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情采论_谢群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谢群

内容节选

第一章“电影情采”美学及旨归 “电影情采”概念中的“情采”一词来源于中国文论的经典巨著《文心雕龙》。将“情采”的概念用于电影的阐释与研究,首先要“振叶以寻根,观澜而索源”,充分把握“情采”的内涵,认识“情采”文艺观的重要性和深刻影响。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专设一篇集中论述了文学创作中的“情采”。虽然他明确提出了“为情而造文”“联辞结采,将欲明理”等观点,但并没有对“情”“采”及“情采”这些概念作具体的界定。“情”“理”“志”等词交叉混用,含义重叠但又有所不同,“文”与“采”也有相似之义。“情”“志”“文”“采”等词还具有多义性,因此当代学者对《情采篇》主旨、“情采”的概念内涵及具体所指理解不一、众说纷纭。因而,需要联系《文心雕龙》全书,结合古代文论体系的特点,对这些概念进行梳理、归纳、辨析。 第一节 “情采”理论溯源 《情采篇》虽然只是《文心雕龙》中的一章,但“情采”的观念贯穿于《文心雕龙》全书,是统领刘勰文学观的核心主张之一。 一、原道:《文心雕龙·情采篇》的思想根基 要充分理解刘勰的“情采”观,首先要清楚刘勰《文心雕龙》的思想根基;只有站在这个基点上,才可挖掘出“情采”的丰富内涵。牟世金.《文心雕龙》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文心雕龙学刊》第二辑[G].济南:齐鲁书社,1984:44. 刘勰在《文心雕龙》的开篇《原道篇》探讨了文章的本原问题,并提出了“文本于道”的观点。牟世金先生认为:“可以毫不夸大地说,若不知‘原道’之‘道’为何物,便无‘龙学’可言” ,因为《原道篇》确立的是全书的指导思想和哲学根基。《原道篇》的第一段:“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璧,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此盖道之文也。”也就是说,天地万物都是“道”的一种体现。而人作为天地之间万物之灵,有心灵便有了语言,有了语言自然也成了“文”。这种由自然现象起兴而论文的方法在《文心雕龙》中较为常见,颇有“观天地气象而悟道”的意味,从而也可看出刘勰思想中推崇自然的成分。但刘勰所谓“道”显然不纯粹是老子所谓“恍恍惚惚、杳杳冥冥”的“道”,因为他接下来提到孔子等圣人“玄圣创典,素王述训,莫不原道心以敷章,研神理而设教”,“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儒家圣贤孔子之“道”与道家老庄之“道”又有所不同;一个偏礼乐之用,一个是自然之道。刘勰所论之“道”似乎兼而有之,再加之其生活的南北朝时期佛学盛行,他本人又“依沙门僧祐”十余年,“博通经论”(《梁书·刘勰传》),佛学对他思想的影响也不可忽视。这也导致“龙学”中对刘勰和《文心雕龙》思想倾向认识的争议。刘勰.文心雕龙[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6.黄侃.文心雕龙札记[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3. 纪昀评《原道篇》曰:“文以载道,明其当然;文原于道,明其本然。” 黄侃一反其观点,认为“文章本由自然生,故篇中数言自然,……所谓道者,如此而已。与后世言‘文以载道’者截然不同” ,将“道”理解为“自然之道”。在其他篇中,刘勰也数言“自然”,如《明诗篇》云:“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隐秀篇》云:“故自然会妙,譬卉木之耀英华”。“自然”是道家和玄学的基本概念,但刘勰在《原道篇》乃至《文心雕龙》全书中表达了明确的“尊儒”思想。《序志篇》中刘勰自叙“尝夜梦执丹漆之器,随仲尼而南行”,称孔子为“大哉圣人”“自生人以来,未有如夫子者也”,将对孔子的崇拜推向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在“文之枢纽”部分,刘勰又专列《征圣篇》《宗经篇》阐述以儒家五经(《易》《诗》《书》《礼记》《春秋》)为典范,取法古代圣人的文学观。这两篇与《原道篇》共同构建了“道、圣、经”三位一体的体系,即“圣人之文”体现了至高无上的“道”,儒家经典最为雅正,是作文应该效法的典范。所以刘勰把“诗”“乐府”“箴铭”“书记”等二十种文体都归源于儒家五经(详见《宗经篇》),同样在创作论的诸篇中也体现了这种“宗经”思想,刘勰总是以儒家经典的尺度和标准来衡量创作中的各种问题,其提出的一系列理论范畴,如“比兴”“夸饰”“丽辞”“情采”等都蕴含儒家文艺思想。杨明照.杨明照论文心雕龙[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61.邱世友.关于《文心雕龙》之道[J].哲学研究.1981(5):54-62.王元化.文心雕龙讲疏[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2:32.龚鹏程.文心雕龙讲记[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109.龚鹏程.文心雕龙讲记[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114.王运熙.文心雕龙探索(增补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60.马宏山.论《文心雕龙》的纲[J]. 中国社会科学,1980(4):177-195. 因此,大多数学者认为刘勰的主导思想(原道)是以儒家为主或儒道......

  1. 信息
  2. 前言
  3. 绪论
  4.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选题意义
  5. 第二节 研究内容、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6. 第三节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7. 上篇 “电影情采”的理论建构
  8. 第一章 “电影情采”美学及旨归
  9. 第二章 “以情统采”的电影创作观
  10. 第三章 “剖情析采”的电影批评范式
  11. 下篇 中国电影情采论
  12. 第四章 重情厚意:中国电影“情”论
  13. 第五章 从“情”到“情采”:萌芽时期的中国电影情采
  14. 第六章 要约写真:中国传统电影情采的特点
  15. 参考文献
  16.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