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考古观_场景实验室 编著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场景实验室 编著
内容节选
壹数字回流古旧而有新意义 数字回流:重绘年轻消费“精神指南” DIGITAL REFLOW 文/王伟 作为数字化原住民,甚至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能)原住民,这一代年轻人的生活天然被数字工具包裹。数字化浸润生活细微之处,以底层与外观重塑的姿态改变万物,但有些精神取向又从未轻易褪色。改变的是生活方式,不变的是价值观;改变的是内容情境,不变的是审美情趣;改变的是消费的效率,不变的是生活意义。 2023年9月23日在杭州开幕的第19届亚运会,吉祥物“江南忆”是3个机器人,灵感分别来自良渚古城、杭州西湖和京杭大运河。这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碰撞融合,而是东方精神与数字生活的重新演绎,所谓“风雅处处是平常”。在杭州这样一个诗画之城与数字之城,这种“浪潮”表现得尤为可感。 数字生活是年轻人的当下处境,又似乎并非完全是他们的题中之义。在高效便捷之外,他们开始在数字生活中呼唤一种向内、朴素、古拙的精神回归,探求内心的笃定和安全感,找寻生活在当下的意义。如将不尽,与古为新——“数字回流”正成为一种新的趋势深入日常,佛系生活、复古智能甚至城市漫步都是某种显性表达。它们通过回眸过去的精神和文化,激活数字生活方式,为后者注入新的审美体验和内涵,既回应了年轻人的社交语境,满足了年轻人的个性需求,也在以新路径重新构建年轻人的消费模式。 数字回流,不是数字技术的回撤,而是用数字路径考古精神内核。 故宫特展“照见天地心——中国书房的意与象”现场,亦真亦幻的科幻香雪世界。(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馆官方网站) 一、在书房、戏院和庙宇中寻回“精神源头” 彼得·科斯洛夫斯基曾讲:“技术去蔽的方式是文化的方式,带有人的自我感知、人的目的及人的社会性烙印。”这种文化的方式,实质是一种精神的方式,表现为外在的精神审美和内在的精神秩序,在当代中国语境下,则是一种“与古为徒”的精神内核,理解中国数字生活的精神源头应于此开始。 进行了诸多“数字回流”探索的故宫博物院是典型代表之一。2022年故宫特展“照见天地心——中国书房的意与象”,作为一次相对大胆的尝试,在年轻人中不出意外地出圈。这是一个贯穿传统与当代的“书房展”,通过“委怀琴书”“正谊明道”“结契霜雪”三个单元,以书房为主题,串联起不同朝代和时期的珍贵古籍、字画、器物等,展示中国书房的精神内核,更以数字手段融合当代艺术,探讨如何赋予“书房”这一意象以时代精神。策划和展陈的过程,也同步发布在了故宫和腾讯共同出品的纪录片《因为书房》。 区别于过往传统的文物展,这次展览借助数字技术激活精神文化,展开了一场历史与现代的对话。比如,展陈当代艺术家徐冰的作品《读图的基因》,以当代图像符号翻译经典名作《兰亭序》。又如,借助裸眼3D和体感交互,还原乾隆的“香雪”书房,叙事“仰观香雪海,坐觉太虚宽”的境界。整个展览非常注重运用光和装置表达空间语境,在营造书房的过程中,采用宣纸展墙、流线型展台等,给予人强大的视觉冲击,引发共鸣。 作为故宫的忠实粉丝,笔者曾多次前往参观,现场年轻人占多数,端详交流古典书房的仪式与意境的诗意,反衬当代职场与生活的一张一弛。策展人、故宫博物院研究室主任王子林老师在谈及展览时提到,“今天城市中的人们都搬到楼房中,古代意境的书房很难看到了,但我深信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还是存在一个隐藏的书房,这是每个中国人心中的书房情结,这个情结是文明传承的基因所形成的。”书房展览能在年轻人中大火,或许正因为他们心中都藏着一间精神书房。故宫的此次特展,借助真实、可感的数字化手段,更加焕活了临场体验,让年轻人找到了精神生活的栖居地。 以精神共鸣为载体,指引当下数字生活的策源地,不止在博物馆。以《雪宧绣谱》为代表的新戏剧,也成为年轻人精神消费的新内容。这部剧由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国家一级演员董红老师领衔,巧妙地将苏绣和锡剧两大艺术瑰宝结合,以江南刺绣为背景:由沈寿童年学绣开始,经过京城献绣、绣惊盛会、南通教绣、研绣名作,到完成绣谱名篇《雪宧绣谱》,展现了一代绣圣以“绣”为人生价值的精神境界。 这部剧的特别之处在于,跳脱出以往“旧瓶装新酒”的内容模式,大胆地运用现代舞美元素和多媒体手段,借助全息影像,完美地呈现沈寿先生刺绣作品的美轮美奂,恰到好处地运用现代舞台灯光表现、道具装置等,给观众身临其境之感,让年轻人直呼原来锡剧可以这么动人。更重要的是,很多人被戏剧中的精神感染,由此而成为戏迷,并自发聚集为兴趣小组,在网上讨论分享相关作品和体会。传统戏剧成了人们精神审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数字生活注入了新的能量和内涵。 在精神秩序方面,当代人对内在精神疗愈的需求,似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迫切。从颂钵音乐会、园艺疗法、芳香疗愈,到正念冥想、寺庙游。更有甚者寻求于线上,从AI助眠到虚拟疗愈师、电子木鱼,虽不能身至,但仪式感不能缺少......
- 信息
- 观念文章 生活考古观
- 首发圆桌 生活意义的再连接
- 壹 数字回流 古旧而有新意义
- 贰 暗示感消费 能量自洽与移情方案
- 叁 极繁生活 专业精神全面整理复杂日常
- 肆 超在地性 年轻人特区正在诞生
- 伍 文本复兴 新意义需要新文本
- 写在后面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