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的真相:技术逻辑与市场局限的冲突与融合_谢耘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谢耘

内容节选

第1节 “科技大停滞”与“工业革命” 从人类科技发展的角度来看,我们今天到底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时代? 现在最流行的说法是:这是一个“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时代。这些年“革命”一词经常被安放在很多的技术头上。在信息技术领域,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都戴上了“革命性技术”的帽子。可是同时,国内国外都有学者在讲,当今是人类科技发展“大停滞”的年代。美国的专栏作家韦德·劳什去年在《科学美国人》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标题便是《停滞的21世纪》(见《科学美国人》中文版《环球科学》,2019年9月号第91页)。 看清当下总是很难的一件事,虽然看清历史也并不容易多少。当下到底如何,总是在与历史的对比中得出结论的。所以我们还是从近现代科技发展的历史看起。 现代科技的起点,以非常不同于经典科学的电磁场理论的诞生为标志可能比较合适。那是在1855年,从那年开始到1864年,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1831—1879,英国物理学家)先后发表了三篇论文,系统地提出了电磁场理论。电磁场理论不仅为现代电力电子技术奠定了基础,也孕育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随后人类科技创新在20世纪初开始全面爆发。自马克斯·普朗克在1900年首次提出量子概念后,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开始跨上一个新的台阶。那是一个“牛人”辈出的年代,今天人类科技的核心基础都是那时奠定的,到现在也没有新的突破。物理学家们苦苦追寻了多年的、具有超现代感的所谓暗物质或暗能量等至今依然未现真身。 图3-1 “群星璀璨”——20世纪初科技界“大牛”合影(1927年第五届索尔维会议,比利时布鲁塞尔) 图3-1是20世纪初科技界“大牛”们的合影。被称为“科技界最牛合影”。爱因斯坦安坐在前排居中,洛伦兹、居里夫人、普朗克等依次排开,玻尔等量子力学的核心人物后列第二、第三排。合影包括了17位诺贝尔物理学或化学奖获得者。在这次会议上,爱因斯坦与玻尔就量子力学的本质发生了一场尖锐的当面论战。 那是一个光照千秋、群星们光彩夺目、璀璨闪耀的时代,让后来者无不黯然失色;那是一个名垂青史的“大牛”们横刀立马开疆拓土的时代,让新秀们只有默然守成。 伴随由电磁场理论开启的现代基础科学大规模突破的,是现代技术的全面飞越。 自动控制:1868年,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英国; 交流电:1882年,詹姆斯·戈登,英国; 汽车:1885年,卡尔·本茨,德国; 有线电报:1837年,塞缪尔·莫尔斯,美国; 有线电话:1860年,安东尼奥·梅乌奇,美国; 无线电通信:1895年,伽利尔摩·马可尼,意大利; 飞机:1903年,威尔伯·莱特/奥维尔·莱特,美国; 塑料:1909年,列奥·亨德里克·贝克兰,美国; 电视:1925年,约翰·洛吉·贝尔德,英国; 现代液体火箭:1926年,罗伯特·戈达德,美国; 青霉素:1928年,亚历山大·弗莱明,英国; 尼龙:1938年,华莱士·休姆·卡罗瑟斯,美国; 电子计算机:1946年,美国; 原子能:1945年,美国; 晶体管:1947年,威廉·肖克利/约翰·巴丁/沃特·布拉顿,美国; DNA双螺旋结构:1953年,詹姆斯·杜·沃森/弗朗西斯·哈·康·克里克,美国/英国; 人造卫星:1957年,谢尔盖·帕夫洛维奇·科罗廖夫,苏联; 载人航天:1961年,谢尔盖·帕夫洛维奇·科罗廖夫/尤里·阿·加加林,苏联; …… 今天我们享受的现代科技成果,其基础原始创新,基本都是那个时代完成的。近现代重大科技或工程原始创新在20世纪60年代进入尾声。 1960年,世界上第一台激光器(红宝石激光器)由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休斯航空公司实验室工作的西奥多·梅曼(1927年7月11日—2007年5月5日)研制成功;1966年,在国际电话电报公司欧洲中央研究机构工作的高锟(1933年11月4日—2018年9月23日)发表了一篇题为《光频率介质纤维表面波导》的论文,开创性地提出光导纤维在通信方面应用的基本原理,描述了长程及高信息量光通信所需绝缘性纤维的结构和材料特性,由此开启了光纤通信的历史;互联网的起步是在1969年,美国军方的阿帕网(ARPANET)开始实验使用,用于军方及个别学校的计算机之间的网络通信。 如果把集成电路看作继晶体管之后又一次重大革命性突破的话,它的出现其实比激光还要早一点:1958年,仙童公司与德州仪器公司在这一年先后发明了集成电路。 在重大工程的突破上,前面讲过世界上第一条高速铁路是1964年10月1日开通的日本新干线;人类登陆另外一颗星球——月球的创举,发生在1969年7月21日,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成为第一个踏上月球的人。 大家或许还记得1996年诞生的,用体细胞克隆技术“复制”出来的克隆羊“多莉”,当时它震动了世界。不过这个成果并没有获得诺贝尔奖。因为体细胞克隆的直接源头是1962年约翰·格登(英国剑桥大学发育生......

  1. 信息
  2. 大停滞时代的原始创新:对肖承山院士的访谈记录
  3. 前言
  4. 第1章 创新不是众星捧月式的华丽表演
  5. 第1节 原始创新的诞生不是“高大上”式的震撼登场
  6. 第2节 被商业污染的创新理念
  7. 第3节 创新大都伤痕累累
  8. 第4节 颠覆性的冲击效应
  9. 第5节 “牛人”与创新的尴尬悖论
  10. 第6节 中华民族与创新
  11. 第2章 “未知”是创新对人最大的挑战
  12. 第1节 创新对人性的挑战
  13. 第2节 教育如何传承与促进创新
  14. 第3章 “科技大停滞”下的“工业革命”与创新
  15. 第1节 “科技大停滞”与“工业革命”
  16. 第2节 人类科技高端与低端之间的闭合循环
  17. 第3节 从单品级创新到系统级创新
  18. 第4节 技术门槛是用时间垒起的
  19. 第5节 创新不都是高投入的拼杀
  20. 第4章 超越现实的产品/服务创新
  21. 第1节 “问题”是产品/服务创新的起点,也是归宿
  22. 第2节 追赶模仿导致的市场迷信
  23. 第3节 带着清澈的眼睛回到问题的起点
  24. 第4节 “更好地满足需求”的复杂性
  25. 附录
  26. 附录1 智能革命对工业革命的超越
  27. 附录2 人工智能要“修炼成精”了吗
  28. 附录3 “区块链”的启示:用系统级创新开疆拓土
  29. 附录4 “深度学习”与工匠技艺
  30. 附录5 慧影:系统级、整体性的原始创新
  31. 附录6 信息技术的智能本质与人类的外意识
  32. 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