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代价:米兰达规则妨碍警察执法效果问题实证研究_刘方权 编译;陈晓云 编译;郭义贵 校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刘方权 编译;陈晓云 编译;郭义贵 校

内容节选

第六节 米兰达规则之外的行动 参见Baker,前引注(13),第200—201页(梳理了对米兰达规则作出这类回应的例子)。 在分析完破案率数据之后,我们回到本文最初提出的问题:米兰达规则是否铐上了警察的双手?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取决于“铐上”一词的含义。很显然我们的分析没有为那些狂热反对米兰达规则的人提供什么支持,他们曾经在米兰达案判决作出之后立即预言警察的执法将因此陷于停顿。 但是,我们理解今天实用主义者对米兰达规则相对谦和的批评:米兰达规则以本可以通过对之进行合理改革而加以避免的方式,严重地影响了警察的执法效率。参见表3-8。参见上引注。 我们的结论对这一相对谦和的批评提供了支持,我们的回归分析方程以及相应的因果关系分析表明,如果未受米兰达规则的影响,警方的破案率将显著提高——如抢劫罪的破案率将提高6.6%—29.7%,夜盗罪的破案率将提高6.2%—28.9%,偷窃罪的破案率将提高0.4%—11.9%,机动车盗窃犯罪的破案率将提高12.8%—45.4%。 另外,通过将更多的案件输入刑事司法系统,破案率的提高将使更多的案件得到侦破。米兰达规则实施的后果是,每年大约有36000起抢劫案件、82000起夜盗案件、163000起偷窃案件、78000起机动车盗窃案件因此未能被侦破。 参见Akhil Reed Amar,The Constitution and Criminal Procedure:First Principles 20-31(1997)(对第四修正案下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进行了讨论)。参见United States v. Leon,468 U. S. 897,907 n. 6(1984)(引自Thomas Y. Davies,“A Hard Look at What We Know [and Still Need to Learn] About the‘Costs’of the Exclusionary Rule:The NIJ Study and Other Studies of‘Lost’Arrests”,1983 Am. B. Found. Res. J. 611,621,667 tbl. 6)。同上引注,第908页注释6。参见前引注(47)及相关文献。请比较前引注(343)相关文献与前引注(346)。参见前引注(151)—(153)及相关文献。请比较Davies,前引注(346),第656—668页(将非法搜查的影响估测与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研究进行比较)。参见Dallin H. Oaks,“Studying the Exclusionary Rule in Search and Seizure”,37 U. Chi. L. Rev. 665,681(1970)(文章指出,非法证据排除动议最经常出现在涉及毒品和武器的案件中)。 为了更好地理解米兰达规则所带来的社会成本,将其与第四修正案相关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作一比较也许会对我们有所帮助,因为长期以来人们都将后者视为是对警察执法效果的一个主要的妨碍。 在联邦最高法院就第四修正案相关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之“善意诚信”例外原则作出判决之时,曾经在判决中引用过相关的统计数据。数据显示,相关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导致了0.6%—2.35%因重罪案件而被逮捕的犯罪嫌疑人未能定罪。 联邦最高法院指出:“尽管这一百分比值看起来很低,但其后隐藏的是大量重罪被告人部分地因为非法搜查或扣押的原因而被释放。”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以破案率来衡量米兰达规则的负面效果还只是一种相当保守的估算 ,米兰达规则的限制导致的未能侦破的案件数量,要远多于非法搜查、扣押相关的证据排除规则所导致的未成功定罪的被告人数量。 当然,因为研究参考变量的差异,对这二者进行确切的比较本身有些问题,对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研究参考的是逮捕后未能成功定罪的被告人的数量,而对米兰达规则的研究参考的是未能侦破的案件数。但是,这一不对称可能低估了米兰达规则负面效果的相对规模,因为破案数本身要高于逮捕数。 虽然我们还可以通过其他技术性的调整来对二者进行更为严格的比较 ,但是米兰达规则所带来的社会成本要远高于与第四修正案相关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所带来的社会成本,这一点似乎相当可能,特别是排除违禁品犯罪之后。 参见Paul G. Cassell,“Balancing the Scales of Justice:The Case for and the Effects of Utah's Victims'Rights Amendment”,1994 Utah L. Rev. 1373(考虑了犯罪受害者的观点);Douglas E. Beloof,Victims in Criminal Procedure(forthcoming 19......

  1. 信息
  2. 译序
  3. 第一章 90年代的警察审讯
  4. 概述
  5. 第一节 既有的警察审讯实证研究
  6. 第二节 数据来源和方法
  7. 第三节 审讯的过程与结果
  8. 第四节 米兰达规则争议不断的意义
  9. 附录A 问卷调查表
  10. 附录B 利奥教授的研究与卡塞尔/海曼研究的比较
  11. 附录C 自愿性陈述
  12. 第二章 米兰达规则的社会成本:一个经验性重估
  13. 概述
  14. 第一节 计算米兰达规则成本的方法论
  15. 第二节 米兰达规则和供述的经验性证据
  16. 第三节 米兰达规则成本的计算
  17. 第四节 普遍化问题
  18. 第五节“成本”视角下的米兰达规则正当性
  19. 第六节 米兰达规则成本的评价
  20. 第三章 铐上警察
  21. 概述
  22. 第一节 我们对米兰达规则的认识局限
  23. 第二节 米兰达规则实施后破案率的下降
  24. 第三节 破案率下降的回归分析
  25. 第四节 作为破案率下降原因的米兰达规则
  26. 第五节 作为社会成本的破案率下降
  27. 第六节 米兰达规则之外的行动
  28. 附录 回归分析的数据来源
  29. 第四章 “米兰达案”四十年:为何需要、如何达致
  30. 第一节 米兰达案之前的正当程序标准
  31. 第二节 米兰达规则是一个极端规则吗?
  32. 第三节 沃伦的作用
  33. 第四节 从“米兰达规则如何严重影响执法”到“米兰达规则影响甚微是不是证明其在消除警察审讯‘固有的强制性’上的失败”,或者“米兰达规则改善了什么”
  34. 第五节 威廉·伦奎斯特和米兰达规则
  35. 第六节 为什么伦奎斯特会投票赞成米兰达规则的宪法性地位
  36. 第七节 为什么虽然米兰达规则的宪法性得到了再次确认,最近却仍然遭受严厉的攻击
  37. 第五章 警察的手是不是还被铐着
  38. 引言
  39. 第一节 米兰达规则对警察执法效果的影响评估
  40. 第二节 以破案率作为衡量米兰达规则对供述率影响的间接方式
  41. 第三节 模型设定问题:对约翰·多诺霍模型设定的进一步分析
  42. 第四节 数据收集问题:对弗洛伊德·菲尼的回应
  43. 第五节 为什么说破案率必然低估米兰达规则的成本
  44. 第六节 因果关系问题:破案率下降应归咎于米兰达规则
  45. 第七节 改革中的米兰达规则
  46. 结论
  47. 第六章 米兰达规则削弱了警察的执法效果吗?
  48. 概述
  49. 第一节 米兰达案判决以及司法判决影响评估若干思考
  50. 第二节 数据
  51. 第三节 方法论
  52. 第四节 回归分析模型设定
  53. 结论
  54. 附录
  55.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