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旗佐领承袭制度初探_关康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关康
内容节选
自元朝灭亡后,蒙古族逐渐形成漠南、漠北、漠西三部。其中居住在漠南蒙古东部的科尔沁、扎鲁特、喀喇沁等部落与女真比邻而居,两个族群在人员、物质和文化方面的交往非常频繁。17世纪初,察哈尔部林丹汗崛起,蒙古内部分裂,科尔沁等左翼蒙古陆续倒向后金。林丹汗消灭了右翼的喀喇沁和土默特部,后者穷蹙投靠清太宗。女真统治者一方面对投诚首领采取盟誓、赏赐、联姻、赐予官职等手段拉拢之,一方面对背盟、首鼠两端者施加惩罚。林丹汗败亡之后,漠南蒙古臣服,清太宗将部分已经被纳入八旗的蒙古人编为八旗蒙古,仍在蒙古故地者编为扎萨克旗,二者都有佐领、旗之名,但一个隶属八旗都统,一个隶属蒙古衙门,名同而实异。《钦定八旗通志》卷18《旗分志十八》,第310页。《满洲实录》卷7,天命六年十一月,第336—337页。《清史稿》卷117《志九十二·职官四·八旗都统》,第2414页。《满文原档》第4册,天命八年六月,第11页。 根据《满文原档》、《清实录》以及《钦定八旗通志》等文献,入关前投靠的蒙古人大致可分为四类。一是主动寻求保护的蒙古贵族,二是为了躲避天灾、战乱、领主剥削的阿勒巴图,三是离开蒙古地区为叶赫、明朝效力的蒙古人,四是被俘、招抚人员。天聪九年二月编八旗蒙古之前,投靠后金的蒙古人丁通常“均隶各旗”。 但蒙古酋长归顺时往往带来一定数量的属民,为了尊重蒙古贵族的领属权,清太祖、太宗会将他们的人丁编为佐领,这就是蒙古佐领的来源。例如《满洲实录》记天命六年古尔布什投顺后“给以满洲牛录一,凡三百人,并蒙古牛录一,授为总兵”。 《清史稿》记天命八年设立蒙古牛录, 据《满文原档》天命八年六月初二日的一条记载,蒙古佐领的出现不晚于此:“吴讷格、茂巴里奏请于汗。汗谕:着免托克托伊备御,以托赫齐为备御,仅管蒙古牛录,停管汉人。” 可见蒙古佐领初编之年不晚于天命八年,至于准确时间则难以断定。不过此时很多蒙古佐领后来并没有被编入八旗蒙古。如古尔布什佐领被分入镶黄旗满洲;天命七年从广宁投降的乌鲁特贵族吹尔扎勒被编入正蓝旗满洲,其余族人分布于满洲各旗。所以这些蒙古贵族所有的蒙古佐领与后来的八旗蒙古佐领还是不同的。《清太宗实录》卷22,天聪九年二月丁亥,第292页。 随着蒙古人丁增多,佐领数量亦相应增加。据《钦定八旗通志》,明确编设于天聪四年、后编入八旗蒙古的佐领共计十个,七年、八年各一个。天聪九年二月,清太宗谕编审包括原来蒙古左右翼二营以及来投的喀喇沁苏布地塔布囊等部众的新旧喀喇沁壮丁,凡年在六十岁以下、十八岁以上的蒙古人,以及被从蒙古带来的汉人都在此范围内。此次共编审壮丁一万六千余人,约半数编入固鲁思奇布、色稜等统领的三个外藩旗,半数编为八旗蒙古。每旗设都统一名,副都统、参领各二名。 此后八旗蒙古佐领数量虽然增加,但每旗两个参领的规模不变。此次编旗情况见表4-1。 表4-1 天聪九年二月蒙古编旗情况 表4-1 天聪九年二月蒙古编旗情况-续表 《钦定八旗通志》卷19《旗分志十九》,第339页。 《钦定八旗通志》明确记载九个佐领编设于天聪九年。此次编旗设佐以喀喇沁人丁为主,但存在一些例外。因“天聪九年编审蒙古牛录时,以八旗蒙古牛录甚少,令八旗各添二牛录”, 所以还增设了非喀喇沁的佐领。如正红旗右参领第三佐领,该佐领以恩克从科尔沁带来的一百二十户壮丁编成。九月,又将从鄂尔多斯济农处获得的察哈尔壮丁八百名补入各旗。此后陆续增编,截至顺治元年,八旗蒙古共有122个佐领(117个整佐领,5个半分佐领),数量少于满洲、汉军。顺治时期增编整佐领8个、半分佐领2个,半分佐领扩编为整佐领3个。康熙时期因人丁繁衍,加之部分投靠被俘的察哈尔、厄鲁特人被增入各佐领,又编设了81个佐领,其中68个是滋生佐领,原有的半分佐领也都扩编为整佐领。雍正时期只增加镶黄旗左参领第十四佐领一个佐领,八旗蒙古佐领总数达到204个。此后截至光绪时期,数量没有变化。笔者依据光绪《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制作八旗蒙古佐领数量变化情况如表4-2。 表4-2 八旗蒙古佐领数量统计 从佐领类型看,因为天聪八年、九年设立专管佐领时蒙古贵族被排除在外,所以八旗蒙古没有优异世管佐领。受限于史料,乾隆六十年之前的各种类型佐领数量不详,据《钦定八旗通志》,嘉庆初期八旗蒙古世管佐领数量最多,达到98个(48%),勋旧佐领20个(9.8%),轮管佐领4个(2%),族袭佐领8个(3.9%),公中佐领74个(36.3%)。再与光绪《钦定大清会典事例》的记载对比,此后只有正蓝旗的一个世管佐领被改为公中佐领,其余佐领类型无变化。笔者依据以上两种文献统计八旗蒙古佐领类型情况如表4-3。 表4-3 八旗蒙古佐领类型统计 为了进一步考察八旗蒙古世袭佐领的编设与承袭,本章利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嘉庆十八年《镶黄旗蒙古世管佐领家谱袭职原由档》(以下简称《原由档》)以及《满文原档》......
- 信息
- ·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学者文库·总序
- 导言
- 第一章 佐领制度的起源
- 第一节 金代的猛安谋克制度
- 第二节 后金时期的佐领制度
- 第二章 佐领承袭制度的演变
- 第一节 佐领承袭制度的初创
- 第二节 佐领分类承袭制度的完善
- 第三章 八旗满洲的世袭佐领
- 第一节 正白旗满洲概述
- 第二节 建州女真的世袭佐领
- 第三节 扈伦女真世袭佐领
- 第四节 东海女真世袭佐领
- 第五节 新满洲世袭佐领
- 第六节 抬入的世袭佐领
- 第四章 八旗蒙古的世袭佐领
- 第一节 喀喇沁蒙古的世袭佐领
- 第二节 叶赫蒙古世袭佐领
- 第三节 察哈尔蒙古世袭佐领
- 第四节 翁牛特蒙古世袭佐领
- 第五节 赛音诺颜世袭佐领
- 第六节 土默特蒙古世袭佐领
- 第七节 扎鲁特蒙古世袭佐领
- 第八节 原籍不详之蒙古世袭佐领
- 第五章 八旗汉军的世袭佐领
- 第一节 镶红旗汉军概述
- 第二节 镶红旗汉军的世管佐领
- 第三节 镶红旗汉军的族袭佐领
- 第六章 佐领承袭制度与八旗世家
- 第一节 八旗世家的形成
- 第二节 八旗世家的兴衰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钦定拣放佐领则例》
- 附录二 东洋文库藏《缮折房六条例》
-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