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营养科学全书(第二版 全二册)_杨月欣;葛可佑 总主编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杨月欣;葛可佑 总主编

内容节选

第四章婴儿营养 婴儿期是一生中生长发育最快的时期,也是完成从子宫内生活到子宫外生活的过渡期。其营养的主要关注点是母乳喂养和辅食添加,包括一般健康婴儿出生后4~6月龄内完全纯母乳喂养的要求和规律,辅食添加的时机、方法和健康影响,母乳喂养的持续时间等,当然也包括不能母乳喂养或不能完全母乳喂养时,其他喂养方式的要求和方法。此外,婴儿期营养还需要讨论母乳喂养和辅食添加过程的一些特殊问题及影响。特殊状况或疾病状态婴儿的营养和喂养,则不在本章讨论范畴。 母乳是婴儿最理想的食物,纯母乳喂养能满足婴儿6月龄内所需要的全部液体、能量和营养素。近年来的研究显示母乳不仅是一种食物,还是一个包含多种生物活性物质的功能性和动态性生物活性系统。母乳喂养可通过促进胃肠道发育、调节免疫、认知发展等促进儿童健康;同时母乳喂养还会促进母亲健康、保护环境以及有益于社会和经济发展,所以应该大力提倡母乳喂养。由于婴儿患有某些代谢性疾病、乳母患有某些传染性或精神性疾病,乳汁分泌不足或无乳汁分泌等原因,不能用纯母乳喂养婴儿时,建议选择适合于6月龄内婴儿的配方奶喂养,不宜直接用普通液态奶、成人奶粉、蛋白粉、豆奶粉等喂养婴儿。任何婴儿配方奶都不能与母乳相媲美,只能作为纯母乳喂养失败后无奈的选择,或者6月龄后对母乳的补充。6月龄前放弃母乳喂养而选择婴儿配方奶,对婴儿的健康是不利的。 对于7月龄以后的婴儿,母乳仍然是重要的营养来源,但单一的母乳喂养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其对能量以及营养素的需求,必须引入其他营养丰富的食物。此外,婴幼儿胃肠道等消化器官的发育、感知觉以及认知行为能力的发展,也需要其有机会通过接触、感受和尝试,逐步体验和适应多样化的食物,从被动接受喂养转变到自主进食。其间,顺应婴儿的生长发育特点和营养需要,特别是消化器官和消化能力的发育特点,采取顺应喂养模式,以母乳喂养为根本,适时引入适宜种类、适宜数量、适宜性状的食物作为母乳的补充。不能用纯母乳喂养时,选择适合于婴儿的配方奶喂养婴儿。 第一节 婴儿生长发育特点及营养需要 自出生到不满1周岁(0~12月龄)为婴儿期。婴儿期不仅是人生第一个生长高峰,也是感知觉、动作、语言和行为发育最快的时期,视觉、听觉、运动、情感和社交发育和发展的关键期;此期营养需求量相对较大,而消化吸收功能尚未完善,自身免疫功能尚未发育成熟,机体与环境之间尚未很好地相互适应、相互平衡。为满足其新陈代谢和保证其生长发育的需要,提倡顺应喂养模式,避免非顺应喂养带来的营养和行为问题。 一、生长发育特点 (一)体格生长特点 婴儿期是生命周期中体重增长最快的时期,新生儿出生后有可能生理性体重下降,生后3~4日降至最低点,至7~10日恢复到出生时体重,下降的体重不超过出生时体重的9%,早产儿体重恢复较迟。婴儿期体重的增长为非等速增加,随着月龄的增加体重增长速度逐渐减慢。通常足月儿在生后头3个月体重月均增加600~1000g,3月龄体重约达出生时的2倍。4~6个月体重增加速度减慢,月均增加500~600g。7~12个月月均增加约300g,至12月龄时体重达到9.6~10kg,约为达出生时的3倍。 婴儿期也是身长增长最快的一年。出生时身长平均50cm,出生头3个月月均增加4cm,3月龄婴儿身长可达60~62cm;4~6个月,月均增长2cm;后半年月均增长1cm;1周岁达75~76cm,约为出生身长的1.5倍。 婴儿头部发育最快的时期是出生后头半年,新生儿头围平均为34cm,前半年增加9cm,后半年增加3cm,至1周岁头围平均约46cm。 婴儿期胸围增长也是最快的一年。出生时胸围较头围略小1~2cm,为32~33cm;1岁时胸围约等于头围,出现头、胸围生长曲线交叉。头、胸围生长曲线交叉年龄与儿童营养状况、胸廓发育情况有关。 (二)消化系统特点 1.口腔 口腔是消化道的起端,具有吸吮、吞咽、咀嚼、消化、感觉和语言等功能。足月新生儿已具有较好的吸吮及吞咽功能。新生儿及婴幼儿口腔黏膜薄嫩,血管丰富,唾液腺不够发达,口腔黏膜干燥,易受损伤和局部感染;出生时唾液腺发育不完善,3~4个月时唾液分泌开始增加,5~6个月唾液更多。婴儿口腔较浅,尚不能及时吞咽所分泌的全部唾液,常发生生理性流涎。3个月以内婴儿唾液中淀粉酶低下。 2.食管 新生儿食管长度约8~10cm,1岁时为12cm,横径为0.6~0.8cm,pH值通常在5.0~6.8。婴儿的食管呈漏斗状,黏膜纤弱、腺体缺乏、弹力组织及肌层尚不发达,食管下段括约肌发育不成熟,控制能力差,常发生胃食管反流。婴儿吸奶时常吞咽过多空气,易发生溢奶。 3.胃 新生儿胃容量约为30~60ml,1~3月龄时90~150ml,1岁时250~300ml。哺乳后不久幽门即开放,胃内容物陆续进入十二指肠,故实际胃容量不受上述容量限制。婴儿胃略呈水平位,当开始行......

