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治疗如何改变人_【加】莫妮卡·布里永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加】莫妮卡·布里永

内容节选

正式框架的组成部分及其管理办法 谁可以参与心理治疗,谁又不该参与 有一点要说在前面,心理治疗师的职业道德决定了他只应接受那些他明确知道自己有能力治疗的来访者。但是,他也要注意并避免其他阻碍倾听的状况。 为了保持建立治疗关系所必需的距离,心理治疗师只能接受那些在日常生活中与自己没有关联的人(即不能接受亲属、朋友、同事或邻居)成为自己的来访者。他也不应接受与亲友相关的人,比如朋友的朋友等,即使他不认识这些人,也可能会有所耳闻,甚至可能会在社交场合遇到。 来访者也要有自己的空间,不想被他人的风言风语染指,所以心理治疗师不应同意接受来访者的亲属、兄弟、姐妹、同事、朋友等,即使来访者已经结束了心理治疗,但因为心理治疗师可能会从曾经的来访者口中听过关于这个人的情况,这可能会让他的倾听有失偏颇,反之亦然。此外,作为心理治疗师,你永远不知道曾经的来访者什么时候会决定再打来电话进行新一轮的心理治疗。这时,如果与新来访者的治疗过程已经开始,情况就会变得复杂。 心理治疗开展的氛围和环境 如果来访者对心理治疗师有信心,认为心理治疗师是一个拥有必要能力和权威的人,可以为其提供帮助,那么改变的过程就更有可能发生。心理治疗师的办公室体现了治疗师的专业性:为了确保保密性,办公室应进行隔音处理,并应明确而谨慎地予以说明;候诊室里陈列的文凭证书、执业资格证书等能让来访者放心;诊所应有沉稳、严谨的氛围,配以有品位和简约的家具与装饰,这都能促进来访者对心理治疗师的信任。同时,心理治疗师还要对办公室的规模予以考虑。诊室的空间一定要足够大,这样来访者在退缩、防御的时刻才不会感到被围堵。他与心理治疗师之间的空间距离应该是清晰、明确的,以鼓励他向这个不认识的人进行倾诉。任何可能被当作屏障的桌子或茶几都不应放置在心理治疗师与来访者之间。当心理治疗师的办公室设置在家里时,他的私人生活与工作之间应泾渭分明。 心理治疗开展的场所要始终如一,装修风格不要频繁变化,这点很重要。这对于那些全身心投入治疗的来访者来说是维持稳定的要素之一,让他们能够忍受一时的失衡和重大的退步。任何如搬家这样的重大变化都应提前告知来访者,让来访者有足够的时间去适应,并表达新的环境对他们产生的影响,让来访者感到虽然换了环境,但心理治疗师这个人不会改变。 所有这些因素,乍一看似乎微不足道,但当一个处于失衡状态的人开始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并寻求一个稳定可信的人予以支持时,这些因素就会变得尤为重要。这些因素清楚地划定了专业咨询与友好交流之间的界限。 心理治疗师办公室的家具摆设和装修方式、所处的位置(无论是住宅区还是雇用专业人员的诊所),以及等候室的气氛,都反映了心理治疗师的人格,来访者最初移情的表现很容易就建立在这些因素之上。所以,心理治疗师必须从来访者来到办公室的第一时间就觉察到自己的环境对来访者的影响。 设施 根据设定的目标和来访者的脆弱程度,设施也会发生变化。沙发椅装置适用于心理结构较好、一开始就有能力进行心理化的来访者。对这类来访者而言,减少感官刺激,特别是看不到心理治疗师本人,能够促使他们进行内化,自我倾听,展开联想,并密集进行幻想。这也有利于心理治疗师开展悬浮注意力和参与性白日梦。但是沙发椅对于有思维障碍的来访者却不太适合,因为他们往往需要看到心理治疗师本人,通过治疗师非语言的表达解读其情绪反应 。对他们来说,最好是采取面对面的访谈形式,因为这些主体间性的标志,是他们通过分享情绪学习情感交流的必要条件。对于那些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感受的人来说,主体间的这些标识也很重要。但是,心理治疗师工作所必需的悬浮注意力和参与性白日梦在面对面的情况下就会变得更加困难,因为在他人执着的目光下,人很难进行思考。 访谈的次数、节奏和时长 如果每周访谈的次数少于一次,心理治疗师就不能期待会有深刻的改变发生,除非是已经适应心理化的来访者,在两次访谈的间隙,他们会自己继续努力。对于问题较为严重的来访者,理想的做法是争取每周两次甚至三次的治疗以加固这种关系,而关系是主要的治疗手段。但是,心理治疗师必须考虑来访者的积极性和实际的经济情况。 ROSSI, E.L. Psychobiologie de la guérison : La communication corpsesprit au service de la santé, Paris, Le Souffl e d’Or, 2002. 访谈应尽可能地安排在每周的同一天和同一时间进行,时长也应该保持一致。针对生物节律和情感思维功能的研究表明,最佳治疗时长为45~50分钟,超过这个时长,心理治疗师就会产生疲劳,情感倾听能力就会减弱。 次数、节奏和时长是这个框架的要素,让动荡起伏的治疗具有稳定性。经过一定的时间,来访者会将其内化,并在潜移默化中调整自己探索内心世界的节奏。 时间安排及支付方法......

