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第10辑)_杨宜音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杨宜音

内容节选

四研究二:角色义务影响冲突后关系复原 研究二欲了解亲子冲突后的关系恢复是否会随子女角色义务冲突事件与原先的实性/虚性关系有所不同。主要验证研究参与者主观预测冲突后恢复冲突前关系的时间点(从冲突当下到一年后恢复先前关系)会受亲子冲突前关系品质与子女角色义务冲突事件类型所影响。 影响亲子冲突与亲子关系的因素至少有二。其一角色义务,善尽角色义务是使关系名副其实之要务,也是发展良好关系的基础(杨中芳,1999;杨宜音,1998),在人际互动中,若有一方不执行相对应的角色义务,将可能引起冲突,并影响日后的关系。其二,关系品质,除了角色义务可能影响亲子冲突外,华人社会的人际互动以关系为取向,人际交往除了受先天的名分关系影响外,也受互动后的实质关系,也就是交往性关系所影响(杨中芳,1999),同一名分的亲子关系,也会因长久的亲子互动之不同而形成好或坏的关系品质。本文以关系品质代表交往后的关系好坏,将关系品质分为实性关系与虚性关系两类。根据黄囇莉(1999)之定义,实性和谐(genuine harmony)关系下的子女对父母具有较正向的人际知觉,倾向信任、主动、支持及顺其自然的人际反应方式,本研究称“实性关系”;而虚性和谐(superficial harmony)关系下的子女对父母具有负向的人际知觉,表现出较多的小心谨慎、防卫、客套,还有被动、推托、排斥以及忽略等反应,本研究称“虚性关系”。许诗淇与黄囇莉(2009)研究发现亲子冲突后关系的变化会受到“父母”角色义务与亲子实虚性关系的影响。那么,亲子后的冲突关系变化是否会受到“子女”角色义务的影响,则有待本研究的验证。 (一)研究二方法 1.研究参与者与研究程序 共有221位大学生参与,男生有100位(45.2%),女生有121位(54.8%),平均年龄20.86岁,标准差为1.51。 2.研究材料与程序 研究二以问卷为研究工具,采用情境故事实验法(scenario),即利用故事设计一个亲子冲突情境,让研究参与者阅读后,再据此回答一些研究问题。依变量为不同时间点的冲突后关系,控制变量为故事的可想象程度与冲突对象。为2(实性/虚性关系)*3(执行积极义务/违反非强制义务/违反强制义务)之受试者间(between-subjects)设计,每位大学生参与者只要填写一个问卷版本。在分派问卷前,将六种版本问卷依序混合,填答者将会随机分配到问卷。研究设计中,①操弄的自变量一是“亲子先前的关系品质”,包括“实性关系”与“虚性关系”两类。根据黄囇莉(1999)对实虚性和谐的定义来编制实虚性关系的互动描述,其实性亲子互动描述为“明君是一位大学生。他与父母感情不错,平常会主动找父母聊天,分享彼此想法。明君和父母相处时,大都感到轻松自然、和谐融洽。明君信任父母,对父母的做法也大都表示支持。明君和父母很合得来……”。为了检验上述实性或虚性关系关系之互动描述是否会产生不同的关系好坏感受,填答者被要求在阅读完上述互动描述后,以7点量尺评估关系好坏。如果阅读实性关系描述者填答的好坏程度小于0,阅读虚性关系者认为关系好坏平均大于0者,则显示关系品质的操弄并不成功,因此,这些问卷填答者的资料将被剔除。②自变量二是子女“角色义务冲突事件”。根据许诗淇与黄囇莉(2009)的研究,父母“执行积极义务”“违反非强制义务”“违反强制义务”三类角色义务冲突事件可有效预测亲子冲突后的亲子关系。本研究验证子女的三类角色义务是否可以有效预测。根据研究一的研究结果,编制角色义务亲子冲突故事,以故事版本一:“子女不断催促父母就医”代表子女“执行积极义务事件”;以故事版本二:“子女对父母的吩咐拖延”代表“违反非强制义务事件”,以故事版本三:“顶撞、咆哮父母,并恶言相向”代表子女“违反强制义务事件”。 (二)研究二结果 1.“实虚性关系品质”的操控检验成功 本研究以关系好坏与相处和谐度两题代表关系好坏,其中实性关系共112位的互动叙述之关系好坏平均分为2.56(SD=0.56),显示关系偏正向;虚性关系共109位之互动叙述的平均分为-1.64(SD=0.85),显示关系偏负向,符合操弄的方向。这显示研究二成功地操弄了两种亲子互动的先前关系品质。另外,填答者的性别、年龄等变项与关系好坏之间无显著相关存在,因此,后续的分析中皆将只控制这些变项的潜在影响,而不将其当作自变量分析。 2.“子女角色义务冲突事件”的操控检验成功 本研究以询问填答者“有此行为是应该或不应该做”与“一定要有或一定不可有行为”两题,代表冲突事件分属的义务类型。分析显示,故事一“子女不断催促父母就医”之义务程度的平均得分为2.26(SD=0.74,N=74),显示此事件是子女“应该要作为”的积极义务,归属于子女因“执行积极义务”引起亲子冲突的类别。故事二“子女对父母的吩咐拖延”之义务程度......

  1. 信息
  2.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编辑委员会
  3. 主编简介
  4. 本辑特约主编简介
  5. 道德判断与文化
  6. 道德事件测量与CAD模型的验证
  7. 一 文献回顾与问题提出
  8. 二 研究1:道德事件量表题目筛选与CAD模型的初步验证
  9. 三 研究2:道德事件量表的修订与CAD模型验证
  10. 四 讨论与结论
  11. 1993~2008年公众对公正关注的变化与群体事件的关系
  12. 一 Google Ngram Viewer介绍及相关研究
  13. 二 群体事件的相关理论
  14. 三 研究方法
  15. 四 研究结果
  16. 五 结论
  17. 社会变迁适应性视角下的自我与孝道
  18. 一 研究的问题
  19. 二 研究方法
  20. 三 研究结果
  21. 四 讨论
  22. 子女角色义务对冲突后亲子关系恢复之影响
  23. 一 引言
  24. 二 前导研究:子女角色义务之内涵
  25. 三 研究一:子女角色义务类型之具体内涵
  26. 四 研究二:角色义务影响冲突后关系复原
  27. 五 综合讨论
  28. 文化与心理互构中的两种公私观探析——一项有关社会转型期中国人公私观嬗变及其下的公私实践的预备性研究
  29. 一 前言
  30. 二 作为文化要素的公私观探析
  31. 三 作为心理倾向的公私观探析
  32. 四 总结与展望
  33. 共同道德生活的心态:个体道德行为和对他人道德容忍的考察
  34. 一 社会转型与社会道德
  35. 二 道德重建与社会心态
  36. 三 研究方法
  37. 四 研究结论
  38. 五 讨论
  39. 青少年亲社会行为量表的编制与维度的再验证
  40. 一 引言
  41. 二 方法
  42. 三 结果
  43. 四 讨论
  44. 五 结论
  45. 社会正念及其与道德关系的研究
  46. 一 引言
  47. 二 研究方法
  48. 三 研究结果
  49. 四 讨论与结论
  50.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投稿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