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要略_程裕祯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程裕祯

内容节选

三明清时代的三级考试 宋以后的元代也实行科举考试,而且已经实行三级考试,即乡试(各行省的考试)、会试(京城的礼部考试)、御试(殿试),考题都出自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但是,科举考试的完备阶段却在明清两代,而流弊之盛也在明清两代。两代制度基本相同,只是清代在录取时分为满汉两榜,满汉考生的内容也有所区别。明清两代科举的正式考试也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录取,考试内容以八股为主,每级考试都严密而烦琐。殿试以后,一般还要经过朝考才能分配官职。 明清乡试之前实际上要经过三次考试,即县试、府试、院试,合称“童生试”。参加考试的人,不论年龄大小,一律称为“童生”,这三次考试及格以后,就叫“生员”,也叫“诸生”“庠生”,俗称“秀才”。有了秀才的资格,才能参加更高一级的考试。先说县试,就是由知县主持的考试,考期多在每年的二月。参加考试的童生先要向本县衙门礼房报名,填写姓名、籍贯、三代履历,并且还要由同考的五个童生连环作保,称为“童子结”,此外还要本县秀才中的廪生(由政府按时发给生活补助的生员)作保,称为“廪保”,保证考生不是冒籍、匿丧,保证出身清白,不是倡优皂隶的子孙,才能参加考试。县试及格称为“出案”,第一名叫“县案首”。然后是府试,由知府主持,多在四月间举行,其报名考试方式与县试基本相同。府试第一名称为“府案首”。最后是院试,由朝廷委派的学政主持。学政轮流到各府主持院试。报名手续除童子结、廪保之外,还另加派保,在考生点名入场时,当面核对。院试及格,就取得了秀才资格,被送入县学或府学学习,称为“进学”,第一名就叫“院案首”。入学之后,就要换穿蓝袍,俗称“蓝衫”。这些生员依据成绩分为贡生(送入国子监学习的学生)、廪生、增生(廪生原有名额以外增加的学生)等,这些人都具有参加乡试的资格。 明清乡试是一省范围内的考试,参加者必须是秀才,乡试合格就称为“举人”,主考官为朝廷任命的朝官,地位高于学政,但要回避原籍省份。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即每逢子、卯、午、酉年举行,时间在秋八月,故又称“秋闱”,地点在各省城(包括京师)的贡院,贡院的外墙很高,上植荆棘,故又称“棘闱”。贡院内分成许多考棚,以《千字文》编为号舍,考生入场,搜查极严。发榜时正值桂花开放,因而叫作“桂榜”。乡试及格者都叫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是解送朝廷录用之意。中举以后,就算正式进入了统治阶级,可以被人们称作“老爷”,既可以参加会试,继续上进,也可以要求担任教职,去做学官,甚至还可以参加大选,候补知县。《儒林外史》描写的“范进中举”,指的就是乡试。 明清会试是全国范围内的考试,也是每三年举行一次,即于乡试的第二年举行,也就是在丑、辰、未、戌年举行,时间是春三月,因由礼部主持,所以又叫“礼闱”或“春闱”,发榜时正值杏花开放,故称“杏榜”。主考官由皇帝亲自任命,均由一、二品大员担任,并且必须是进士出身。参加考试的人员,必须是举人,已经做官与尚未做官的均可。各省举人进京,由地方政府发给路费。考试地点在北京贡院,就在今天的中国社会科学院一带。会试取中后,通称“贡士”,第一名叫“会元”。会试之后接着举行殿试,地点在紫禁城保和殿,由皇帝亲自主考,有时只设御座,而由钦命大臣宣读考题,清代一般由亲王担任。应试者必须是贡士,考中者才是进士。发榜时采用金榜,因而考中进士又叫“金榜题名”。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取三名,一甲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二甲第一名叫“传胪”。前十名名次决定之后,皇帝首先接见,称为“小传胪”;然后再于太和殿接见全体进士,称为“大传胪”。接见时,御旨宣布名次,同时宣布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如果一个人在乡试、会试、殿试中都考取第一名,就叫“连中三元”。“大传胪”之后,由礼部赐“琼林宴”,到孔庙拜孔子,而后由礼部将进士的名字刻碑立于国子监,称为“进士题名碑”。殿试之后,还有一次朝考,目的是分配官职。状元、榜眼、探花不参加朝考,按例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和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其余按会试、殿试、朝考三项总成绩分别授翰林院庶吉士、各部主事和知县等。庶吉士为学习研究性官员,三年期满才授实职;主事为实习性官员,三年后才能转正。这些按规定举行的考试,称为“正科”,学生三年才有一次机会。朝廷为了延揽人才,常在皇帝即位或国家其他大典时特别增加一次考试,这叫“恩科”。现在北京孔庙院内,存有元、明、清三代进士题名碑118座,元代的极少,从明永乐十四年(1416)到清光绪三十年(1904),刻进士姓名51624人(包括少量元代进士)。其中光绪三十年甲辰恩科是中国科举制的最后一次考试,上面刻有沈钧儒和谭延闿。沈是浙江秀水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和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谭是湖南茶陵人,曾任国民政府的行政院长。沈......

