  13. 第三节 犯罪的精神分析学派理论
  14. 第四章 犯罪心理生成机制概述
  15. 第一节 生成犯罪心理的人性基础
  16. 第二节 犯罪心理生成机制的概念与内容
  17. 第三节 刑事责任的人性分析
  18. 第五章 人格缺陷的形成
  19. 第一节 生成人格缺陷的基础要素
  20. 第二节 人格缺陷的形成机制与实质
  21. 第六章 犯罪动机的形成与转化
  22. 第一节 犯罪动机的概述
  23. 第二节 犯罪动机的形成模式
  24. 第三节 犯罪动机的转化
  25. 第四节 不明显的犯罪动机
  26. 第七章 犯罪心理的主观差异
  27. 第一节 故意犯罪心理
  28. 第二节 过失犯罪心理
  29. 第八章 犯罪心理的年龄差异
  30. 第一节 犯罪的年龄差异概述
  31. 第二节 青少年犯罪心理
  32. 第三节 中壮年人犯罪心理
  33. 第四节 老年人犯罪心理
  34. 第九章 犯罪心理的性别差异
  35. 第一节 影响犯罪性别差异的因素
  36. 第二节 男女两性犯罪的比较
  37. 第三节 女性犯罪的心理与社会成因
  38. 第四节 女性不同犯罪的心理分析
  39. 第十章 犯罪心理的经历差异
  40. 第二节 初犯心理
  41. 第三节 累犯心理
  42. 第四节 惯犯心理
  43. 第十一章 犯罪心理的组织形式差异
  44. 第一节 犯罪的组织形式概述
  45. 第二节 一般共同犯罪的心理特征
  46. 第三节 有组织犯罪的心理特征
  47. 第一节 初犯、累犯、惯犯犯罪特点之比较
  48. 第十二章 几种主要的犯罪心理(上)
  49. 第一节 财产犯罪心理
  50. 第二节 暴力犯罪心理
  51. 第三节 公职人员犯罪心理
  52. 第四节 流动人口犯罪心理
  53. 第十三章 几种主要的犯罪心理(下)
  54. 第一节 毒品滥用性犯罪心理
  55. 第二节 恐怖主义犯罪心理
  56. 第三节 弱势群体犯罪心理
  57. 第四节 变态心理与犯罪
  58. 第十四章 刑事诉讼过程中的犯罪心理学问题
  59. 第一节 侦查过程中的犯罪心理学问题
  60. 第二节 讯问过程中的犯罪心理学问题
  61. 第三节 审判过程中的犯罪心理学问题
  62. 第十五章 犯罪心理的预测
  63. 第一节 犯罪心理预测概述
  64. 第二节 犯罪心理预测的方法
  65. 第十六章 犯罪心理预防
  66. 第一节 犯罪心理预防概述
  67. 第二节 犯罪心理预防的功能
  68. 第三节 犯罪心理预防的基本途径
  69. 第十七章 犯罪心理的矫正
  70. 第一节 犯罪心理矫正概述
  71. 第二节 犯罪心理诊断
  72. 第三节 对罪犯的心理矫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