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的奥妙_陈嘉禾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陈嘉禾

内容节选

国际行业对比的科学研究方法 说到行业研究,一个常用的方法就是进行国家之间的行业数据对比。这种方法可以让投资者很轻松地理解一个行业的发展状态,但是如果使用不当,也会造成严重的研究误导。这里,就让我们来讨论一下,如何科学地进行国家之间的行业对比。 简单来说,科学的方法指的就是在进行国家之间的行业对比时,需要仔细考虑各个国家之间的人文和物理差异。其中,人文因素包括族群特点、历史传承、政治体制、法律规定、风俗习惯等,物理因素则包括地理环境、自然条件、工业基础、人口等。 不同国家的人文和物理环境不同,就自然导致它们的各个行业的特性有所差异。在进行跨国的行业对比时,不考虑这些因素,而直接用“某国的某行业发展水平如何,所以某国的行业潜在空间如何”的方法进行研究就会有失偏颇。 不过,行业的跨国比较毕竟是一种理解行业的利器,只要能科学地考虑不同国家之间的差异,跨国比较就能给我们带来不错的观察视角。下面,就让我们来看一些例子。 以飞机场的数量为例,按美国中央情报局的统计,2010年中国只有502个机场,而美国有15 079个。如此巨大的差距,究竟是说明中国的机场太少还是美国的机场太多?其实,两者都是。 一方面,美国是有名的飞行大国,其全国的铁路网尤其是客运的高铁网络并不发达,而国民的飞行传统则由来已久。另一方面,中国的航空工业发展落后,同时为了从更优能耗的角度发展经济,政府又投入巨资兴建了全球最发达的高铁网络。两方面的差异,造成了中美之间飞机场的数量差距如此悬殊。 此外,国土面积的大小也会影响机场的数量,国土面积越大则机场相对越多。比如,2010年时巴西有4 072个机场,加拿大有1 404个,俄罗斯有1 213个,而德国只有549个,法国是474个,英国也只有505个。 所以,这组飞机场的数据可以让我们得出中国航空工业仍大有可为的结论。但是如果硬套数据,讲中美差距明显,所以中国机场有30倍的增长空间,就会有失偏颇。 汽车行业的数据同样如此,按照NationMaster网站的统计,每千人所拥有的机动车,美国在2014年为797辆,而我国公安部2016年发布的数据为每千人214辆。那么,我们能说中国机动车人均保有量是美国的1/4,所以还有大概300%的增长空间吗? 显然不能,美国是一个典型的车轮上的国家,其城市的布局比我国要大、要广阔,住宅容积率明显更低,其客运铁路的效率也远不及我国。所以,从机动车保有量的角度来讲,如果要分析潜在最大发展空间,美国根本不是一个好的参照标的。 NationMaster网站的数据显示,2014年,德国千人机动车保有量为572辆,日本为591辆,英国是519辆,经合组织的数据则显示韩国2014年为459辆,这些才是分析中国机动车工业长期潜在增长天花板的有效数据。 那么,是不是说中国的人均机动车保有量仍然只是以上国家的40%左右,所以机动车行业就是一个好的投资选择呢?问题是,我们还需要考虑,中国的人均GDP是这些参照国家的百分之多少?只有一个行业的发展空间大于或者说远大于人均GDP的发展空间,这个行业才能算是可能超出平均速度增长的行业。 按IMF的统计,2016年中国的人均GDP按购买力平价算,是15 399国际元,同期德国、日本、英国、韩国分别是48 112国际元、41 275国际元、42 481国际元、37 740国际元。很明显,机动车行业的增长空间是小于人均GDP的增长空间的。 让我们再看一些例子。国家之间饮食习惯的不同,造成不同食品消耗量不同,而不同的饮食习惯是由不同的历史传承、民族习惯造成的。如果不分国别盲目比较,则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 以啤酒为例,按麒麟控股株式会社的统计,2014年德国的人均全年啤酒消费量是104.7升,隔壁的奥地利则是104.8升,爱尔兰是97升,不过,这些全是西方发达国家中啤酒消费的大国。 西方发达国家的第二梯队,则有美国的75.8升、澳大利亚的74.2升、英国的67.7升。可以看到,尽管经济发展水平接近,但是饮食习惯的不同,造成这两组国家的国民啤酒消费量迥异。 2012年,中国的同口径数据是32升。那么,我们能不能以西方发达国家第一、第二梯队的数据,得出中国人均啤酒消费仍有200%,或者最少100%增长空间的结论呢?并不能,因为啤酒是一种典型的西方人饮料,东方人对其并不太适应,日本在2014年的人均啤酒消费量只有42.6升,韩国是45.8升。 饮食习惯的不同,在另一种食品上以相反的姿态反映出来。按联合国粮农组织2014年的统计,当年中国内地人均茶消费量是73盎司,列全球第7名,中国香港为50盎司,而同年日本只有35盎司,新西兰23盎司,新加坡22盎司,德国8.1盎司,韩国则只有区区2.3盎司。如果想用经济发展水平解释这样一组数据,简直不知道应该如何下手。 有意思的是,同属英语国家,同口径......