  1. 信息
  2. 中国营养科学全书:第2版(上册)
  3. 前言
  4. 绪论
  5. 第一卷 基础营养
  6. 前言
  7. 第一章 人体构成与食物的消化吸收
  8. 第二章 必需营养素与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
  9. 第三章 蛋白质
  10. 第四章 脂类
  11. 第五章 碳水化合物
  12. 第六章 能量
  13. 第七章 常量元素
  14. 第八章 微量元素
  15. 第九章 脂溶性维生素
  16. 第十章 水溶性维生素
  17. 第十一章 水
  18. 第十二章 其他膳食成分
  19. 第十三章 营养与组学
  20. 第十四章 营养与认知
  21. 第十五章 营养与免疫
  22. 第十六章 营养与氧化应激
  23. 第十七章 营养感应的分子基础
  24. 第十八章 营养与肠道菌群
  25. 第二卷 食物营养
  26. 前言
  27. 第一章 食物的化学成分
  28. 第二章 植物性食物
  29. 第三章 动物性食品
  30. 第四章 其他食品
  31. 第五章 食物营养学评价和技术方法
  32. 第六章 食物卫生学评价和技术方法
  33. 第七章 食物新资源及其评价
  34. 第八章 营养强化食品及其评价
  35. 第九章 特殊人群食品及其评价
  36. 第十章 转基因食品及其安全评价
  37. 第十一章 加工及储藏过程对食品营养的影响
  38. 第十二章 烹饪营养和膳食制备
  39. 第十三章 食物成分数据库
  40. 第三卷 营养学研究方法
  41. 前言
  42. 第一章 营养素代谢及其需要量研究方法
  43. 第二章 应用DRIs评价和计划膳食
  44. 第三章 膳食调查方法
  45. 第四章 人体营养状况的体格及临床体征检查方法
  46. 第五章 人体营养状况的实验室评价方法
  47. 第六章 营养流行病学方法
  48. 第七章 营养学的实验室研究方法
  49. 第八章 营养研究常用的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
  50. 第九章 食物营养相关功能研究方法
  51. 第十章 食物成分测定方法
  52. 中国营养科学全书:第2版(下册)
  53. 第四卷 人群营养
  54. 前言
  55. 第一章 生命早期营养与健康
  56. 第二章 孕妇营养
  57. 第三章 乳母营养
  58. 第四章 婴儿营养
  59. 第五章 幼儿营养
  60. 第六章 学龄前期儿童营养
  61. 第七章 学龄儿童营养
  62. 第八章 老年人营养
  63. 第九章 特殊环境人群营养
  64. 第十章 特殊职业人群营养
  65. 第十一章 运动员营养
  66. 第五卷 公共营养
  67. 前言
  68. 第一章 公共营养概论
  69. 第二章 营养调查
  70. 第三章 营养监测
  71. 第四章 膳食结构与膳食指南
  72. 第五章 食物营养规划与营养改善
  73. 第六章 营养教育与健康促进
  74. 第七章 社区营养
  75. 第八章 营养政策法规与标准
  76. 第九章 食物保障与食品安全
  77. 第六卷 临床营养
  78. 前言
  79. 第一章 临床营养概论
  80. 第二章 医院膳食
  81. 第三章 营养风险筛查和营养评定
  82. 第四章 肠内营养支持治疗
  83. 第五章 肠外营养支持治疗
  84. 第六章 围术期营养支持治疗
  85. 第七章 器官移植患者的营养支持治疗
  86. 第八章 危重症患者的营养支持治疗
  87. 第九章 常见代谢性疾病的营养支持治疗
  88. 第十章 心血管疾病的营养支持治疗
  89. 第十一章 神经系统疾病的营养支持治疗
  90. 第十二章 呼吸系统疾病的营养支持治疗
  91. 第十三章 消化系统疾病的营养支持治疗
  92. 第十四章 肾脏疾病的营养支持治疗
  93. 第十五章 肿瘤患者的营养支持治疗
  94. 第十六章 妊娠期疾病的营养支持治疗
  95. 第十七章 儿科疾病的营养支持治疗
  96. 第十八章 食物过敏与食物不耐受
  97. 第十九章 其他疾病的营养支持治疗
  98. 第二十章 药物和食物的相互作用
  99. 第七卷 膳食、身体活动与健康
  100. 前言
  101. 第一章 膳食模式与健康
  102. 第二章 饮食行为与健康
  103. 第三章 身体活动与健康
  104. 第四章 膳食、身体活动与超重和肥胖
  105. 第五章 膳食、身体活动与心血管疾病
  106. 第六章 膳食、身体活动与糖尿病
  107. 第七章 膳食、身体活动与癌症
  108. 第八章 膳食、身体活动与骨质疏松症
  109. 第九章 膳食、身体活动与痛风
  110. 第十章 营养缺乏病
  111. 附录一 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表(DRIs)
  112. 附录二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核心推荐
  113. 中文索引
  114. 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2016)
  115. 营养与疾病彩色图谱
  116. 第2版编辑委员会
  117. 第1版编辑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