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学(呼吸与危重症医学分册)_王辰;高占成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王辰;高占成

内容节选

第五章呼吸治疗与呼吸支持 第一节 氧疗 一、氧疗的概念 1661年,英国化学家波义耳(Robert Boyle)发现物质的燃烧离不开空气,即使有的物质可以在真空中燃烧也是因为这些物质内含有与空气类似的“活化蒸汽”。 1778年,法国科学家拉瓦锡(Antoine Lavoisier)在加热汞灰获得能维持呼吸的“纯粹空气”后,将希腊文中的oxus(酸)和geinomai(源)组合为一个新词“oxygen(氧气)”,作为该气体的名称,氧气中文名称是我国化学家徐寿命名的。 20世纪早期,毕业于爱丁堡大学医学院的生理学家霍尔丹(John Scott Haldane)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研究开创了现代理性的、科学的氧气治疗,1917年他发表《有效的氧气疗法》,标志着理性应用氧气的开始。 从此以后,氧疗逐渐成为医院和家庭对各种疾病尤其是对肺部疾病的常规治疗手段,而霍尔丹的氧气治疗原则及方法也几乎没有改变,他为科学地用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氧疗是借助提高吸入气中氧浓度,以达到提高血氧含量,纠正或缓解缺氧状态的措施,其目的是改善低氧血症。 氧疗是预防组织低氧的一种暂时措施,不能代替病因治疗。 二、氧疗适应证 任何可能引起低氧或组织细胞缺血缺氧的疾病均需要氧疗,平静或运动状态下存在动脉低氧血症者均为氧疗适应证。 由于不同组织对氧的敏感度存在差异,加之其他因素的影响,很难决定PaO2 的最低安全水平,不过当PaO2 降至8.0kPa(60mmHg)以下时,组织氧供量明显减少。 氧疗有助于纠正组织细胞缺氧及其导致的病理生理损害。 需要氧疗的患者,大致可分为两类:①通气量正常或有轻度呼吸抑制者,吸入任何高浓度的氧,都能维持满意PaO2,但应避免长时间吸入高浓度氧的危险。 ②通气功能异常者,患者主要依靠缺氧刺激呼吸中枢,大多有长时间的PaCO2 升高。 在给予高浓度氧疗之前,应先观察患者对控制氧疗的反应,然后给予合理调整。 例如某些患者无控制性氧疗如氧浓度过高,反而使呼吸中枢抑制,致PaCO2 升高,而达到“CO2 麻醉”水平,可因呼吸抑制死亡。 正确氧疗方法可采取:①患者意识清醒或渐转不清者,应缓慢降低吸氧浓度,鼓励患者用力呼吸;②已昏迷或昏迷加深者,应辅助无创或有创机械通气,以较快纠正高碳酸血症和缺氧。 对某些通气不良合并有循环衰竭、大脑缺氧或心脏疾患者,需保持良好动脉血液氧合时应给较高浓度氧。 对于慢性肺部疾患患者氧疗适应证应考虑:①轻度低氧血症,患者无发绀,SaO2 在0.85以上,PaO2 在6.67kPa(50mmHg)以上,PaCO2 低于6.67kPa。 尽管患者已适应轻度低氧血症,但如果有氧疗条件,对此类患者进行长期氧疗,有利于缓解呼吸困难等症状、改善预后,延长生存期。②中重度低氧血症,患者有明显发绀,SaO2 在0.60以下,PaO2 在4.0kPa以下。 患者必须及时给予氧疗,改善组织缺氧状态,同时合并高碳酸血症者,则应注意给氧的浓度。 应用鼻管、面罩或无创通气时,需维持低浓度给氧,以免发展为肺性脑病;有创机械通气纠正低氧和高碳酸血症时,也要注意序贯氧疗的程序,维持目标氧疗水平即可,不必追求血氧正常状态。 三、 氧 疗 方 法 氧疗分高流量系统和低流量系统装置两种。 多数高流量系统装置采用带有Venturi装置的面罩,氧气通过较狭窄的喷头高速喷出,在气流周围形成负压,空气卷入主气流中。 具有能够提供较准确的不同氧浓度的吸入混合气,而且吸入氧浓度不受患者呼吸模式影响;可根据患者需要调整气体的温度和湿度。 低流量系统装置提供的气流不能完全满足吸气的需要,患者需要额外吸入部分空气,可提供的FiO2 与储气囊大小、氧流量、患者呼吸情况(潮气量、呼吸频率、吸气时间等)相关。 (一)无控制性氧疗 用于无通气障碍的患者,此方法是临床上常用的吸氧方法。 无需控制吸入氧浓度,可根据病情需要调整,达到解除缺氧的目的。 若要保证瞬间吸入的都是高浓度氧,可增加给氧储备腔和(或)供氧流量。 利用面罩、呼吸通路中增加呼吸活瓣及储气囊等,增加氧储备腔。 除非病情需要,一般均使用较为简单的吸氧疗法。 1.鼻管给氧法 采用带鼻塞的塑料导管插入两侧鼻孔给氧,此方法给氧较舒适,对鼻腔无刺激。 吸入氧浓度与氧流量有关,见表5-1-1。 表5-1-1 鼻管及鼻咽导管吸氧氧流量与吸入氧浓度的关系 2.鼻咽导管给氧法 此方法简便有效,利用鼻咽腔作氧的储备腔,供氧浓度可根据患者能忍受的氧流量调整。 导管可用橡胶制导管或软塑料管,导管尖端应送入鼻咽腔。 常用氧流量每分钟2~3L,吸入氧浓度在30%以下。 大约氧流量每增加1L,吸入氧中氧浓度增加4%,表示为FiO2=21+4×吸入氧流量(L/min)。 FiO2 受潮气量、呼吸频率等影响,且张口呼吸、咳嗽、说话、进食等情况下,FiO......

  1. 信息
  2. 出版说明
  3.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规划教材教材目录
  4. 全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教材 评审委员会名单
  5. 主编简介
  6. 副主编简介
  7. 前言
  8. 第一篇 总论
  9. 第一章 呼吸病学概论
  10. 第二章 呼吸疾病相关症状
  11. 第三章 呼吸系统疾病相关体征
  12. 第四章 呼吸疾病辅助检查
  13. 第五章 呼吸治疗与呼吸支持
  14. 第二篇 各论
  15. 第六章 肺炎
  16. 第七章 肺脓肿
  17. 第八章 肺结核病与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
  18. 第九章 支气管扩张
  19. 第十章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20. 第十一章 支气管哮喘
  21. 第十二章 间质性肺疾病
  22. 第十三章 肺栓塞
  23. 第十四章 肺动脉高压
  24. 第十五章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
  25. 第十六章 呼吸衰竭
  26. 第十七章 胸膜疾病
  27. 第十八章 睡眠呼吸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