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的申辩(第三版)_【古希腊】柏拉图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古希腊】柏拉图

内容节选

开场白控方发言后,轮到苏格拉底在五百人组成的陪审团面前为自己辩护。本文第一个实词是“你们”,似可表明苏格拉底的申辩不是为自己而作,而是为“你们”的灵魂而宣讲和劝勉,这与后来也就是《申辩》最中心的地方(30d6-7)遥相呼应。所有雅典人都是原告,苏格拉底针对整个城邦的申辩,也是对所有人的教谕。按照惯例,苏格拉底应该称呼那些陪审员为“法官们”,但从后文(40a)可知,在苏格拉底心中,并不是所有参与审判的“雅典人”都有资格被他称作“法官”。当然,这个词另外还有政治、伦理和情感方面的意蕴。真正能言善辩的不是苏格拉底,而是他的对手。控告者的慷慨陈词让苏格拉底也听得如痴如醉,竟然差点忘记了自己被告的身份。这不是其一贯的“反讽”或“装样子”,而是事实陈述:对方才真正厉害。能言善辩本身是智术师的特征,也是以前的人们对苏格拉底的评价,说他能够把弱的说法变强(19b,23d)。智术师和修辞家为了打赢官司或竞选上位而巧舌如簧,罔顾事实,鲜廉寡耻。所以,“能言善辩”在当时多有贬义。 [17a]你们究竟, 雅典人, 受了那些控告我的人怎样的影响,我不知道——反正我本人都被他们糊弄得几乎忘记自己现在的身份了,因为他们刚才说得那样令人信服! 然而,可以说,他们根本就没有讲真话。在[a5]他们所说的众多谎言中,有一条尤其让我惊诧,他们说到这样一点:你们本来应该当心,千万不要被我骗,[17b]因为我能言善辩! 修辞、演说、语言、理性等,都是中性的,既可以助人,也能够害人,关键在于“真”,更在于“德”。苏格拉底两方面兼具,而对手或当时大多数公共知识分子则无一具备。这也是苏格拉底刻意在此做出对比的用意所在。苏格拉底善于演说,懂得如何打动人心,但拒绝颠倒黑白,也没有运用当时最通行的方法,尤其是信口开河、巴结法官、贬损对手、祈求宽宥等,就因为他的价值观与时人不同。苏格拉底是在用新的哲学修辞取代智术式的修辞。 可真无耻,居然不怕我马上用事实来驳倒,一旦我证明自己绝非能言善辩,我觉得,他们在这一点上就算得上无耻之极,除非他们把[b5]说真话叫做能言善辩——如果他们真这么认为,我倒可以承认自己是一个不与他们同流的演说家。 苏格拉底不是“有备而来”,据说当时有人主动替他写答辩状,被他婉言谢绝了。他此前肯定已经知道出庭的事情,但仍然拒绝精雕细琢地遣词造句,反倒随随便便即席发言,说明他根本就没有把这场官司放在心上。整篇演说不仅在内容上与控方有着巨大的品质差异,在形式上也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原文dikaia,本意是“正义”或“正确”(全文多次出现这个词)。这既是苏格拉底终生追求的目标,也显示出本篇演说的特色。公正不需要修饰,而巧言令色则有悖德义。法庭修辞旨在谋得私利,苏格拉底看重的却是“你们”和城邦的利益,因而堂堂正正。表面意思是“出庭”,但苏格拉底并没有把这场大型的司法聚会当成对自己的审判,也就没有仅仅把陪审团当成唯一的演说对象,他是在向全体雅典人演说,因此,这里与其说是法庭,不如说是讲台。真理(aletheia)、正义、实情和公道话(dikaia),连同他的年纪,尤其是自觉的先知身份,都不允许他花里胡哨地发表严肃的劝谕和训诫。卖弄词藻(也暗含“胡编乱造”之意)既是还没有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表达的年轻人的特点,也是智术师或无良演说家的特质。这里并非影射当时还是年轻人的控告者美勒托斯,而是一般性地展现“时代精神”。 他们那些人,正如我说过的,几乎没说什么真话,但你们在我这里听到的将全都是真话,宙斯在上,雅典人,而绝不像他们那种华美优雅的句子,[17c]也绝非用成语和妙字刻意修饰过的话;相反,你们将听到的是用随意想到的字词所做的即兴谈话 ——因为我相信自己所说的都堂堂正正 ——而且你们谁也不要指望我以别的方式来说,因为,诸位,我这把[c5]年纪的人到了你们面前, 还像毛头小伙儿一样卖弄词藻,总不太合适吧。 苏格拉底惯于在市场上、体育场和大街小巷等公共场所践行自己的“哲学”,那就是省察他人并由此自省。苏格拉底有教无类,不仅同钱庄柜台边的有钱人交谈,也乐于在“其他地方”与市井小人对话。这就是苏格拉底的辩证法,一种通过诘难、驳斥、碰撞而不断接近真理的方式,其目的不在于体系性的知识构建,而在于灵魂的导引。古希腊的法庭本来就是公开的场合,陪审团和旁观者都可以随时发声表示支持和反对,所以常常打断当事人的发言,这与现代法庭大相径庭。苏格拉底不遵守司法游戏规则,不在乎语言的论辩效力,也就是不顾个人安危,的确容易让人惊讶起哄,他们的确无法理解苏格拉底,后来很多鼎鼎大名的哲人也未必理解。苏格拉底由负责宗教祭祀事务的王者执政官主持的法庭来审判,因为控告的内容包含“不信神”。据古注,苏格拉底一生行事堂堂正正,七十年来一直未曾被人告上法庭。但他无疑多次观看过司法审判,显然不会对法庭措辞一无所知,这显然是先抑后扬......

  1. 信息
  2. “柏拉图读本”出版说明
  3. 编译说明
  4. 苏格拉底的申辩
  5. 第一场演说
  6. 开场白
  7. 驳斥以前的诽谤
  8. 正式申辩
  9. 离题话
  10. 结束语
  11. 第二场演说
  12. 第三场演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