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提问(原书第12版)_【美】尼尔·布朗;斯图尔特·基利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美】尼尔·布朗;斯图尔特·基利
内容节选
以专家意见作为证据可靠吗 根据医生的建议,我应该服用抗抑郁药物,以帮助自己应对最近这段时间的抑郁症状,并且我无须担心药物的副作用。 说这句话的人通过诉诸权威来为他的断言辩护,这些权威向来被认为对某个特定主题比我们大部分常人更为了解,他们就是所谓的专家。当立论者诉诸专家意见时,他们相信专家有渠道接触某些特定事实,并且这些人有特殊的能力,以从这些事实中得出结论。因此,基于专家的背景,这类专家意见比前文中讲的当事人证言能给论证带来更大的吸引力。你每天都会遇到诉诸各种类型的专家意见的论证,你别无选择,只有依赖他们,因为面对纷繁复杂的生活,我们只能在某几个方面有所作为,要深入探究其他方面的信息,我们既没有时间,也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 影评人:“这是年度十佳影片之一。”引自《托莱多报》的瓦莱丽影评专栏 现场访谈节目嘉宾:“经济正在走向衰退。” 某组织:“美国医药协会支持这一立场。” 科研人员:“研究表明……” 亲戚:“我爷爷说……” 宗教:“《古兰经》上说……” 杂志:“根据《新闻周刊》的报道……” 我们可以从这些渠道获取专家的建议,了解怎样减肥、怎样获取幸福、如何变成有钱人、怎样降低胆固醇、怎样养育适应能力强的孩子,以及怎样钓一条大鱼,等等。你很容易就能在这个单子上添加更多的条目。 很显然,虽然同样是诉诸专家意见,但有些证据比其他证据更受我们的青睐。为什么呢?因为有些专家金口玉言,在发表观点时比其他专家谨慎得多。 你要记住,专家常常也会犯错误,并且他们内部也常常意见不统一。下面这些取材于《专家如是说》(The Experts Speak)一书的例子就清楚地表明专家观点的不可靠。 “我想电脑在全球大概只卖得出去5台。” ——托马斯·沃森,IBM董事长,1943年 “录像机占领任何市场不会超过6个月。人们很快就会厌倦每天晚上盯着个夹板箱看。” ——达里尔F.扎努克,20世纪福克斯电影公司总裁,1946年 上述引用的话提醒我们,当立论者引述专家意见的时候,我们需要问一些批判性问题。我们要问一问:“我们为什么要相信这个专家?”说得更具体一点,我们应该对专家追问下面这些问题。 对于所谈论的主题,该专家拥有的专长、训练或特别知识到底有多少?这个主题是不是他潜心研究多年的主题?或者,这个人有没有与此主题相关的丰富经历? 这个专家所处的地位是否使其有特别好的渠道来获取相关事实?比如说,对于他所断言的事,他是否涉足其中并拥有第一手资料?总体而言,比起通过第二手资料获得信息的专家,你应该对掌握第一手资料的专家(涉足相关的事情并拥有第一手资料)更有信心。例如,《滚石》(Rolling Stone)和《连线》(Wired)杂志都是第二手的资料来源,而研究型期刊如《美国医学协会杂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则是第一手资料来源。 有没有较好的理由让人能够相信,相对而言,专家更难遭受各种歪曲的影响?可能影响证据呈现方式的因素非常多,包括个人需求、先前的预期、一般看法、态度、价值观、相关理论和意识形态,等等。例如,如果一所公立大学的校长被问及削减教育经费是否会对大学造成不利影响,他十有八九会回答“有影响”,并给出一大堆过硬的理由。也许他对现状的见解不偏不倚,但由于他所处的职位,我们需要考虑,有没有可能他找出这些理由只是为了证明他自己的偏见。 我们所说的抱有偏见或心存歧视,意思是我们在寻找证据之前,就先对事情的好坏有了强烈的个人感受,以致干扰了我们公正地评价证据的能力。因为几乎在我们所有的判断中都会有很多让我们产生偏差的因素,所以我们很难期望一个专家完全不带任何偏见。不过,我们从某些专家那里可以比从其他专家那里少得到一些偏见,并且尝试通过搜寻关于专家在这个主题上个人利益的信息来确定这类偏见。例如,如果一个专家从他提倡的某些行动中获得较大的经济利益时,我们就要特别当心。 我们不能仅仅因为怀疑专家的个人利益有可能影响到他的公正性,就断然抛弃一个断言。我们可以采取的有效步骤是检查一下,看看那些持不同观点、不同预期、不同价值观和有不同利益的各路专家是否同意他的断言。因此,问一问这个问题会有好处:“这个专家是不是因为经常做出可靠的断言而名声在外?” 当你在互联网上遇到事实断言时,你会特别关心专家的可靠程度。在网上,几乎每个人都可以变成潜在的“权威人士”,人们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断言满天飞。电脑并没有内置的处理器来评价这些断言。这显然是个“买方注意,上当自负”的情况! 对书籍、家居产品、餐饮、度假胜地、酒店、公司和服务质量的评论日益给人们带来一种关于其可靠性的幻觉,尽管很多评论常常是通过伪造和买卖的手段得来的。研究发现,在很多网站,多达1/3的评论都是伪造的,换句话说,评论者对自己评论的东西根本就没有直接的知识,或者对......
