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战争:全球流动性的涨潮_【英】迈克尔·J.豪厄尔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英】迈克尔·J.豪厄尔

内容节选

欧洲中央银行期限通常为14天至3个月。 美联储传统上注重通过公开市场操作购买和出售长期国债,而很多其他中央银行则更多地从事短期票据交易。这种做法是早期经济结构的遗留问题。例如,美国财政部会与企业的资本投资需求竞争资金;而在欧洲,由于跨境贸易更为重要,政府则与短期贸易和金融汇票竞争资金。比如,我们注意到,伦敦的3个月期贸易票据成为19世纪金融体系中的关键因素。欧洲央行于1998年6月1日开始运作,比1999年1月1日推出欧元早了几个月。这是欧洲经济货币同盟发展的第三个高潮期,最初由参与的欧洲成员在1992年商定。虽然现在许多中央银行都是按照期限结构进行操作的,但是这种历史区分仍然是理解欧洲央行的一种有意义的方式。因为在持续的货币危机迫使它进行大规模的证券购买之前,它更多通过短期回购市场实施政策。美联储也采用了通过回购进行抵押借款的系统,但美联储在传统上会比欧洲央行更直接地购买金融资产。欧洲的银行可以有效地从欧洲央行借入短期资金,由于期限足够短,从而可以不断地调整利率。当回购到期时,参与银行会再次出价购买资金。拍卖过程中增加或减少票据数量会改变欧元区的流动性。欧元体系中约1 500家符合条件的银行定期在欧洲央行的拍卖会上竞标一定期限的流动性 ,但它们必须提供符合条件的抵押品。欧洲央行要求的抵押品通常是高质量的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的债务工具。这可以是成员的政府债务,但自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欧洲央行也接受了越来越多的私人证券。在成为欧盟货币体系成员的前提条件中,纳入了确定政府债务是否高质量的标准。例如,债务总额与GDP的比例不能太大,任何一年的财政赤字也不能太高。然而,在现实中,有些政府会运用一系列巧妙的会计技术来掩盖其真实的财政偿付能力。据说希腊就是这样的。 从2009年末开始,欧元区的个别经济体开始面临无法偿还其以欧元计价的政府债务的局面,以及无法为救助陷入困境的国家银行体系提供资金。我们在第五章提到了欧元区的结构性问题,并将在第十二章再次讨论这些问题。然而,最根本的问题是,欧元机制和所有的固定汇率制度一样,使富裕地区更加富裕,而贫穷地区更加贫穷。顺便说一句,货币互相浮动的经济邻国,如美国和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或挪威和瑞典之间,并没有类似欧元区这样的分化。但在像欧元区这样的固定汇率体系下,如果没有适当规模的财政转移,资产将从低生产率经济体转移到高生产率经济体,从而减损当地银行所需的宝贵抵押品。从1999年欧元体系建立之初开始,来自德国和其他较富裕的北方经济体的投机性资本流动就涌入了南欧各国,以满足当地消费者的欲望。而能够提高生产率的外国直接投资却并未流入这些地区。矛盾的是,欧洲内部的外国直接投资则流向了东欧,如波兰、捷克共和国、匈牙利等本国货币仍然对欧元浮动的经济体。欧元区的银行承担了这些消费者债务的压力。 2010—2012年的欧元区银行危机之所以会爆发,是因为当时希腊新当选的左翼政府决定承认其全部债务,并公开警告其即将发生的主权违约。这些担忧蔓延到了其他脆弱的债务国,尤其是其他地中海国家和爱尔兰。结果就是,几个欧元区国家的主权债券收益率急剧上升。欧元区的一个关键缺陷是,该体系中的“安全”资产不是欧元,而是德国国债。因此,这些外围国家的主权债券收益率上升得越多,违约的威胁就越大,于是这些主权债券的收益率与德国国债收益率之间的利差继续扩大。 因为欧洲货币当局无法支持其主权债务市场,2010年金融恐慌进一步加剧。首先,这是因为当时欧洲央行的法律框架不允许购买主权债券(第123条)。这导致中央银行无法立即复制美联储的量化宽松政策。其次,在欧洲央行的公开市场操作中,有资格作为抵押品的欧元区主权债券的信用质量早在2005年就被设定为BBB-级,而且这还是一个相当乐观的标准。这意味着,当私人评级机构将某个主权债券的评级降到这个门槛以下时,投资银行就会突然变得缺乏流动性,因为它们会错过获得欧洲央行再融资的重要机会。这加速了对德国国债的抢购,因此在银行和其主权发行人之间建立了一个“厄运循环”。面对这些监管限制,欧洲央行最初不愿意在2010年进行干预以平息动荡的金融市场,全然不顾正在希腊、葡萄牙、西班牙和意大利蔓延的金融危机,以及这些国家与德国之间国债利差的不断扩大。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欧洲央行在2010年5月初推出了证券市场计划(SMP),允许在二级市场上酌情购买欧元区的主权证券,同时建立欧洲金融稳定机制(EFSM),该机制将作为对抗危机的基金,保护欧元区免受未来主权债务危机的影响。尽管证券市场计划向金融市场注入了额外的流动性,但这些注入的资金却被欧洲央行资产负债表的其他方面对冲了,因此从传统货币供应量的角度来看,证券市场计划应该是中性的。然而,到2010年11月,爱尔兰无法救助其破产银行的事实已经非常明显。仅仅是英爱银行集团一家就需要300多......

