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第11辑)_杨宜音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杨宜音

内容节选

一引言 在过去30年,个体主义/集体主义是跨文化心理学领域中最受关注的文化维度(Hofstede,2001;Markus & Kitayama,1991,2010;Triandis,1989)。个体主义是指个体以自己为中心的世界观、自我的目标、自我的独特性和自我控制等,同时也弱化社会或群体对自己的影响。个体主义对很多心理变量都有影响。在自我概念方面,个体主义意味着要努力创造或维系积极的自我;自我感觉良好,追求自己成功,看重自己的与众不同;人格特质是自我定义的核心。对幸福感来说,表达自己的情感、追求自己目标的成功是个人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的重要方面;在归因风格上,决策、推理和因果推断往往以个体为中心,而弱化情境因素的影响;在与他人的关系上,个体主义也看重维持与重要他人的关系,但是这些努力往往是第二位的,是为了追求自我目标实现的手段。集体主义是指个体更看重群体内个体之间的联系和互助。拥有共享命运、共享目标、共享价值观的群体是最重要的,而个体是一种社会的存在,群体内外的分别很明显。在自我概念方面,群体成员身份是个体自我认同的关键;更重视能够为群体做出贡献的特质,如共享目标和为群体内的和谐关系做出牺牲。在幸福感方面,为了维持群体和谐进行适当的情绪压制而不是情绪表达,能够很好地完成群体内角色规定的任务和避免不能很好地履行角色规定情绪的个体才会更幸福。在归因风格方面,拥有集体主义价值观的个体会在归因上更看重社会情境、社会角色等对知觉和归因的影响,对事物的回忆也有更多的情境方面的细节。在与他人的关系方面,集体主义者认为群体关系对于自己至关重要,个体必须去适应它。内外群体的界限很清楚,不容易渗透。群体内的交换是以平等而非贡献为原则,有时候会对群体内成员过分慷慨。虽然个体主义和集体主义是人类的两个基本需求,在任何一个社会中都存在,但是某种文化会由于其经济、社会、教育、建筑、教材、英雄故事等比较偏好某种特定的价值取向,从而在文化或国家层面上表现出个体主义/集体主义的差异。如美国和西欧等基督教国家个体主义比较强,而中国、日本和韩国等东亚国家集体主义比较强(Kitayama,Park,Sevincer,Karasawa,& Uskul,2009;Oyserman,Coon,& Kemmelmeier,2002)。 为什么会存在着个体主义/集体主义的文化差异?研究表明,很多因素都会导致个体主义/集体主义的文化差异。如Fincher等发现历史上传染病比较容易高发的地区容易发展集体主义文化(Fincher et al.,2008)。群体的生态生存方式会影响集体主义的产生,如Uskul等发现游牧民要比农民和渔民的个体主义更高(Uskul,Kitayama,& Nisbett,2008),而种植小麦和大豆的农民要比种植水稻的农民个体主义分数更高(Talhelm et al.,2014);Vliert等发现气候比较舒适的国家个体主义分数更高(E. Van De Vliert,2007;Evert Van de Vliert,Yang,Wang,& Ren,2013)。新教伦理要比儒家文化更容易鼓励个体发展个体主义(Nisbett et al.,2001)。流动性越高的群体个体主义分数越高(Oishi,2010),工业化和商业化也会抚育个体主义(Henrich,Heine,& Norenzayan,2010),西部拓疆运动也会塑造个体主义文化(Kitayama et al.,2006;Varnum,& Kitayama,2011)。如果这些因素在一个国家内的不同区域也存在,那么这些区域内也会有个体主义/集体主义的文化内差异(苏红、任孝鹏,2014),比如中国种水稻的省份要比种小麦的省份集体主义分数更高(Talhelm et al.,2014),美国中西部州要比东部新英格兰地区的个体主义高(Vandello & Cohen,1999;Varnum,& Kitayama,2011),日本北海道要比其他地区个体主义要强(Kitayama et al.,2006;Yamawaki,2012),维吾尔族的个体主义和集体主义分数都高于汉族人(Ren,Lu,& Tuerdi,2014)。 个体主义/集体主义的测量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最常见,是自我报告的问卷,如Singelis编制的自我构念量表(SCS)(Singelis,1994)、Triandis编制的四因素个体主义/集体主义量表(FFIC)(Triandis & Gelfand,1998)等。这类问卷的优点在于能够在世界范围内对每个国家在个体主义/集体主义的水平进行多国比较,也得到很多有价值的发现,如Hofstede(2001)基于问卷调查结果得到的各个国家的个体主义分数常用于解释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但是这类量表的缺点也同......

  1. 信息
  2.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编辑委员会
  3. 主编简介
  4. 本辑特约主编简介
  5. 心理测量与文化:回顾与反思
  6. 一 一种奇特的文化现象
  7. 二 心理测量建构了心理学的话语与文化
  8. 三 否定与取消心理测量的文化灾难
  9. 四 没有原创的心理测量,难有原创的心理学研究
  10. 中国人心理症状的诠释:多限制特征假说
  11. 一 引言
  12. 二 研究方法与过程
  13. 三 研究结果
  14. 四 讨论与结论
  15. 道家人格量表题项版的编制与反思
  16. 前言
  17. 一 道家人格量表题项版的编制
  18. 二 反思
  19. 三 局限与展望
  20. 中国人整体思维方式量表的编制与确认
  21. 引言
  22. 一 量表题目的撰写和初步选择
  23. 二 探索性因素分析
  24. 三 对中国人思维方式量表的验证性因素分析
  25. 四 量表的信度、效度以及初步常模
  26. 五 讨论
  27. 中华文化背景中的审辩式思维能力测量
  28. 一 发展审辩式思维是教育的重要任务
  29. 二 审辩式思维能力测验的开发
  30. 三 审辩式思维与分析性推理
  31. 四 审辩式思维不是“大批判思维”
  32. 五 审辩式思维植根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
  33. 六 审辩式思维与中国的教育改革
  34. 七 审辩式思维的再发现将拓宽人类的未来道路
  35. 基于客观指标的中国人集体主义量表
  36. 一 引言
  37. 二 对象与方法
  38. 三 结果
  39. 四 讨论
  40. 城乡居民阶层意识的归属与偏移:以甘肃省为例
  41. 一 阶层意识的概念、特征及成分
  42. 二 阶层意识的研究思路、假设及研究方法
  43. 三 城乡居民阶层意识的人口学特征、影响因素分析
  44. 四 城乡居民阶层意识的总体分析与讨论
  45. 跨界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内容及其测量
  46. 一 国家认同的内容
  47. 二 跨界民族国家认同的内容
  48. 三 质性访谈及编码
  49. 四 跨界民族国家认同问卷的编制
  50. 五 跨界民族国家认同的现状分析
  51. 六 总结与讨论
  52. 跨文化心理测量:文化变量的多样性与互动关系
  53. 引言
  54. 一 比较文化研究的理论贡献
  55. 二 文化比较研究的数据类型
  56. 三 文化差异的多样性
  57. 四 文化内容的一致性
  58. 五 文化内容的交互效应
  59. 六 总结
  60. 正义动机研究的测量偏差问题:关于中国人世道正义观(公正世界信念)的元分析
  61. 一 前言
  62. 二 研究方法
  63. 三 研究结果
  64. 四 结论与讨论
  65. 文化视角下的腐败心理研究:概念、指标和测量
  66. 一 腐败的界定
  67. 二 腐败现象的测量指标
  68. 三 腐败指标的测量
  69. 四 文化视角下腐败测量的新进展
  70. 五 结论
  71.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投稿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