- 信息
- 赞誉
- 前言
- 第1章 正确提问的益处和方法
- 我们生活在嘈杂、混乱的世界
- 专家说得再动听,也不一定靠得住
- 靠大脑理性思考
- 激发你的批判性思维
- 海绵式思维和淘金式思维
- 弱势批判性思维和强势批判性思维
- 价值观影响人与人之间的互动
- 让对话有效进行下去
- 像批判性思维者那样写作和发言
- 第2章 论题和结论是什么
- 描述型论题和规定性论题
- 寻找论题
- 寻找结论
- 找到结论的5条线索
- 第3章 理由是什么
- 为什么相信这个结论
- 通过提示词寻找理由
- 让理由和结论一目了然
- 像批判性思维者那样写作和发言
- 第4章 哪些词语意思不明确
- 让人捉摸不透的多义词
- 找准关键词
- 检查有没有歧义
- 判定歧义
- 根据上下文找出真正含义
- 字典里的定义不一定适合文章里的情境
- 谁想说服你,谁就要负责解释清楚
- 像批判性思维者那样写作和发言
- 第5章 价值观假设和描述性假设是什么
- 到哪儿去找假设
- 价值观冲突和价值观假设
- 两种价值观冲突时选择哪一个
- 典型的价值观冲突
- 把立论者的背景作为寻找价值观假设的线索
- 把可能发生的后果作为寻找价值观假设的线索
- 寻找价值观假设的其他方法
- 了解其他人的价值倾向的价值
- 价值观与相对性
- 找出描述性假设
- 描述性假设举例说明
- 常见的描述性假设
- 找到假设的线索
- 像批判性思维者那样写作和发言
- 第6章 论证中有没有谬误
- 用提问的方法找出论证中的谬误
- 从假设中寻找谬误
- 其他常见的论证谬误
- 警惕分散注意力的干扰
- 愚弄人的循环论证
- 论证谬误小结
- 扩展关于谬误的知识
- 第7章 证据的效力:个人经历、典型案例、当事人证言和专家陈述
- 事实还是见解
- 我们需要可靠的证据
- 证据的来源
- 以个人经历作为证据可靠吗
- 以典型案例作为证据可靠吗
- 以当事人证言作为证据可靠吗
- 以专家意见作为证据可靠吗
- 第8章 证据的效力:个人观察和调查研究
- 以个人观察作为证据可靠吗
- 有偏差的调查和问卷
- 以研究报告作为证据可靠吗
- 样本能够代表总体吗
- 测量方法可靠吗
- 专家观点什么时候最可信
- 像批判性思维者那样写作和发言
- 第9章 有没有替代原因
- 可能存在替代原因
- 替代原因的说服力
- 寻找替代原因
- 唯一的原因,还是原因之一
- 警惕“确认偏误”
- 混淆相关性和因果关系
- 混淆“在此之后”与“因此”
- 解释单个事件或行为
- 评价替代原因
- 替代原因与你的表达和交流
- 第10章 数据有没有欺骗性
- 识别不知来历和有偏差的数据
- 令人困惑的平均值
- 测量误差
- 错把一件事的结论用来证明另一件事
- 通过省略信息进行欺骗
- 在自己的写作中使用统计数字
- 第11章 有什么重要信息被省略了
- 找到省略信息的益处
- 不完整的论证在所难免
- 帮你识别省略信息的问题
- 我们需要知道确切的数字
- 负面视角的重要性
- 面对信息缺失的现实
- 像批判性思维者那样写作和发言
- 第12章 能得出哪些合理的结论
- 二分式思维:妨碍我们考虑多种可能性
- 灰度思维:两面还是多面
- 条件的重要性
- 解放思维
- 更多可能的结论,更多可能的自由选择
- 第13章 干扰批判性思维的障碍
- 正确提问带给人的不快
- 思考过快
- 刻板印象
- 背叛我们的思维习惯
- 自我中心
- 一厢情愿:批判性思维最大的障碍
- 成为一个批判性思维者
- 译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