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消费投资发展报告(2020)(中国建投研究丛书·报告系列)_中国人民大学创意产业技术研究院 主编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中国人民大学创意产业技术研究院 主编

内容节选

洛可可设计:颠覆式创新 洛可可设计成立于2004年,并迅速由一家工业设计公司发展成为一家实力雄厚的整合创新设计集团,正在逐步构建以“创造好产品”为价值的社会化产品创新平台。作为首批“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洛可可获得了包括红点、iF在内的400余个国际国内创新设计奖项。 洛可可深耕创新设计16年,服务行业包含人工智能、新能源、新工业、新消费、新零售、智能家居、智能出行、医疗大健康、婴童&K12等领域的产品创新设计,为国际国内500强、行业知名公司、互联网创新公司和众多创客提供创新设计咨询服务。并以“设计美好世界”为企业使命,坚持以设计为核心竞争力,致力于连接用户、企业、设计师,构建社会化产品创新平台。2013年入选由工业和信息化部认定的首批“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2018年入选由国家发改委认定的首批国家级“共享经济示范平台”,致力成为中国设计产业未来趋势的探索家与实践者。 一 2004~2014年:专业化沉淀 洛可可诞生在一个每月500元租金的工位上。2004年,28岁的贾伟从联想辞职创业,他认为“靠脑子赚钱的”人不需要办公室,所以以每月500元租了一个办公位,开始接单子做服务。随着业务做得越来越好,他找了更多的设计师,在租到第四个工位的时候,贾伟正式注册了洛可可,只有几个人的小团队成立了一个小型设计工作室。 2006年,洛可可获得第一个国际设计大奖——iF设计奖。 双摇杆工业遥控器为服务建筑和桥梁起重机领域而生,它在外观设计和电路技术上都有着非凡的创新突破,且将设计人性化与机械电气化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满足人体工程学的同时,也带给人一种专业和流线型的视觉感受。凭借双摇杆工业遥控器的仿生设计,洛可可荣获了iF设计奖,这也是洛可可获得的第一个国际设计大奖。此项大奖的获得,标志着中国本土的设计公司水平开始跻身于国际行列。 2008年,洛可可与三星共同打造北京奥运地铁闸机项目,解决了当时500万人/天的使用压力,全速高效服务于国内外乘客。至今仍在为首都人民的日常出行提供服务,而三星也成为洛可可服务的第一家世界500强客户。 2014年,洛可可旗下智慧生活品牌“55°”创造性地推出首款降温水杯——“55°降温杯”,并荣获iF、红点、金点等多项设计大奖。这是一款能够将刚刚烧开的沸水,迅速降至55℃适合人体饮用的杯子。它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解决了国人喜欢喝温水的痛点,还改变了人们对水杯的传统定义和刻板印象。“55°降温杯”一经推出,就成为受市场热捧的现象级爆品,被称为“姨妈神器”,并创造了中国国产品牌的推广和销售奇迹。由于它的诞生源于洛可可创始人贾伟的亲身经历,因此它不再是传统概念中的盛水器皿,而是富有温度、情感的载体,并衍生出一系列满足不同年轻消费群体个性化需求的产品,赋予了水杯更多仪式感和互动性。 从2004年到2014年,洛可可用了十年的时间,成为一个能够代表中国的设计公司。然而一个设计公司,已经拥有近900位设计师,如何再继续扩大规模?设计作为一个典型的影响力行业,影响力与规模不可兼得,这是许多行业默认的规律。如果无法实现规模化,也往往意味着增长停滞、易被颠覆。 沿着“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逻辑,洛可可又通过区域横向扩张、沿产业链纵向扩张的方式,成为一家整合创新设计公司。除工业设计之外,还布局了品牌设计、交互设计、研发、生产供应链管理、投资等业务。 此时,每年向洛可可提出的设计需求多达上万个,而洛可可的近900位设计师每年仅能完成1000多个订单。通过再招设计师来扩大产能,又显得不太现实——公司已经开始出现内部消耗和管理问题,效率变低,离职率再次上升。 公司创始人贾伟突然意识到,其实设计师不喜欢被“包养”,不喜欢朝九晚五,于是提出要突破公司边界,进行平台化扩张,用数字化的模式,开始数字化探索。 二 2014~2016年:标准化构建 类似于淘宝重构人—货—场的零售逻辑,能否以设计师(Designer)—平台—B端客户(Business)为模式,重构设计产业的逻辑,不再雇用设计师,而是作为B端与D端之间的交易连接和赋能者呢? 理论上,这一商业模式极具想象力:由于不再雇用设计师,管理瓶颈消失,省下的成本可以体现在客单价的降低上;而客单价的降低则意味着客户范围的扩大,原本可能只有500强企业才能支付得起的设计服务,可以惠及更小规模的企业——这意味着整个市场更有想象空间。 平台的逻辑是连接,可以把C端消费者也连接起来。在传统的设计流程中,设计师的创意没有经过市场验证,产品也就面临市场不埋单的风险。如果消费者能够参与设计流程,预先提出自己的需求和偏好,那么设计师“闭门造车”导致产品失败的风险就能大大降低。 公司把前十年中像黑箱子一样的创意工作结构化和标准化。这个工作进行了两年,总结出13大节点、45个标准化工作、6个月时间承诺的模式,将原来复......

  1. 信息
  2. 总序
  3. 编辑说明
  4. 《中国文化消费投资发展报告(2020)》编辑委员会
  5. 建投华文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简介
  6. 中国人民大学创意产业技术研究院
  7. 序言
  8. 总报告
  9. 中国文化传媒和消费行业政策趋势分析与展望
  10. 中国文化传媒行业投资趋势分析与展望
  11. 中国文化消费行业投资趋势分析与展望
  12. 文化企业篇
  13. 故宫文化: 博物馆文化创意事业的践行与创新
  14. 腾讯动漫: 国漫行业生态建设者
  15. 蓝色光标: 从公关市场领头羊到开启智能营销时代
  16. 洛可可设计: 颠覆式创新
  17. 猪八戒网: 众包服务的独角兽
  18. 朝宗文旅: 江上知音 武汉倒影
  19. 东道: 品牌创意进化者
  20. 摩登天空: 践行“音乐+”之路
  21. 无忧传媒: 拥抱MCN发展的黄金时代
  22. 巅峰智业: 开启创新发展之道
  23. 新湃传媒: 用“90后”的语言讲述中国故事
  24. 掌阅科技: 引领品质阅读
  25. 纵横文学: 打造以网络文学为核心的全球化泛娱乐生态
  26. 鲲池影业: 抓住海外视角打造年轻内容厂牌
  27. 咕咚运动: 在体育产业大发展时代下开启互联网体育事业
  28. 作业帮: 学习的变革——以科技驱动在线教育新供给
  29. 投资企业篇
  30. 北京银行: 文化金融“排头兵”
  31. 敦鸿资产: 在大科技时代,做好文化科技投资
  32. 盛景嘉成: 追求安全前提下的中长期复利回报
  33. 附录
  34. 2019年中国文化消费行业大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