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伦·巴菲特:终极金钱心智_【美】罗伯特·哈格斯特朗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美】罗伯特·哈格斯特朗

内容节选

第3章价值投资的演变 1914年加入纽伯格、亨德森和勒布公司(Newburger,Henderson & Loeb)之后不久,格雷厄姆开始焦躁不安。他的新工作是普通职员,但很快就被调到债券部门,接受了推销员的培训。但他真正想做的是写作,而不是当个推销员。尽管缺乏经济学或会计方面的正式培训,格雷厄姆还是开始对铁路行业进行研究,他尤其对铁路债券感兴趣,并开始撰写研究报告。1 他的一份关于密苏里太平洋铁路公司的报告引起了J. S. 贝奇公司合伙人的注意,这家公司是一家体面的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于是,格雷厄姆很快就得到了一份猎头提供的数据员的工作,薪水增加了50%。格雷厄姆让纽伯格公司知道,尽管他对公司很忠诚,但他并没有动力成为一名推销员。纽伯格公司即刻以加薪作为回应,虽然加薪幅度不到50%,但它的回应中还包括了一个好处:格雷厄姆有机会成立自己管理的统计部门。于是,格雷厄姆决定留下来,同时继续他的写作。 当时的市场上,大部分资本的投资对象仅限于债券。普通股投资被认为是一种投机游戏,不是基于财务数据,而是基于内幕信息。尽管如此,格雷厄姆还是开始为《华尔街杂志》撰稿,这是一份提供股票和债券投资建议的时事通讯。他很快就培养出了一批追随者,接着出版了一本名为《投资者课堂》的小册子。他在这本小册子中指出:“如果一只股票的市场价值远远低于其内在价值,那么它应该有极佳的价格上涨前景。”这是“内在价值”一词第一次出现。2 1923年,格雷厄姆离开纽伯格公司,创办了自己的投资公司。两年后,他聘用了杰瑞·纽曼,成立了格雷厄姆-纽曼公司,一直持续到1956年。格雷厄姆公司早期的投资结果看起来十分糟糕,他的投资组合大部分采用对冲或套利的方式,这令他在1929年的股市大崩盘中损失巨大。到了1930年,格雷厄姆认为股市已经触底,于是悄悄重返股市——这次没有进行对冲。但不幸的是,市场再次大跌,格雷厄姆遭遇了人生中的第二次濒临破产。 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失去了一切。1927年,在股市崩盘之前,格雷厄姆在母校开设了一门关于投资的夜校课程。哥伦比亚大学的课程教学目录上出现了一门新课程——“高级证券分析”,由华尔街投资专业人士教授,时间是每周一晚上,上课地点在舍尔默霍恩大厅的305室。教学目录上对这门课程的描述是:“经过实际市场检验的投资理论,价格和价值差异的起源与验证。”正是在这个目录上,格雷厄姆创造了证券分析这个名词,并用证券分析师取代了华尔街传统上统计员这个岗位的名称。3 格雷厄姆同意在母校教授这门课时只提出了一个要求:必须安排专人在课堂上做详细的笔记。大卫·多德(David Dodd)荣幸地获得了这个志愿者岗位,他是一位年轻的金融学教授,不久前先后获得了宾夕法尼亚大学学士学位、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多德所做的这些笔记构成了后来问世的开创性的投资经典《证券分析》的实质内容。当这本书在1934年出版时,《纽约时报》的路易斯·里奇写道:“它是一个全面、成熟、细致的学术探索和智慧实践的卓越成果。如果它的影响足够大,投资者的注意力就会集中在证券上,而不是市场上。”4 虽然本·格雷厄姆和大卫·多德两个人的名字通过《证券分析》永远地联系在了一起,但他们俩从未一起教过一节课。在哥伦比亚大学的秋季学期,大卫·多德给一年级的研究生教授“投资管理与策略”的课程,所使用的教材就是《证券分析》一书。在春季学期,格雷厄姆举办了一个规模更小、更私密的投资研讨会,仅限20名学生参与。在他的研讨会上,格雷厄姆从《证券分析》中选取内容进行讲解,额外的福利是,课程的内容与当时市场实际交易的股票密切相关。 1951年,进入哥伦比亚大学的巴菲特第一次参加了多德的课程,在接下来的一学期他参加了格雷厄姆的研讨会。 第一阶段:经典价值投资 巴菲特从《证券分析》、大卫·多德和本·格雷厄姆的课程中,学到了关于价值投资的哪些内容?我们从最初开始看,《证券分析》开篇的第一行写着:“分析意味着对现有事实的仔细研究,并试图根据既定的原则和逻辑从中得出结论。”5格雷厄姆和多德认为,证券分析是一种科学的方法,其方法与法律和医学差不多。但就像法律和医学一样,证券分析并不是一门精确的科学。格雷厄姆说,没有任何一种分析能够做出完美的预测,但如果分析师可以遵循既定的、可量化的事实和方法,成功的概率就会大大提高。 格雷厄姆在股票和债券市场中,寻找那些容易衡量且流通性好的对象。《证券分析》中概述的方法,更加强调此时此刻所发生的情况,同时对于明天可能发生的不确定性进行折现。在格雷厄姆看来,那些难以衡量的可能性无法衡量,而任何无法衡量的因素都会增加风险和损失。当人们过分强调未来时,格雷厄姆就会变得焦虑。他写道:“投机这个词从词源上讲,意思是展望未来。”他对投资的传统定义更为满意,“它植根于过去既有的利益、财产权和价值观”。6 在《证券分析......

  1. 信息
  2. 赞誉
  3. 译者序
  4. 前言 金钱心智的缘起
  5. 第1章 年轻的巴菲特
  6. 第2章 投资哲学的发展
  7. 第3章 价值投资的演变
  8. 第4章 企业驱动型投资
  9. 第5章 并非主动管理不行了
  10. 第6章 金钱心智:运动员、教师、艺术家
  11. 后记
  12. 致谢
  13. 伯克希尔-哈撒韦图书馆
  14. 更多阅读
  15.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