  1. 信息
  2. 第七章 海外市场与多种资产
  3. 推荐序(一)
  4. 推荐序(二)
  5. 第一章 究竟什么是价值?
  6. 究竟什么是价值?
  7. 从人类演化史说市场情绪化的来源
  8.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9. 轻松投资稳赚大钱,是祸非福
  10. 投资决策中的美女衡量法
  11. 好得难以置信,往往不是真的好
  12. 看基本面做投资,不是等基本面好转再做投资
  13. 别再寻找股价催化剂了!
  14. 中国西北地区两场战争对投资的启示
  15. 第二章 有智慧的研究态度
  16. 纪念一个不再更新的指数
  17. 一切正常,除了市场上的那只猫
  18. 好的证券研究,不容易被市场认可
  19. 专业投资者应该如何阅读
  20. 你看到的预测,真的揭示了真相吗?
  21. 研究市场?你需要自制一堆小模型
  22. 大众爱机会,聪明人爱体系
  23. 投资研究的三字利器:不得不
  24. 你不需要有趣的观点,你需要事实
  25. 如何找到小众的优秀资产:多挖掘第一手资料
  26. 投资者需要经营自己的“朋友圈”
  27.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分析信息比获取信息更重要
  28. 第三章 证券投资的技巧
  29. 金字塔式投资法
  30. 依赖择时
  31. 从《股民的眼泪》学怎样不掉眼泪
  32. 何知仁义,已飨其利者为有德
  33. 三不管现象与其中的投资机会
  34. 常见估值手段的优劣
  35. 逆周期监管与投资
  36. 投资的诀窍:免费/廉价的期权
  37. 按图索骥:依靠两低一高模型选股可能遇到的问题
  38. 资本市场的定价:正确的、无意义的和错误的
  39. 泡沫不能被预测,只能判断
  40. 方孝孺的《深虑论》与决策中的矫枉过正
  41. 每个投资机会,都有问题
  42. 第四章 大局观
  43. 这是人类历史上最好的时代
  44. 善治者李光耀
  45. 中国的物价,真比发达国家高吗?
  46. 低生育率:成熟社会的必然现象
  47. 创新来自哪里
  48. 从消失的赊账看社会变迁
  49. 历史估值只是一条马其诺防线
  50. 成分股权重计算方式引发指数估值差异
  51. 预测危机
  52. 以资本市场为舞台:一场波澜壮阔的历史剧
  53. 第五章 国际行业对比的科学研究方法
  54. 国际行业对比的科学研究方法
  55. 调味品行业细说
  56. 成王败寇型行业是如何产生的
  57. 网约车行业的护城河为何这么浅
  58. 七个例子告诉你两种不同的行业
  59. 找到周期性行业投资中的锚
  60. 顾客为什么购买?
  61. 财务分析中的四匹配原则
  62. 竞争性行业的四个阶段和投资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63. 保险行业长期基本面细说
  64. 论产品的使用累积效应
  65. 从A股市场的波动基因看证券行业长期投资逻辑
  66. 嘚瑟:商品溢价的要素
  67. 论底部投资法在两类不同行业中的应用
  68. 第六章 你需要找什么样的公司?
  69. 从三个历史故事看如何研究企业
  70. 在国内市场判断企业,比海外市场更容易
  71. 如何甄别企业的增长
  72. 欲快睹我书不难
  73. 收益今天有,风险以后算
  74. 失败的企业更值得研究
  75. 以色事人者,色衰而爱驰
  76. 在这三种情况下,企业应该主动停止扩张
  77. 为什么发掘特别伟大的公司特别困难
  78. 像男生买电脑那样分析投资
  79. 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80. 第七章 海外市场与多种资产
  81. 香港市场的中盘股购买术
  82. 如何看待内地和香港股市之间的价值区别和价格差异
  83. 盘点历史上港股的极低估值
  84. 在逐渐国际化的市场中,内地投资者需要正视差距
  85. 为何大盘股在全球普遍估值更高
  86. 内地投资者应当怎样投资海外
  87. 在房地产市场中寻找价值错配
  88. 为什么商品和外汇难赚钱
  89. 可转债:价格破百并非万全之道
  90. 分级A的定价误区:市场不可预测论的完美案例
  91. 从三个常识思考虚拟货币的价值
  92. 虚拟货币:一个标准的泡沫
  93. 量化基金错在哪里?
  94. 第八章 论资产管理行业与基金选择
  95. 成功投资FOF五要素
  96. 为何价值投资者难遇滑铁卢
  97. 巴菲特有多少钱是59岁以后赚的?
  98. 在有的熊市里亏太少,不一定是好事
  99. 从中山与宜阳之战看投资中的用人之难
  100. 资产管理者和客户的利益一致性应当得到重视
  101. 从《货殖列传》看优秀投资者的四种性格:智、勇、仁、强
  102. 为何不同投资者描述的回报率差异那么大?
  103. 主曰无战,必战可也
  104. 度不中不发:李广射箭与投资之道
  105. 其兴也勃,其亡也忽:从前秦帝国的崩溃看根基不牢者的脆弱
  106.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