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的殿堂:新唯物主义与哲学的未来_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组编;臧峰宇 主编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组编;臧峰宇 主编

内容节选

第七讲哲学的未来与未来的哲学 ◎江怡 时间:2021年11月11日地点: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教学一楼1302教室 江怡,山西大学特聘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哲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名誉理事长,北京市哲学会名誉会长,多个国际学术组织执委,多个国内外哲学期刊编委。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主要研究领域:分析哲学史、西方哲学史、语言哲学、心灵哲学、维特根斯坦哲学、认知科学哲学等。主要代表作:《维特根斯坦:一种后哲学的文化》、《思想的镜像》、《分析哲学教程》、《现代英美分析哲学》(主编)、《走向新世纪的西方哲学》(主编)等,发表论文300多篇。 今天,我的讲座题目是“哲学的未来与未来的哲学”。大家可能会觉得,这似乎有些空洞,不知是否能启发我们进一步思考问题?通过这个讲座,我想提出一些指向未来和当下的问题,其中包含两个核心问题,即什么是哲学以及何为未来,这两者之间的内在关系是什么。通过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我想提供一种新的看待哲学的视角,它是以往哲学研究者们所忽略的,这就是以未来的视角看待哲学的性质、任务和走向。 关于未来,我们首先要问的是,何为未来?科学技术、文学历史、艺术宗教都会有对未来的讨论,但所有的这些讨论,都是基于我们已掌握的知识的推测和想象,基于从一种可见的东西推测到未知的东西。所以,未来对所有人都有魅力,其魅力在于它的未知性。因而,对于未来的判断,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我们的想象。基于想象的未来,如狄德罗所划分的,属于文学艺术的范围。所以,我们会在艺术的领域谈未来,因为其中充满了想象。科学的未来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基于文学,是对未知却希望有知的事物的描述。这些领域中关于未来的讨论,可以激发我们的求知欲,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个世界将走向何方。就目前科技达到的水平,我们能知道未来是一个可以达到的未来。最近的热点元宇宙代表着一种倾向,从1995—2005年出生的人对未来的认知来看,元宇宙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可触及的未来,但是,并没有给我们提供对未来本身的认识。未来对于科学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对普通人而言,这样的未来意味着幻想、想象的产物,是现在不存在以后可能存在的事物的幻觉,但这样的幻觉有一定的科学依据,所以可以被看作是科学假说。但哲学的未来并非如此,哲学的未来意味着什么?哲学的未来不是一个简单的假设,而是一个对哲学的性质重新定义的命题。所有关于哲学未来的讨论都已然规定了我们对哲学性质的理解。 一、从提问方式说起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分为几个部分。首先是从提问方式说起,“哲学有未来吗?”这个问题意味着什么?假设回答是肯定的,前提是有哲学这样的东西存在;反过来,假设回答是否定的,前提同样如此,因为我们不会对不存在的东西提出关于未来的东西。无论是肯定的还是否定的回答,这个问题都预设了有哲学这样的东西存在。对这个问题的回答,预设了哲学的存在,因而,这个问题的提问方式,规定了哲学的性质是被预先假定的。关于未来的哲学就是已然存在的事物的特殊的发展形态,这种发展形态就表明了我们已经卷入了对哲学的理解之中。每个人只要意识到哲学的存在,我们就已然被卷入哲学之中。我们必须承认,它已然规定了我们对哲学的理解,这种规定是一种预设,在句子形式上,谓词是对主词的断定,蕴含主词的意义和指称。 其次,哲学的未来是对哲学性质的理解。没有一种科学会将未来作为自己发展的根据。谈哲学的未来不是在规定哲学的未来,而是用未来规定哲学的性质。这是哲学活动的独特标志:没有一种科学会像哲学这样,把自己的未来作为学科发展的根据,因为未来是哲学的专属关照,与其他学科相比,哲学是唯一面向未来的科学。哲学史研究是对自身历史的回溯式考察,但我们不可能完全基于历史来了解一门学科,这是哲学为自己留下的难题。唯有哲学是以哲学史作为讨论的基础,哲学史帮助我们认识哲学这套知识体系,但这样的方法恰恰掩盖了哲学的性质,这是一个陷阱,我们总以为学习哲学就是学习哲学史,通过对哲学家思想的解读来理解哲学本身。但哲学史研究的目的是总结经验,对哲学问题的研究是哲学自身的概念阐明,由此澄清概念的界限,以论证为手段,得出对问题的解决方案,目的在于打扫战场。哲学上有一种说法,叫哲学是无解的,所以似乎我们并不能回答哲学问题。这种说法掩盖了对哲学的误解。哲学的问题不可能用经验的、实证的、科学的方式来解决,但这并不意味着哲学的问题是无解的。这里的“解”是一种“solution”,为我们提供一种重新认识哲学性质的新的方向和道路。这样对哲学问题的解读方式,一方面是在打扫战场,即清除以往哲学家对这些哲学问题的误解;另一方面则是明确方向,即为哲学讨论确立基本范围。比如,哲学家对“真理”的讨论,形成了哲学史上不同的真理观,这些对真理的讨论基于各自的整个哲学立场和哲学体系,彰显了各自的内在理论要求。但当我们把“真理”概念作为一个哲......

  1. 信息
  2. 第一讲 “照着讲”与“接着讲”的新逻辑
  3. 第二讲 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
  4. 第三讲 《周易》古经对孔子思想的影响
  5. 第四讲 中西伦理学中的自我
  6. 第五讲 形而上学路径与存在论事件
  7. 第六讲 儒家博爱视野下的“天下一家”与“一体之仁”
  8. 第七讲 哲学的未来与未来的哲学
  9. 第八讲 从否定神学到否定哲学
  10. 第九讲 时代的理解和把握
  11. 第十讲 儒学的心性论与价值系统
  12. 第十一讲 哲学作为一项认知事业
  13. 第十二讲 牟宗三“良知坎陷说”新论
  14. 第十三讲 庄子观梦:物我与生死
  15. 第十四讲 两种实践概念
  16. 编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