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天下和自我:早期中国的世界观_王中江 主编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王中江 主编
内容节选
第二节 《易》的整体特性和“德义”“道义” 现在我们来考察孔子对《易》的诠释和对“德义”的追寻。孔子诠释《易》采取的主要是“取义”的方法,即主要是从卦爻辞中寻找道德和价值。孔子作为“六经”的整理者和诠释者,他对《易》的传述是他经典诠释学的一部分。在帛书《易传》中,孔子对《易》的整体意义的诠释及其对德义的追寻,主要体现在帛书《系辞》和《衷》篇中。认识《易》的“德义”的前提,是它本身确实蕴含着“德义”。对孔子来说,《易》整体上就是一部有关“德义”的书。譬如,他认为,《易》这部书在殷周之际转变中发挥的主要作用是惩恶弘德,改变殷纣的无道,确立和光大周的“盛德”。《衷》篇说: 子曰:《易》之用也,殷之无道,周之盛德也。恐以守位,敬以承事,智以避患,〔□□□□□〕文王之危,知史说之数书,孰能辩焉?帛书《要》篇中更具体地说明了《周易》的创作背景:“文王仁,不得其志以成其虑。纣乃无道,文王作,违而避咎,然后《易》始兴也。” 这段文字的开头同传世《系辞》的记载略有差异(“《易》之兴,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耶?当文与纣之事耶”),而且也没有说它是孔子的话。 今本紧接着的后面的文字则同《衷》篇完全不同:“是故其辞危,危者使平,易者使倾。”这一内容是通过对比居危与居易的不同结果让人谨慎,但帛本强调的是为了获得“善”应该如何去做。其说的“恐”、“敬”和“智”都属于“德义”。孔子指出,《易》中的“德义”,是那些只知道“数术”的人所达不到的。 这是孔子从具体的历史教训和经验来认识《易》中的“德义”。与此相联系,孔子进一步认为《易》这部书原本就是圣人用来崇尚道德和扩大人类事业的: 子曰:“《易》其至乎?夫《易》,圣人之所崇德而广业也。知崇礼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设位,《易》行乎其中。成性□□,道义之门。”(帛书《系辞》) “成性”后面残损,传世本作“存存”。不管作什么,根据这一句的上下文,孔子是说人们掌握了《易》,他就能够助成万物实现自己的性命,他就通向了道义之门。这里所说的“道义”同“德义”类似。帛书《系辞》中孔子又有“圣人之道”的说法,这里的“道”应比“德”的意义更广。帛书《系辞》根据人们言、动、制器和卜筮的不同需要,将“辞”、“变”、“象”和“占”称为圣人之道的四个方面,并说明人从事这些不同的方面都有什么不同的效果。孔子说《易》中圣人之道的四个方面指的就是这些(子〔曰:“《易》有〕圣人之道〔四〕焉者,此言之谓也”)。“道”的这四个方面,显然不限于“德”的价值,它也包括利用、变动和神奇的价值。它同帛书《系辞》另一个地方记载的孔子的说法具有一致性(“子曰:‘圣人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此外,孔子追问《易》这部书的创作目的(“夫《易》何为者也”),说它是为了“古物定命,乐天下之道,如此而已者也”(帛书《系辞》)。对“古物定命”之“古”,人们疑读作“占”“始”等,但这都令人费解。“古”通“固”。郭店简《尊德义》有“因恒则古(固)”的用法。此处的“固”用作动词“安定”,如同《孟子·公孙丑下》的“固国不以山溪之险”的用法。“固物定命”即“安物定命”(“安”“定”相对),意思是让事物稳固存在,安定各自的性命,这正合上文所说的“成性□□”。“固物定命”同时就是“乐天下之道”,它同“道义之门”类似。早期儒家对“六经”的传述和解释的其中一个方式,就是从整体上认识和概括每部经典的意义。有关这方面,参阅王中江:《儒家经典诠释学的起源》,《学术月刊》2009年第7期,第31-39页。 孔子对《易》的整体特性及德义和道义的传述、追寻,反映了早期儒家传述《易》这部书的两种基本方式,一种是在广义的《易传》特别是在《系辞》中做出的;一种是在“六经”的序列(《诗》→《书》→《礼》→《乐》→《易》→《春秋》)中对每部经典整体意义的概括中做出的。 有关第一种方式,《系辞》中非常多,上述孔子对《易》的整体特性的传述和对德义的追寻主要也表现在这里。但这仍是其中的一部分,其他的则是孔子后学做出的。有关第二种方式,在孔子那里也有,一个重要的例子保存在《礼记·经解》中,在此我们看到了孔子对“六经”每部经典整体意义的概括: 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絜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故《诗》之失,愚;《书》之失,诬;《乐》之失,奢;《易》之失,贼;《礼》之失,烦;《春秋》之失,乱。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疏通知远而不诬,则深于《书》者也。广博易良而不奢,则深于《乐》者也。絜静精微而不贼,则深于《易》者也。恭俭庄敬而不烦,则深于《礼》者也。属辞比事而不乱,则深于《春秋》者也。” 这里我们关心的是孔子对《易》......
- 信息
- 总序
- 前言
- 上篇
- 第一章 道家的宇宙观和人间观
- 第一节 出土简帛文献的年代与自然宇宙观
- 第二节 宇宙的开端、状态和生成过程
- 第三节 万物的内面性及其活力:“物性”如何可能?