  1. 信息
  2. 推荐序一
  3. 推荐序二
  4. 推荐序三
  5. 推荐序四
  6. 作者按
  7. 前言
  8. 第一章 改变
  9. 生活即改变
  10. 身份认同的改变和构成
  11. 改变与神经连接
  12. 主体间的相遇必不可少
  13. 当改变不再自发出现
  14. 第二章 心理治疗
  15. 何谓心理治疗
  16. 心理治疗的主要学派
  17. 五花八门的技术
  18. 心理疗法的选择
  19. 治疗时长
  20. 总结
  21. 第三章 健康心理和病理心理
  22. 临床和动态的观念
  23. 关于精神分析学的几个定义
  24. 健康心理的功能
  25. 病理心理:发展不健全的心灵
  26. 神经科学的贡献
  27. 心身医学的理念
  28. 第四章 心理治疗中改变的风云变幻
  29. 心理治疗中的改变
  30. 改变的动力
  31. 改变中的矛盾心理
  32. 第五章 心理治疗的需求与供给
  33. 痛苦与求变的渴望
  34. 从痛苦到寻求帮助
  35. 初步访谈
  36. 心理治疗中的评估
  37. 提供心理治疗
  38. 第六章 治疗框架
  39. 内部框架
  40. 外部框架或正式框架
  41. 正式框架的组成部分及其管理办法
  42. 第七章 主体间性
  43. 共情
  44. 心理治疗中的主体间性
  45. 情绪调谐
  46. 心理治疗中的当下
  47. 治疗联盟
  48. 联盟、主体间性和依恋关系
  49. 第八章 情感倾听
  50. 学会倾听隐性交流
  51. 对自我和他人的全身心在场
  52. 这些情绪属于谁
  53. 心理治疗师的共情
  54. 投射性认同、移情和反移情
  55. 第九章 苦难的起源
  56. 意识范围之外的表现
  57. 找出痛苦的根源
  58. 主体间和内心世界
  59. 倾听的层次
  60. 第十章 思考病躯
  61. 身体、情绪和思想
  62. 压抑思想引起的症状
  63. 压抑导致的疾病或症状
  64. 冲突关系导致的疾病
  65. 疾病和记忆
  66. 第十一章 心理治疗中改变的动态
  67. 双人旅程
  68. 两个层面的改变
  69. 心理治疗师的作用
  70. 心理治疗师的工作
  71. 心理治疗师的干预措施
  72. 第十二章 心理治疗的终止
  73. 治疗还是治愈
  74. 治疗终止和哀悼的过程
  75. 终点,一段双人旅程
  76. 后续
  77. 第十三章 成为心理治疗师
  78. 三大能力领域
  79. 打造职业身份认同
  80. 心理治疗师的心理健康
  81. 总结
  82. 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