  1. 信息
  2. 前言
  3. 第一章 简论
  4. 一 文化与中国文化
  5. 二 了解中国文化的必要性
  6. 三 中国文化的民族特点
  7. 四 中国文化的未来
  8. 第二章 地理概况
  9. 一 黄河、长江与中国文明
  10. 二 中国历代疆域
  11. 三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沿革
  12. 四 现行省、市、自治区名称的由来
  13. 第三章 历史纵横
  14. 一 中国文化的源头
  15. 二 三皇五帝
  16. 三 中国的王朝
  17. 四 中国的皇帝
  18. 五 中国的宰相
  19. 六 外戚与宦官
  20. 七 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
  21. 第四章 姓氏与名、字、号
  22. 一 姓氏的产生与发展
  23. 二 姓氏的主要来源
  24. 三 古代的望族和大姓
  25. 四 姓氏混杂与谱牒
  26. 五 全国姓氏数量
  27. 六 中国人的名、字与号
  28. 第五章 汉字
  29. 一 汉字的产生
  30. 二 现存最早的汉字
  31. 三 石鼓文
  32. 四 汉字的结构——“六书”
  33. 五 汉字结构的基本精神
  34. 六 汉字的改革与汉字现代化
  35. 第六章 学术思想
  36. 一 孔孟之道
  37. 二 老庄思想
  38. 三 墨家学说
  39. 四 法家学说
  40. 五 汉代经学
  41. 六 魏晋玄学
  42. 七 宋明理学
  43. 八 清代朴学
  44. 第七章 宗教信仰
  45. 一 多神信仰和三大崇拜
  46. 二 佛教
  47. 三 道教
  48. 四 伊斯兰教
  49. 五 基督教
  50. 第八章 古代教育
  51. 一 古代的学校教育
  52. 二 明清时代的国子监
  53. 三 书院的兴起与衰落
  54. 四 古代的家庭教育
  55. 五 清代的学塾教育
  56. 第九章 科举制度
  57. 一 科举制以前的选士制度
  58. 二 科举制的产生与发展
  59. 三 明清时代的三级考试
  60. 四 科举制的影响与功过
  61. 第十章 典籍藏书
  62. 一 经书
  63. 二 史书及其类别
  64. 三 类书和辞书
  65. 四 方志
  66. 五 官藏与私藏
  67. 六 版本与善本
  68. 七 图书分类
  69. 第十一章 科技成就
  70. 一 天文与历法
  71. 二 农学
  72. 三 算学
  73. 四 医学
  74. 五 地学
  75. 六 四大发明
  76. 第十二章 传统建筑
  77. 一 古代城池
  78. 二 宫殿建筑
  79. 三 帝王陵寝
  80. 四 万里长城和关隘
  81. 五 古代桥梁
  82. 六 古代园林与亭台楼阁
  83. 七 宗教祭祀建筑
  84. 八 装饰性建筑
  85. 九 衙署与会馆
  86. 十 北京四合院与各地民居
  87. 十一 古代大型水利工程
  88. 第十三章 古典文学
  89. 一 诗词作品及诗人
  90. 二 散文及其作者
  91. 三 辞赋及其作者
  92. 四 戏剧及戏剧家
  93. 五 小说及小说家
  94. 第十四章 各类艺术
  95. 一 书法艺术
  96. 二 绘画艺术
  97. 三 雕塑艺术
  98. 四 戏曲艺术
  99. 五 民族音乐艺术
  100. 六 楹联艺术
  101. 第十五章 精美器物
  102. 一 玉器
  103. 二 青铜器
  104. 三 瓷器
  105. 四 文房四宝
  106. 第十六章 风俗习惯
  107. 一 茶酒与烹调
  108. 二 衣冠服饰
  109. 三 婚俗与葬俗
  110. 四 民族祥瑞动物
  111. 五 名贵花木
  112. 六 民族节日
  113. 七 其他崇尚和禁忌
  114. 第十七章 中外文化交流
  115. 一 海上仙山和徐福东渡
  116. 二 陆海“丝绸之路”
  117. 三 佛教东传与西行求法
  118. 四 日本遣唐使和留学生
  119. 五 郑和下西洋
  120. 六 西学东渐和东学西传
  121. 附录 中国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名胜古迹
  122. 修订絮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