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因你不同:李开复自传_李开复;范海涛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李开复;范海涛

内容节选

去微软,回中国 SGI公司的经历,让我再一次感到,在一个硬件公司里做软件的“艰难”。苹果和SGI都是在自身封闭的硬件环境下,单打独斗地做软件,我知道这并不是未来市场的趋势。我渴望变化,但是怎么变,我没有明确的方向。 1998年春天,是我最心力交瘁的日子。一方面要安抚员工的情绪,虽然公司前途未卜,但是我不希望他们失去斗志;一方面,我要四处奔走寻找买家;再有,我也要想着为自己找一条出路。 一天,我接到了英特尔公司的电话。对方说,“我们想在中国建立一个研究机构,你有没有兴趣考虑一下呢?”我一下子来了兴趣,“多大的规模?”对方回答,“几十人的研究团队吧。”我想了一下说,“如果规模大一些,说不定我会有兴趣。”对方竟然说,“那太好了,我去向老板汇报一下,我不知道你自己居然有这个意向,这可是到中国去啊。” 回到中国,这其实一直都是我内心的一个梦想,我知道,那也是父亲一直以来对我的希望。但是,这毕竟是英特尔——又一家硬件公司,这不禁让我忧虑,在以硬件为主导的企业,软件工程师的思维又如何能被真正理解。另一方面,英特尔公司看似一个长者,里面的管理者也大多是年长的人,自己在充满年轻人的活力的公司待久了,能不能适应那里的文化呢? 在我犹豫的时候,英特尔给我提出了一个非常高的条件——亚太区副总裁、首席科学家和中国研究院院长,一再催我下决定,并暗示还有其他的候选人。但我还是没有立刻答应下来,一方面,我还在反复斟酌自己是否真正适合这个职位;另一方面,我承诺了SGI,一定要把部门的事情处理好。我不能抛下100多名员工,自己先跑去另一家公司上任。 就在我为卖部门而焦灼时,另一个我完全没有想到的工作机会降临了。 这和我在卡内基·梅隆大学期间的一位博士后有关,他曾经是我的“学生”——黄学东。我在卡内基·梅隆当副教授期间,他从英国转来做我的博士后。我们曾经一起在语音识别领域做过研究,自然有很多的共同语言。后来,我们分别走出校园,在不同的公司任职。他一直留在语音领域,而我已经在两个公司经历了多媒体、3D和互联网。当我为出售SGI多媒体部门四处奔走的时候,我也想到了微软。难得去西雅图一趟,我也看望了老朋友们,其中就有黄学东。 当我拿着“宇宙”商业计划走进微软公司副总裁的办公室,我再一次得到了“NO”的回答。但是,另一场谈话改变了我接下来的人生。 黄学东和我在雷德蒙(Redmond,微软总部所在地)吃晚饭,我坦诚地告诉他我就要结束我的SGI生涯,下一步可能到英特尔中国公司去工作。 他听说我要去中国,非常惊讶。“既然你为了英特尔能够回到中国,那如果比尔(盖茨)有类似的想法,你愿不愿意来微软工作呢?” “你们有没有时间计划呢?在中国有多大的打算?”我问。 “我们现在的计划可能太小,不适合你。但是,这些你应该跟比尔和奈森(微软首席技术官)谈谈。” “唉!”我叹了一口气,接着说,“我觉得你们微软人真的很强势,这两次我代表SGI来和你们谈合作就能感觉到。我可能无法适应在这样弱肉强食的环境中工作。” “哦,你们外面看到的,不是真实的微软。何况,这个工作是在研究院里面,研究院是你的老师里克·雷斯特管理的,有独特的文化,你会喜欢研究院的。” 看着黄学东恳切的神情,我沉吟了一下说:“好吧,那你帮我约里克和奈森吧。” 这个突如其来的“邀请”,让我再次思量起自己的未来。回到硅谷,我在思考当中度过了接下来的一个月。在我的心目中,微软是个了不起的公司,但和所有硅谷人对微软的感受一样,又恨又爱。它几乎垄断了市场的软件产品,影响着全人类的电脑使用习惯,另一方面,它身上也纠缠着一大堆的财富和一大堆的官司。作为行业的“巨无霸”,它却像是一个没有长大的孩子,充满活力和幻想,喜怒无常。 手里棘手的工作不能停下,我继续为SGI的部门寻找买家。那段时间,讨价还价成了我每天生活的主要内容。直到有一天,我接到了微软里克·雷斯特的电话,他原来也是卡内基·梅隆的教授,当时他知道我是个好学生,还知道我在语音识别领域的出色成绩,但是我没有想到的是,过了10年,他还清晰地记着我。 “微软研究院就是用卡内基·梅隆的模式打造的,你来这里没错。”里克说。里克是个亲和力很强的人,是第二代黎巴嫩人,在美国农村长大,他的言谈举止总是让人如沐春风。当年从哥伦比亚大学毕业时,如果不是他的推荐,我可能根本没有机会进入卡内基·梅隆。 “开复,如果你能来微软就太好了。如果你来,我们可以把在中国的研究机构做得更大、更优秀。”里克说。 “多大?多优秀?”我单刀直入地问。 “你想要多大?多优秀?”里克兴奋地说。 “可以和剑桥那边一样大吗?微软对外公布的剑桥研究院的投资为6年8 000万美元,中国的研究院也可以得到这么多投资吗?” “可以和剑桥研究院一样!你先雇100个人,看看做得如何,如果好,以后再加。”出乎意料的是,他想都不想,就爽快地答应了。 199......

