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是如何产生的(典藏版)_【美】詹姆斯·G. 马奇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美】詹姆斯·G. 马奇
内容节选
3.4不安分的合伙人 要理解价值观不一致情况下的决策过程,应该从偏好或身份都不一致的两个合伙人之间的简单的双边关系入手。假定两个合伙人都愿意与对方合作,而且合作条件很优厚,但是如果对个体偏好和身份的要求互相冲突的话,双方谁也不敢保证协作能否继续。此类情况在决策中非常多。合作经常能带来好处,但是,身份的其他义务或者背弃合作的诱惑对合作构成了威胁。 3.4.1 囚徒困境 在多行动者的决策理论中,合伙关系得以确立和维持的原因是,它符合每位合伙人的价值观。可能的合伙关系必须经过确认,并通过把潜在合作者的不一致的偏好和身份统一起来这个途径,使合伙关系具有可行性。这些问题的思考方法与前面我们对基于结果的理性行为和基于身份的规则遵循的对比很相似。 考察一下囚徒困境。这个最著名的现代案例表明,共同决策面临着重重困难。囚徒困境并没有明确体现出多行动者决策所涉及的许多含义,但是说明了此类决策的思考方法的一些规范特征。因为一个简单的故事原型,这种情景被称为“囚徒困境”。在故事里,两个囚犯被单独提审。假定每个囚犯完全只顾及自身安危(只按照自身的偏好和身份行事),更具体地说,在这个经典情况下,每个囚犯知道,如果谁都不承认对他们的指控罪行,也就是说他们互相“合作”声称自己无罪,每人可能被判监禁的时限为A1。如果都坦白,即不互相“合作”,每人可能被判监禁的时限将长些,计为A2。如果仅有一人坦白,坦白者(违背约定的人)被判监禁的时限将短些,计为A3;而没有坦白(依然保持忠诚)的人被判监禁的时限将很长,计为A4。只要对这些监禁时限长短的预期满足A3<A1<A2<A4,就没有哪个囚徒会保持沉默。于是,结果可能会是双双坦白,获刑入狱期限为A2,对两人来讲,这个时限长于如果他们互相合作拒绝交代的结果A1。 这种最一般的情形已经得到了广泛的研究。研究主要分两类:第一类,理性决策或规则遵循决策的学习者试图通过增添各种假设来进行推测,即通过对情况的正规分析来预测两个囚犯的行为。在第二类研究中,决策论学习者试图通过观察得出面临这种情况的两个人的实际行为。 1.囚徒困境理论 囚徒困境的研究史就是始终在寻找可以预测在现实中所观察到的合伙行为理论的历史。大部分历史可以按照合伙关系的两种不同观点来展开,这两个观点就是来自第1章、第2章所讨论的两种决策观点。能否把合伙关系看作两个追求后果逻辑的行动者的结合?或者,能否把合伙关系看作两个追求适当性逻辑的行动者的结合? 对囚徒困境的研究最初几乎完全是从理性决策中的合伙关系入手的。根据这种观点,合伙人根据他们自己的偏好对可能结果进行评估,从而做出自己的决策。问题的复杂性在于,既然每个合伙人都考虑他人所面对的情况,并同时进行独立决策,那么谁也不能认为他人行为出现的概率分布是固定的。 博弈论正是为处理理性行动者之间的这种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它产生了大量有关应遵循的决策规则和应实现的均衡的观点。最常见的决策规则是,必须考虑其他行动者所采取的任何可能行动所带来的最坏结果(最大的“损失”)。这项规则要求所选择的行动要能够把最坏结果所引起的损失降至最低(最小化最大的,把最大损失最小化)。在标准的囚徒困境里,如果每个囚徒都选择把可能的最大损失降至最低,那么都将选择坦白。 囚徒困境也可以从规则遵循的决策者之间的合伙关系来分析。两个个体都必须选择对双方收益有影响的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就有一些社会定义的适当行为规则。这样一来,理性行为便只是众多可能被唤起的规则之一,这些规则很可能是通过唤起“博弈者”或“竞争行动者”的身份而得来的。 然而,并非仅可唤起这些身份。处于囚徒困境中的某个人也许会接受朋友、队友或合作者的身份。这类身份可能会唤起与“把最大损失降至最低”的决策规则有所不同的决策规则。得到深入研究的一项规则是“以牙还牙”,它要求从一开始就展开“合作”(拒不坦白),接着严格模拟对手的反应来采取行动。这项规则和“把最大损失降至最低”规则所引起的结果迥然不同,它产生了一个谁也不会坦白的稳定均衡。 对囚徒困境里的合伙关系的分析大大丰富和深化了我们对持不同偏好和身份的人们之间的合伙关系的理解。对分析结果进行综合回顾超出了本章节的范畴,但在这里引用两个相当一般的结论汇总是很有用的。 ·可重复实验。合伙关系是在相同或相似情况下可以持续进行多次重复实验的关系还是只有一次实验机会的关系,这两种关系之间有很大差别。经过多次重复实验的合伙关系需要考虑声誉、信任、报复和学习,这些在单次实验情况里是不存在的。重复实验有可能产生互利的协作行动(比如,以牙还牙规则)。 ·不完全理性。合伙关系中的合伙人是两个具有完全理性、完全信息和完全一致性的合伙人,还是每个合伙人都不得不假定另一个合伙人可能会做出不完全理性的行动,但出现这种行动的概率非常小。这两种情况之间有很大差别,前一种情况下的均衡完全......
- 信息
- 丛书赞誉
- 出版说明
- 总序
- 前言
- 第1章 有限理性
- 1.1 理性选择理论
- 1.2 有限(或有界限)理性
- 1.3 注意力和搜寻理论
- 1.4 风险与承担风险
- 第2章 规则遵循
- 2.1 规则遵循的决策
- 2.2 规则、身份和行动
- 2.3 规则的发展与变化
- 2.4 适当的规则或者相因而生的选择
- 第3章 多重行动者:团队和合伙
- 3.1 个体一致性与团队
- 3.2 个体间的不一致性
- 3.3 不一致性的社会基础
- 3.4 不安分的合伙人
- 第4章 多重行动者:冲突和政治
- 4.1 决策与权力
- 4.2 决策和联盟
- 4.3 参与和决策的不稳定性
- 4.4 单一行动者和多重行动者
- 第5章 模糊性与解释
- 5.1 决策中的秩序与模糊性
- 5.2 决策的模糊基础
- 5.3 组织的松散耦合
- 5.4 垃圾桶决策过程
- 5.5 决策和意义的构建
- 5.6 模糊性与理解
- 第6章 决策工程
- 6.1 决策智慧的定义
- 6.2 增强适应性
- 6.3 利用信息
- 6.4 创建意义
- 译者后记
- 注释
-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