- 第四节 “道”的“弱作用力”与万物的“自发性”
- 第五节 自然的连续性:从宇宙到人间
- 第二章 “自然”概念的源流和特性考论
- 第一节 现实实体和物的世界:“自然”即万物和自然界
- 第二节 事物原本或固有的特质:“自然”即人和万物的本性
- 第三节 本体及其本性:“自然”与“气”、“道”和“佛”
- 第四节 “自然”和道、理、数及偶然、必然、因缘
- 第五节 非主使、非人为、非造作:“自然”即“莫为”
- 第六节 万物的自主活动和自己造就:“自然”即“自成”
- 第七节 规范、准则和境界:“自然”即“因任”、“自如”和“忘我”
- 第三章 根源性永恒概念:老子的作为“道”的谓词的“恒”
- 第二节 道永恒和永恒的道:“道恒”和“恒道”
- 第三节 与道合一:物恒久与道永恒
- 第四章 早期道家“一”的概念演变余论
- 第一节 “万物之始”和“执一无为”:《文子》中的“一”
- 第二节 “有一而有气”和“以一度万”:《鹖冠子》中的“一”
- 第三节 “造于太一”和“王者执一”:《吕氏春秋》中的“一”
- 第五章 杨朱的“人本主义”伦理学
- 第一节 人的权利和生命的价值
- 第二节 什么是最好的生活、最大的快乐
- 第三节 克服“殉名”和“殉物”
- 第六章 “差异性”和“多样性”的世界:庄子的“物之不齐论”
- 第一节 庄子的“差异性”世界图像
- 第二节 万物为什么“不齐”:事物“差异性”的根据
- 第三节 “以差观之”:事物的多样性和视点(“观”)
- 第七章 “别宥”辨正:以尹文“别形名”学说为中心的检证
- 第一节 “别宥”诠解之“定说”
- 第二节 “别”“宥”之义和“别宥”另解
- 第三节 “别宥”和“别海内”之“名分”
- 第四节 “接万物”和“别宥”
- 中篇
- 第八章 什么最值得学习和知晓:论孔子的“学道”和“知道”
- 第一节 什么最值得学习:“学道”
- 第二节 什么最值得知晓:“知道”
- 第三节 什么是孔子之“道”?
- 第九章 孔子好《易》和追寻“德义”:以帛书“易传”类文本中的“子曰”之言为中心的考论
- 第一节 晚年的孔子为什么好《易》?
- 第二节 《易》的整体特性和“德义”“道义”
- 第三节 《易》中卦辞的“德义”
- 第四节 《易》中爻辞的“德义”
- 第十章 孟子的伦理选择论:从“可欲”到“能”和“为”
- 第一节 什么是“可欲的”?
- 第二节 为什么是伦理选择?
- 第三节 人的相似性和能力:“能”和“为”
- 第四节 伦理实践和操练:灵修和践形
- 第十一章 “自我”与“他者”的相与之道:儒家关系伦理的多重图像
- 第一节 两个语境、文本与相与之道的表达
- 第二节 “我”与“他”:人应该如何相互对待?
- 第三节 “智者”的“相知之道”:“认识自己”与“认识他者”
- 第四节 “仁者”的“相爱之道”:自爱、爱人和被爱
- 第十二章 权力的正当性基础:早期儒家“民意论”的形态和构成
- 第一节 权力的起源和目的:从君主“天设说”来看
- 第二节 权力的运用与“合民意”(“得民心”)
- 第三节 公众、上天和君王的协同性:从“民意”到“天意”和“君意”
- 第四节 公众的意愿何在:什么构成了“民意”?
- 第五节 政治后果承担及反抗权
- 第十三章 “成就自身”的智慧:儒家的道德自主性和自我反思
- 第二节 道德自主性和施于及勿施
- 第三节 “反求诸己”和自我检证
- 第四节 自我反思和无怨论、羞耻感
- 下篇
- 第十四章 圣创论的图像和形态:社会起源论的中国版本
- 第一节 谁是和何以能够成为创建者?
- 第二节 匮乏、强权和混乱的原初状态
- 第三节 文明、政府和国家如何被创建?
- 第四节 可识别性:对比中的“圣创论”
- 第十五章 世界公正和协同信念:中国“天下主义”精神
- 第一节 地理空间的广大性:天下和地上
- 第二节 天下的“公共性”:共有和共享
- 第三节 天下相爱和平等:从个人到族群
- 第四节 天下和文化的共同性
- 第五节 天下主义和“天道”“心同”“理同”
- 第十六章 “心灵”概念图像的多样性:出土文献中的“心”之诸说
- 第一节 心灵和意识的二重性:“心不胜心”和“心胜心”
- 第二节 心志和操习:“心无定志”、“心有志”和“习”
- 第三节 心的中心性和主动性:“心是谓中”和“心与天两”
- 第四节 心的主体性和本真性:“心曰唯”、“中心”和“慎独”
- 第十七章 “明同异”:中国古典语境中的多样性、差异性和共同性话语
- 第一节 “心同”“理同”:世界中的“共同性”
- 第二节 “差异性”和“多样性”的创造力
- 第三节 “同异交得”:事物同异关系的互补和相成
- 第四节 人的偏好和协同:“多元”与“共识”
- 附录一 出土文献与早期中国思想新视野
- 附录二 墨子的“互惠主义”
-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