  1. 信息
  2. 自序 十七个月 向死而生
  3. 引言 从心选择
  4. 第一章 顽童
  5. 父亲和母亲的相遇
  6. 我的出生
  7. 童年
  8. 小学
  9. 母亲的关爱
  10. 父亲的影响
  11. 第二章 飞往美国
  12. 转折
  13. 初到橡树岭
  14. 攻克英文
  15. 东西方教育的差异
  16. 橡树岭高中
  17. 死党
  18. “校刊”和公司
  19. 12份大学申请
  20. 第三章 我的大学
  21. 哥伦比亚大学——人生新的起点
  22. 大学生活——贫穷而快乐的日子
  23. 转系
  24. 玩游戏,打桥牌
  25. 打工生涯——发现别样的世界
  26. 遇到真爱
  27. 第四章 博士生涯
  28. 装了芯片的售货机
  29. 走进卡内基·梅隆
  30. 语音识别
  31. 李老师的催眠术
  32. “比尔”赢得奥赛罗大赛世界冠军
  33. 1988年最重要的科学发明
  34. 破格留校
  35. 第五章 工作在苹果
  36. 最酷的苹果
  37. 海盗文化
  38. 苹果危机
  39. 小精灵“调戏”女主持人
  40. 学习管理的艺术
  41. 自荐成为多媒体部门总监
  42. 未选之路
  43. 最年轻的副总裁
  44. 离开苹果
  45. 第六章 SGI
  46. 没有用的创新
  47. 黯淡的日子——把部门卖掉
  48. 去微软,回中国
  49. 心理治疗
  50. 第七章 创建微软中国研究院
  51. 不可能的任务
  52. 进驻希格玛
  53. 张亚勤归来
  54. 聪明人的重力场
  55. KFC、拱猪、黑猩猩
  56. 无处不在的白板
  57. 如何对老板说“不”
  58. 兵团作战
  59. 卷起袖子做老师
  60. 向比尔汇报
  61. 最火的研究院,最伤感的别离
  62. 第八章 西雅图五年
  63. 反垄断案
  64. 盖茨流泪
  65. 流产的.NET
  66. 我的MSN时代
  67. 亲历Windows Vista的研发
  68. 灾难——Windows Vista全部重写!
  69. 帮助中国
  70. 陪盖茨在中国救火
  71. 作别微软
  72. 第九章 最艰难的60天
  73. “能得到李开复是最好的”
  74. 高尔夫球场上的面试
  75. “开复,我们被起诉了!”
  76. 每本商业杂志的封面都是我
  77. 人生中最艰难的60天
  78. 不再熟悉的朋友
  79. 出庭前的“魔鬼训练”
  80. 庭审——“拳击手套该拿下来了!”
  81. 宣判——“我们赢了第一回合!”
  82. 与历史和解
  83. 第十章 谷歌的童话世界
  84. 感受谷歌
  85. 魔鬼试题
  86. 谷歌中国
  87. ICP牌照风波
  88. 做好搜索
  89. 自我管理
  90. 坚守的意义
  91. 再见,谷歌
  92. 第十一章 世界因你不同
  93. 我与中国大学生的不了缘
  94. 建立我学网
  95. 世界因你不同
  96. 后记:走近李开复
  97. 再版后记:我的世界因你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