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总有人花冤枉钱:趣味漫画经济学_胖乐胖乐 著/绘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胖乐胖乐 著/绘

内容节选

第10章我们是占了小便宜还是花了冤枉钱 我们做经济决策并不总是出于理智,还往往会受到认知、情感、文化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例如,有个囊中羞涩却很想买汽车的人,当他看到“替你付首付、0元提车、长分期、每月只还2000元”之类的宣传语时,他可能会在心里暗暗打小算盘,并把自己囊中羞涩的情况抛诸脑后:“真划算啊,跟白给一样,买买买!” 这就是经济学提到的“有限理性”:经济学家曾经假设人们会追求利润最大化,是纯粹的“理性人”,但现实中我们的行为却与此不同。实际上,我们往往会追求主观期望效率的最大化,比如在购物时,我们常常在情感偏好的支配下考虑需求和预算,而不考虑商品的真正价值(如果真正价值可以被衡量)。 本质上,我们是在为自己的感觉买单。 当我们在商店看到一个商品标价9.99元时,往往会有一种“还不到10元,才9元多”的错觉,似乎这个东西很便宜、很划算。 但实际上,10元和9.99元之间只差了1分钱,几乎没有区别,可人们却因为这种认知错觉而产生了“占便宜”的满足感。 便利店里还有这样的场景:同一个厂家生产一模一样的鲜牛奶,会按照不同规格的包装来销售。 例如,一瓶鲜牛奶按正常价格售卖,标价19.9元,旁边一模一样的同品牌牛奶则被做成了两瓶装,作为特惠促销商品售卖,价格同样为19.9元。 两瓶装的牛奶,平均一瓶牛奶将近10元,其实也并不便宜。 但是,在旁边“正价商品”的对比下,两瓶装的牛奶显得格外划算,消费者会想:“即便19.9元两瓶也挺贵,不过这可是五折啊!”“旁边牛奶的原价更贵!”消费者反而更容易掏钱购买两瓶装的牛奶,因为便宜的感觉是对比出来的,它的好处被放大了。 如果对比会让消费者“占便宜”的错觉加深,那么,用更多的商品来对比,是不是消费者就会“买疯”了? 也许会。但大多数时候,有限的选择才能让消费者更快地做出反应,更容易找到“有便宜可占”的商品。 相反,如果同一件商品的各种竞品扎堆摆放,琳琅满目的商品反而容易让人挑花眼,不利于让消费者迅速决策并掏钱购买,也就是所谓的“算力不够”——消费者的“小算盘”打不过来了。 营造让消费者“占便宜”的感觉很重要,哪怕它只是一种错觉。 常见的买赠活动就是采用了让消费者“占便宜”的方式。比如,快餐店经常推出不同动漫主题的儿童餐,购买儿童餐就送限定玩具,很多小朋友很喜欢,大人也觉得有赠品很划算,所以儿童餐广受欢迎,经久不衰。 购买家电的时候,许多网上商城经常开展买一送一、买A送B以及满额换购之类的活动,这也是为了增加消费者“占便宜”的快乐。 尽管消费者实际上是为所有商品买单的,但是“买赠”这个形式,增加了消费者打“小算盘”的快乐,凭空创造了“便宜”让消费者去占。 “买赠”的秘诀在于:免费的东西要有清晰的用处和可参考的价格。赠品要么单价非常贵,要么干脆不单独售卖,买不到等于无价;而作为赠品,它的实际标价是“零”。“零”造成的价格效应非常特别,这是其他数字无法比拟的。另外,看见却无法获得的感觉又会触发人们的损失厌恶心理,人们常常会觉得有便宜不占似乎有点吃亏,所以“买赠”这种手法就格外能让消费者觉得“赚到了”。 脚踝斩,互联网流行用语,指斩到脚踝,形容降价力度大。——编者注 在直播时代,一些缺德的商家很会利用人们爱占便宜的心理,甚至故意愚弄消费者,比如直播卖货的主播拉着另一个人坐在镜头前卖货,说对方是“厂商代表”。两个人现场砍价,卖货主播气势汹汹地喊:“今天我这么多粉丝,你必须给我一个‘脚踝斩’ 的价格!不能赚我粉丝的钱!不给个实在价格,我的粉丝们今天都不能放你走!”“厂商代表”则一把鼻涕一把泪地求饶,最后把价格从1000元砍到19.9元。“老铁们快下单!”卖货主播大声疾呼。总之,这让一些消费者看得很爽,感觉自己占了大便宜,其实只是一帮人在演戏而已。 占便宜的心理,有时候会让买卖双方陷入一种困境:我们都希望买到的东西是物超所值的。然而,贵有贵的道理。消费者砍价,要求卖家让步,有时候确实可以“压榨”对方、占到便宜。但是,妥协必须保持一定的平衡,否则就会失去公平、难以持续。 长期来看,无论是商家还是消费者,如果总是想要让自己占便宜、让对方妥协,就必然会在其他看不到的地方暗暗吃亏,比如商品价格虽然降低了,但实际上质量也变差了。 占便宜的小算盘,也会让报价和定价陷入一种恶性循环。比如消费者喜欢打折、喜欢优惠、喜欢砍价,这导致一些商家不得不给商品定一个天价,然后再打一个“脚踝斩”的折扣,以此显得划算。例如牛奶市场竞争激烈,导致品牌鲜奶定价越来越高,五折折扣经常可见。 在商业合作中,此类“占便宜的小算盘”悖论也很常见:因为大家都想买到性价比高的商品和服务,所以面对任何报价,都会习惯性地砍价。这就导致那些上来就报个实在价格的老实供应商非常尴尬,可能面临合作失败,即便老实供应商报的就是成本价也没人信。“哪儿有不能砍价的呢?”采......

  1. 信息
  2. 第1章 为什么我们总是想拥有更多
  3. 第2章 追逐品牌到底是不是在交智商税
  4. 第3章 为什么有人时而大手大脚,时而精打细算
  5. 第4章 试吃不要钱,然后呢
  6. 第5章 以貌取人还是眼见为实
  7. 第6章 限量版与饥饿营销,是馅饼还是陷阱
  8. 第7章 为想象花钱是不是自我欺骗
  9. 第8章 得而复失是否不如从未获得
  10. 第9章 随大流是更安全还是更危险
  11. 第10章 我们是占了小便宜还是花了冤枉钱
  12. 第11章 为什么越来越多人开始在直播间购物
  13. 第12章 及时行乐还是未雨绸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