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第16辑)_杨宜音 主编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杨宜音 主编

内容节选

人口流动本研究获得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项目、中央财经大学青年科研创新团队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的支持。城市被动搬迁居民满意度及其时空特征 张红川,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与心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通信作者,E-mail:hongchuan.zhang@cufe.edu.cn;朱晓,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与心理学院硕士;孙铃,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与心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凌喜欢,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与心理学院硕士;辛自强,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与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蔚冉,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与心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张红川 朱 晓 孙 铃 凌喜欢 辛自强 李蔚冉 摘要:随着城市快速发展带来的功能与定位调整,大批的中国城市居民面临被动搬迁。迁居满意度是搬迁居民生活适应的重要指标,关系到城市的持续发展和繁荣。本文以北京市427户被动搬迁居民为对象,从12个方面考察其迁居满意度,并分析了居民搬迁的空间类型与居住时间对迁居满意度的影响。结果发现:(1)居民的迁居满意度体现为双因素结构,可分为易适应因素与难适应因素,后者满意度低于前者;(2)搬迁距离越短,居民在难适应与易适应因素满意度上的差异越小;(3)居住时间越长,居民在难适应与易适应因素满意度上的差异也越小,但是时空因素对于两因素满意度差异的影响机制尚不清楚。 关键词:满意度 被动搬迁 心理适应 幸福经济学 一 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区功能与定位在不断调整,与城市扩张、旧城改造相关的拆迁行动也在持续进行。市场经济下城市迁徙的经典理论都认为搬家是一个家庭获得理想满意度的手段,即在一系列制约中获得最大的快乐(Day,2013)。但城市拆迁过程中的搬家给居民带来的影响并不完全如此,因为许多居民面临的是被动搬迁。一方面,城市拆迁为许多居民改善了居住条件(Kleinhans & Van der Laan,2008);另一方面,居民需要面对适应新的经济圈、建立和调整人际关系等一系列问题(Manzo,Kleit,& Couch,2008;Day,2013)。这些因素势必影响居民搬迁后的满意程度,进而影响他们的生活和心理适应。 对迁居的满意度可以反映被动搬迁居民对于新的住房、社区及生活状态的总体评价和心理感受,能够反映居民迁居后的心理和社会适应状况。已有研究尽管探讨了城市拆迁改造带来的一系列社会和心理问题,如城区改造的规划与设计以及政策分析(栾滨、孙晖,2012;王莉、程加贝,2010),拆迁过程中各利益方的冲突与博弈(彭小兵,2011;谢姝玮,2010),以及拆迁过程中被拆迁人表现出的心理特征(黄帝荣,2012;毛文娟、程素萍、刘海珍,2008;单松,2011),但是这些研究多以定性分析为主,缺乏定量化的评估指标。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者对于被动搬迁居民的迁居满意度问题做了一些探索性研究(Doff & Kleinhans,2011;夏永久、 朱喜钢,2013),但是究竟采用哪些具体的指标,不同的研究者没有一致的看法,也缺乏一个相同的理论框架。本研究从幸福经济学的视角出发,探讨城市发展过程中居民的心理适应问题,评估被动搬迁居民的迁居满意度及其时空特征。 奚恺元在其幸福经济学(hedonomics)理论中指出,任何形式物质条件的改善(如换大房子、买新手机等)都会给人带来幸福和快乐,但是这种快乐并不持久。这是因为快乐的感受是很容易适应的,也就是说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对最初引起快乐的事情越来越不敏感(Hsee,Xu,& Tang,2008)。由此出发,我们也可以认为满意度随着时间流逝也会发生变化,由一开始的不满意逐渐变为满意,体现为一个心理适应过程。问题是,人们对于不同事物的心理适应都是相同的吗?一项研究发现,换了一个离家更远但收入更高的工作,人们并没有变得更快乐(Stutzer & Frey,2004)。也就是说,收入提高的快乐并不能抵消通勤时间延长所带来的烦恼,人们似乎不那么容易适应通勤时间的延长,而比较容易适应收入的提高。概括起来说,那些确定的、不变的事情是易适应的(adaptation-prone),而那些变化的、不确定的事情是难适应的(adaptation-resistant)(Kurtz,Wilson,& Gilbert,2007;Frederick & Loewenstein,1999)。 基于此,我们认为,搬迁所带来的是一个多方面的系统改变,既有房屋面积扩大、绿化改善等相对较为确定、容易建立适应的因素,也有通勤时间延长、社区管理不够完善等相对较不确定、较难建立适应的因素。从目前中国城市改造的普遍状况来看,被动搬迁居民对于易适应因素较容易建立高满意度,而对于难适应因素的满意度相对较难提升。这一理解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制定搬迁社区建设等一系列政策,避免政府的大量资金投入与居民总体较低......

  1. 信息
  2. 本期文章
  3. 文前辅文
  4. 主编简介
  5. 流动性与当代中国社会:一段正在发生的历史(代卷首语)
  6. 深圳精神抚育独立我的行为方式
  7. 学校人际关系与流动儿童的自尊:心理弹性的中介作用
  8. 家长文化智力与子女跨文化流动适应:家长期望的中介作用
  9. 城市被动搬迁居民满意度及其时空特征
  10. 居所流动性的过去和未来 ——居所流动预期如何影响幸福感
  11. 居所流动预期能预测个体物质主义价值观 ——不安全感的中介作用及心理需要的调节作用
  12. 阶层流动知觉对系统合理化的预测作用
  13. 教育代际流动对人际信任的影响:基于CGSS数据的分析
  14. 奋进与焦灼:中产过渡层的向上流动信念及主观社会阶层的影响
  15.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投稿须知
  16.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流动性与社会心理建设”征稿启事
  17.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道德心理学”征稿启事
  18.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创新与文化”征稿启事
  19.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群际亲社会行为与群际冲突”征稿启事
  20. Table of Contents & Abstrac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