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的殿堂:新唯物主义与哲学的未来_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组编;臧峰宇 主编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组编;臧峰宇 主编
内容节选
第七讲哲学的未来与未来的哲学 ◎江怡 时间:2021年11月11日地点: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教学一楼1302教室 江怡,山西大学特聘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哲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名誉理事长,北京市哲学会名誉会长,多个国际学术组织执委,多个国内外哲学期刊编委。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主要研究领域:分析哲学史、西方哲学史、语言哲学、心灵哲学、维特根斯坦哲学、认知科学哲学等。主要代表作:《维特根斯坦:一种后哲学的文化》、《思想的镜像》、《分析哲学教程》、《现代英美分析哲学》(主编)、《走向新世纪的西方哲学》(主编)等,发表论文300多篇。 今天,我的讲座题目是“哲学的未来与未来的哲学”。大家可能会觉得,这似乎有些空洞,不知是否能启发我们进一步思考问题?通过这个讲座,我想提出一些指向未来和当下的问题,其中包含两个核心问题,即什么是哲学以及何为未来,这两者之间的内在关系是什么。通过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我想提供一种新的看待哲学的视角,它是以往哲学研究者们所忽略的,这就是以未来的视角看待哲学的性质、任务和走向。 关于未来,我们首先要问的是,何为未来?科学技术、文学历史、艺术宗教都会有对未来的讨论,但所有的这些讨论,都是基于我们已掌握的知识的推测和想象,基于从一种可见的东西推测到未知的东西。所以,未来对所有人都有魅力,其魅力在于它的未知性。因而,对于未来的判断,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我们的想象。基于想象的未来,如狄德罗所划分的,属于文学艺术的范围。所以,我们会在艺术的领域谈未来,因为其中充满了想象。科学的未来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基于文学,是对未知却希望有知的事物的描述。这些领域中关于未来的讨论,可以激发我们的求知欲,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个世界将走向何方。就目前科技达到的水平,我们能知道未来是一个可以达到的未来。最近的热点元宇宙代表着一种倾向,从1995—2005年出生的人对未来的认知来看,元宇宙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可触及的未来,但是,并没有给我们提供对未来本身的认识。未来对于科学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对普通人而言,这样的未来意味着幻想、想象的产物,是现在不存在以后可能存在的事物的幻觉,但这样的幻觉有一定的科学依据,所以可以被看作是科学假说。但哲学的未来并非如此,哲学的未来意味着什么?哲学的未来不是一个简单的假设,而是一个对哲学的性质重新定义的命题。所有关于哲学未来的讨论都已然规定了我们对哲学性质的理解。 一、从提问方式说起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分为几个部分。首先是从提问方式说起,“哲学有未来吗?”这个问题意味着什么?假设回答是肯定的,前提是有哲学这样的东西存在;反过来,假设回答是否定的,前提同样如此,因为我们不会对不存在的东西提出关于未来的东西。无论是肯定的还是否定的回答,这个问题都预设了有哲学这样的东西存在。对这个问题的回答,预设了哲学的存在,因而,这个问题的提问方式,规定了哲学的性质是被预先假定的。关于未来的哲学就是已然存在的事物的特殊的发展形态,这种发展形态就表明了我们已经卷入了对哲学的理解之中。每个人只要意识到哲学的存在,我们就已然被卷入哲学之中。我们必须承认,它已然规定了我们对哲学的理解,这种规定是一种预设,在句子形式上,谓词是对主词的断定,蕴含主词的意义和指称。 其次,哲学的未来是对哲学性质的理解。没有一种科学会将未来作为自己发展的根据。谈哲学的未来不是在规定哲学的未来,而是用未来规定哲学的性质。这是哲学活动的独特标志:没有一种科学会像哲学这样,把自己的未来作为学科发展的根据,因为未来是哲学的专属关照,与其他学科相比,哲学是唯一面向未来的科学。哲学史研究是对自身历史的回溯式考察,但我们不可能完全基于历史来了解一门学科,这是哲学为自己留下的难题。唯有哲学是以哲学史作为讨论的基础,哲学史帮助我们认识哲学这套知识体系,但这样的方法恰恰掩盖了哲学的性质,这是一个陷阱,我们总以为学习哲学就是学习哲学史,通过对哲学家思想的解读来理解哲学本身。但哲学史研究的目的是总结经验,对哲学问题的研究是哲学自身的概念阐明,由此澄清概念的界限,以论证为手段,得出对问题的解决方案,目的在于打扫战场。哲学上有一种说法,叫哲学是无解的,所以似乎我们并不能回答哲学问题。这种说法掩盖了对哲学的误解。哲学的问题不可能用经验的、实证的、科学的方式来解决,但这并不意味着哲学的问题是无解的。这里的“解”是一种“solution”,为我们提供一种重新认识哲学性质的新的方向和道路。这样对哲学问题的解读方式,一方面是在打扫战场,即清除以往哲学家对这些哲学问题的误解;另一方面则是明确方向,即为哲学讨论确立基本范围。比如,哲学家对“真理”的讨论,形成了哲学史上不同的真理观,这些对真理的讨论基于各自的整个哲学立场和哲学体系,彰显了各自的内在理论要求。但当我们把“真理”概念作为一个哲......
- 信息
- 第一讲 “照着讲”与“接着讲”的新逻辑
- 第二讲 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
- 第三讲 《周易》古经对孔子思想的影响
- 第四讲 中西伦理学中的自我
- 第五讲 形而上学路径与存在论事件
- 第六讲 儒家博爱视野下的“天下一家”与“一体之仁”
- 第七讲 哲学的未来与未来的哲学
- 第八讲 从否定神学到否定哲学
- 第九讲 时代的理解和把握
- 第十讲 儒学的心性论与价值系统
- 第十一讲 哲学作为一项认知事业
- 第十二讲 牟宗三“良知坎陷说”新论
- 第十三讲 庄子观梦:物我与生死
- 第十四讲 两种实践概念
- 编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