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不理性_【英】斯图尔特·萨瑟兰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英】斯图尔特·萨瑟兰

内容节选

第9章无视反证 人们往往很难改变已经做出的决定,哪怕有大量证据证明这项决定是错误的。 任何人都非常不情愿改变已经做出的决定,哪怕有大量证据证明这项决定是错误的。这里举一个著名的海军灾难事件——珍珠港事件来加以说明,灾难发生的部分原因就是指挥官不愿考虑反证,也不愿改变态度。下文对珍珠港事件中种种事件的描述主要摘自贾尼斯和曼恩的著作。1941年夏,美军太平洋舰队总司令金梅尔上将多次收到来自华盛顿政府关于可能与日本发生战争的警告。由于士兵们没有完全准备好应对战争,金梅尔启动了一项训练课程。不过他认为危险并非迫在眉睫,所以没有取消和平时期的上岸休假。结果是,每到周末就有60艘美国战舰停靠在珍珠港,夏威夷的飞机场里也密密麻麻地停满了飞机。 金梅尔似乎决心要坚持长期训练策略,而水兵们如果进入全面戒备状态,就会影响训练。11月24日,海军总部警告金梅尔:“日军可能会从任意方向发起突然袭击,包括菲律宾和关岛。”金梅尔召集参谋开会,也许是出于服从、从众或者取悦上将的心理,参谋们让他放心。其中一个参谋指出,华盛顿政府的警告里并不包括珍珠港,所以没有危险。虽然这样理解“从任意方向袭击”显然说不通,会议还是决定不需要采取任何进一步的行动。很明显,金梅尔无视证据,坚持自己最初的观点。如果他觉得信息含糊不清,应该要求华盛顿政府进一步说明。另外,他还错误地以为他的高射炮部队正处于全面戒备状态。对此,他只需要拿起电话,就能验证自己的假设是否正确,但他没有这样做。贾尼斯认为,产生这种疏忽的原因是金梅尔不愿承认自己会误判,不愿承认日军会偷袭珍珠港的这个可能。 11月27日和12月3日,他又分别收到了两次警告。第二次警告提到,美国密码学家破译了日本的一条情报,情报要求日本在全世界的大使馆销毁“大部分密电码”。根据人们总是自作聪明地用最有利于证明自己观点的方式解读信息的思维方式,金梅尔和他的参谋抓住“大部分”一词不放:如果日本打算跟美国开战,他们一定会让大使馆销毁所有的密电码。 12月6日,珍珠港事件的前一天,有更多证据表明日军将要偷袭。金梅尔接到紧急命令,要求他销毁所有关于美国太平洋外岛的机密文件。他的首席情报官员也报告,由于几天来都无法截获日军的无线电信号,不能确定日军航空母舰的位置。这些情报让他确信日军将会偷袭,但问题是不知道会偷袭哪里。他的参谋官再次让他放心,认为日军忙于亚洲地区的军事行动,没有足够的军力偷袭珍珠港。 日军偷袭前五小时,两艘美军扫雷舰在珍珠港外发现一艘军舰,他们认为是日军军舰。由于美军没有处于全面戒备状态,他们并未上报这一信息。偷袭前一小时,一艘日军军舰在珍珠港入口沉没。值班军官向所有能够联系上的有关海军军官报告,金梅尔上将也收到了信息,但他没有立即采取行动,而是在等待沉没军舰是否是日军军舰的确认。接着,美军舰队被摧毁。金梅尔上将接受了军事审判并被降职。 金梅尔上将如果提前命令部队进入全面戒备状态,也许就能保住大部分舰队官兵;如果全面进行雷达监控,就能及时发现日军飞机并采取行动,日军军舰事件也会得到及时上报。而且,他们也会有适当的防空防御,舰队不会整个周末都停留在珍珠港。当然,金梅尔也有理由不采取全面戒备措施,毕竟维持空中侦察会用光他们本就短缺的燃油,还会打乱他的训练计划。不过他至少可以采取部分措施,例如实施全面防空和雷达监控、疏散部分船只、取消周末休假、要求将日军的任何行动立即上报到总部等。贾尼斯和曼恩认为,金梅尔处在急于否认威胁存在的状态之中,只能看到坐以待毙和全面戒备两个极端选项。如我们所见,压力之下常会产生这种僵化的思维模式。 各行各业普遍存在不愿改变自己观点的现象。医生们就算明显错了,也不会改变诊断结果;内政大臣多年来拒绝重审冤案错案,导致了严重的不公正;科学家们始终坚持自己的理论,哪怕它们已经被推翻。即便是诺贝尔奖获得者莱纳斯·鲍林(Linus Pauling),在反证出现后的很长时间里,都依然坚信大量服用维生素C能治疗从普通感冒到癌症的一切疾病。大多数企业管理者更注重固守传统而不是做出正确决定,这也是效率低下的一部分原因。 我的个人经历也能证明。在我还很年轻的时候,我曾针对一个著名的金酒品牌开展常规的购买意愿调查。我采访了英国各地的人,通过他们对酒瓶和标签的反馈意见来确定产品的“品牌形象”,并向酿酒公司的人口头汇报了研究结果。公司总经理是个爱说大话的苏格兰人,当我说到他赞同的内容时,他就会转向他的同事,很大声地说:“萨瑟兰博士非常聪明,他说得很对。”而如果我的调查结果与他的观点不同,他就会说:“胡说八道,纯粹是胡说八道。”从他对我的调查成果的反应来看,我根本没有必要开展这个调查。他好像无法理解购买者和他自己对那款产品的认识可能存在差异,但他必须卖金酒给这些人。一句话,无论证据如何,他都固执地坚持自己的观点。 接下来我将开始阐述,......

  1. 信息
  2. 推荐
  3. 作者序
  4. 致谢
  5. 导言
  6. 第一部分 潜在的思维偏见
  7. 第1章 可得性错误
  8. 第2章 服从心理
  9. 第3章 从众心理
  10. 第4章 个人的群体性思维
  11. 第5章 群体的不理性
  12. 第6章 一致性的驱动效应
  13. 第7章 奖惩的滥用
  14. 第8章 内驱力、情绪与压力
  15. 第二部分 有限的思考能力
  16. 第9章 无视反证
  17. 第10章 先入之见对证据的扭曲
  18. 第11章 错误关联
  19. 第12章 医学中的错误关联
  20. 第13章 错误归因
  21. 第14章 错误解读证据
  22. 第15章 易变的决定
  23. 第16章 后见之明
  24. 第17章 对风险的错误评估
  25. 第18章 糟糕的预测和决定
  26. 第三部分 应对非理性的工具
  27. 第19章 精算预测
  28. 第20章 效用理论分析
  29. 第四部分 理性真的必要吗?
  30. 第21章 超自然现象
  31. 第22章 不理性的根源、对策和代价
  32.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