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第21辑)_杨宜音 主编;吴胜涛 本辑特约主编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杨宜音 主编;吴胜涛 本辑特约主编

内容节选

人格美德本研究获得武汉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一般规划课题(项目编号:2017C005)的资助。宽容对小学生外化问题行为的影响:友谊质量、敌意归因的中介作用 张春妹,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心理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张安琪,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心理系2019级研究生;朱小玲,武汉市三眼桥小学教师;杜丽虹,武汉市三眼桥小学高级教师。通讯作者:张春妹,E-mail:amaizhang@163.com。 张春妹 张安琪 朱小玲 杜丽虹 摘要:为探讨宽容品质在约束小学生外化问题行为方面的道德功能,探讨友谊质量和敌意归因在小学生宽容品质对外化问题行为影响过程中的中介作用。本研究采用《儿童青少年问题行为量表》《小学生宽容量表》《友谊质量问卷》《敌意归因偏向问卷》,对武汉市两所小学三年级至六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有效问卷共计1020份。利用SPSS软件中Process插件Bootstrap方法进行中介效应检验,结果发现:宽容、友谊质量、敌意归因以及外化问题行为四者均呈显著相关;宽容既可以直接减弱外化问题行为,也可以分别通过友谊质量、敌意归因这两条中介路径间接减弱外化问题行为。研究证实了宽容作为积极道德品质对于小学生外化问题行为这一消极道德行为的抑制作用。宽容是对小学生来说具有德育价值的积极道德品质。 关键词:宽容 外化问题行为 友谊质量 敌意归因 一 问题提出 (一)宽容作为道德品质的概念 “宽容”一词出自《庄子·天下》“常宽容于物,不削于人,可谓至极”。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宽容指的是宽大有气量与不计较。有研究者通过对宽容的日常语、词典、词源的分析,将宽容定义为:主体在有能力干涉的情况下,选择容忍和宽恕他人给自己思想和权益带来消极影响的言行(高政,2014)。宽容与宽恕的含义相近,都包含着主体对客体在认知、情感、行为方面的积极转变,但是二者也有所区别,通过对宽容和宽恕在含义、对象、文化背景等方面差异的辨析,钱锦昕和余嘉元(2014)指出,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宽容实际上是一种含义更广的稳定人格结构,且宽恕是宽容的一种(钱锦昕、余嘉元,2014)。 宽容还包含着道德属性,属于道德人格。道德人格指的是一种具有社会道德评价意义的内在心理品质(焦丽颖等,2019),是能够以道德或不道德的方式进行思考、感受和做出行为的个人特质(Cohen & Morse,2014),其意义在于平衡个人与他人的利益(Frimer,Schaefer,& Oakes,2014)。而宽容就是中国人的一种核心道德品质。中国人历来重视道德修养,对中华文化影响最深远的儒家文化讲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意味着修身为本,即培养提高自身道德品质,修身成仁是个体为人处事的根基。《论语·里仁》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礼记·儒行》曰“宽裕者,仁之作也”,阐述了儒家的基本思想以及如何成仁的问题。儒家的基本思想——“忠恕之道”蕴含着尊重、宽容的伦理精神(董爱琳,2019),且“恕道”指的就是个体在人际交往中,能够推己及人,体谅他人(董卫国,2013)。我国研究者也认为,“仁”是中国核心文化的心理基础,且这种善良的文化精髓刻入了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形成了中国人的基本人格结构(李红、陈安涛,2003);“勤劳善良”是中国人核心品质的社会表征,而宽容和善是善良人格的四个重要因子结构之一(张和云、赵欢欢、许燕,2018)。 中国人重视道德修养源于其对人际关系的重视,故“仁”作为可以维持良好人际关系进而维持良好社会秩序的根本性个人道德要求被儒家文化所提倡,并在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中成为中国人的道德品质。因此,宽容作为中国人的一种核心道德品质,具有有效促进人际关系和谐的道德功能,对中国人的日常健康、社会生活具有重要意义。中小学时期是一个人积极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但是,目前心理学界对道德品质研究较少,对宽容品质的发展及其对人们社会行为的影响研究更少。我国教育工作者孟万金及其团队基于积极道德品质教育的角度,编制了《小学生积极道德品质测评量表》,其中尊重维度的含义就包含宽容接纳,即能以非暴力的形式对待他人的不友好(刘玉娟、孟万金,2011),而且研究发现,小学生在宽容品质上得分较低,宽容品质是小学高年级需要重点培养的积极道德品质之一(马艳云,2010)。 作为我国核心的积极道德品质之一的宽容品质,是否会影响人际交往和社会行为?这种影响是否在小学阶段就开始发挥作用?本研究基于我国道德品质对于社会关系、社会行为具有重要影响的实践基础,基于人格特质对社会行为的主导作用的理论,拟从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关系的角度出发,考察小学生宽容品质与外化问题行为的关系,旨在检验我国传统文化关于德育对于社会生活的作用的朴素实践理论,拓展道德品质的理论研究,并通过探讨小学生宽容品质的德育价值,探明其作用机制,为制定切实可......

  1. 信息
  2. 本期文章
  3. 主编简介
  4. 本辑特约主编简介
  5. 何以为德?道德教育的心理基础与道德学习的路径探讨(代卷首语)
  6. 道德资本的价值转化效应
  7. 受害者正义感与人际宽恕:社会价值取向的作用
  8. 受害者正义感与背侧脑岛静息态功能连接的关联研究
  9. 宽容对小学生外化问题行为的影响:友谊质量、敌意归因的中介作用
  10. 人心秩序:敬畏特质及其对腐败行为意向的抑制效应
  11. 个体化与新家庭主义视角下的孝道观念演变
  12. 父母控制对高中生亲社会行为的影响:情绪调节策略的中介作用
  13. 素食动机、行为反馈与应对策略初探:一项质性研究
  14. 道德声誉在第三方惩罚违规者行为认知中的作用
  15. 程序公平性和结果有利性对儿童程序正义判断、结果满意度与权威接纳意愿的影响
  16. 宜人性之殇:收入不平等对国家宜人性人格与国民健康指标间关系的系列负性调节效应
  17. 不幸的道德:运气越差越功利主义
  18. 自我类别化对社会参与的影响
  19. Table of Contents & Abstracts
  20.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投稿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