  1. 信息
  2. 推荐序 咆哮的“美元-金融周期”
  3. 译者序 从“全球流动性”变化中洞察国际经济金融脉搏
  4. 前言
  5. 第一章 引言:资本战争
  6. 资本战争:新形式的贸易战
  7. 跨境资本是罪魁祸首吗?
  8. 第一次目击:所罗门兄弟公司
  9. 全球流动性:无尽的河流,还是高水位警戒线?
  10. 第二章 全球货币
  11. 全球流动性的池子有多大?
  12. 什么是全球流动性?
  13. 政策制定者落后于形势吗?
  14. “新的”全球流动性冲击
  15. 学术界对此怎么看?
  16. 关键所在:资金流量分析
  17. 投资需要更多新思想?
  18. 第三章 概要:一个更大、更动荡的世界
  19. 经济地震
  20. 金融加速器
  21. 错误的政策反应?
  22. 第四章 流动性模型
  23. 资金流量的分析框架
  24. 另一种分解方法
  25. 第五章 实际汇率调整
  26. 货币的产业与金融循环
  27. 汇率渠道
  28. 用数据来检验模型:美元和新兴市场货币
  29. 第六章 私人部门(资金)流动性
  30. 资金流动性
  31. 中介链条和批发货币的增长
  32. 抵押品和回购交易的兴起
  33. 流动性乘数
  34. 再融资风险?
  35. 第七章 中央银行:不要与美联储对抗,不要惹恼欧洲央行,要读懂中国人民银行
  36. 中央银行是做什么的?
  37. 世界中央银行货币
  38. 深入挖掘美联储的行动
  39. 中国人民银行
  40. 欧洲中央银行
  41. 第八章 跨境资本流动
  42. 美元霸权
  43. 全球价值链
  44. 美元周期
  45. 总资本流动
  46. 政策问题
  47. 全球金融中心
  48. 离岸掉期和欧洲美元市场
  49. 美元风险
  50. 未来危机的预警信号
  51. 第九章 中国和新兴市场
  52. 中国的货币和金融体系
  53. 中国的金融不成熟
  54. 资本流动对新兴市场的影响
  55. 第十章 流动性传导机制:理解未来宏观估值的变化
  56. 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对比
  57. 流动性冲击的一般传导
  58. 流动性冲击向债券和外汇市场的传导
  59. 汇率
  60. 风险资产
  61. 资产配置
  62. 第十一章 金融危机和安全资产
  63. 金融周期
  64. 稳定是否导致不稳定?
  65. 全球“安全”资产短缺?
  66. 第十二章 金融丝绸之路:全球化与资本东移
  67. 金融丝绸之路
  68. 德国向东倾斜
  69. 资本转移的地缘政治影响
  70. 第十三章 衡量流动性:全球流动性指数
  71. 跨境资本公司全球流动性指数
  72. 第十四章 结论:高水位警戒线?
  73. 流动性峰值:全球化会成为资本战争的首个受害者吗?
  74. 金融丝绸之路
  75. 回购交易的兴起
  76. 再融资与新增融资体系
  77. 未来几十年:人民币国际化
  78. 附录 通货膨胀、通货紧缩和估值
  79. 关于资料来源的说明
  80. 阅读材料
  8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