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事件下的心理与行为研究_张滨熠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张滨熠
内容节选
第三节我国突发事件心理危机干预的实践 一 我国突发事件心理危机干预的早期探索赵旭东、钱铭怡、樊富珉:《心理-社会干预系统在突发性事件中的意义和作用》,《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年第8期。钟杰、钱铭怡、张黎黎:《“非典” 心理援助热线来电初步分析报告》,《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年第9期。 2003年,“非典”疫情突然暴发,由于SARS具有传染性、致命性、缺乏明确的预防和治疗措施等特征,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恐慌和担忧,给民众的正常生产生活和社会秩序的稳定带来了极大的威胁。为了帮助人们顺利度过SARS危机并最终战胜SARS,以精神科医师、心理学工作者为主的心理卫生队伍首次大规模地参与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中,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非典”期间,心理危机干预的主要方式有:心理援助热线;网络咨询;利用媒体进行科普讲座、专家采访、咨询;隔离病房中对患者的现场干预;动态调查公众心理,为政府提供社会心理干预的建议;等等。 其中,2003年4月24日,北京市“非典”时期的第一条心理咨询热线——北京预防“非典恐惧综合征”心理援助咨询专家热线正式开通并向社会公布了号码。4月26日,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也开通了“非典”期间心理咨询心理干预热线电话。这两条热线对于宣泄和排解当时公众对“非典”的精神压力和缓解“非典”造成的恐惧心理起到了重要作用,被称为是北京市抗击“非典”战役的“第二战场”。4月29日,在中国心理学会、北京大学党委、国家卫生部疾病控制司的支持下,由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委员会 (筹) 和北京大学心理学系联合开设的临时性公益热线——非典心理援助热线开通,整合了来自临床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及心理卫生方面的160多名专业人员组成此热线,对“非典”流行期间的恐慌人群、医护人员及其家属以及因“非典”被隔离人员等特殊群体提供心理援助。 从2003年4月底至5月中旬,全国30多座城市先后开通了近百个形式多样的“非典”心理热线,共接待公众咨询90 多万人次,除了就“非典”的知识性和信息性的问题进行解答外,主要是对“非典”患者、疑似“非典”病人及其家属、隔离人员、医务工作者和心理工作者开展心理疏导并为其提供心理支持。这些心理热线对缓解公众恐慌心理和增强抗击“非典”的信心作用重大。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北京大学第六医院)还派出了灾难干预方面的心理专家分批进入SARS一线工作人员的隔离区,实施集体心理干预,对疫情后的心理重建提出了具体方案,并起草了《SARS患者相关精神障碍的预防与推荐治疗原则(草案)》。2003年是我国灾后心理危机干预初步探索的阶段,尽管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心理危机干预还是处于自发状态,没有相应的管理部门和组织协调;相关人员的专业水平差异很大,专业人员的数量严重不足;缺乏灾后危机干预方面的系统理论支撑和技能培训。 二 我国突发事件心理援助元年刘正奎、吴坎坎、王力:《我国灾害心理与行为研究》,《心理科学进展》2011年第8期。 2008年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特大地震,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还给人们的心理带来严重的冲击。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调研数据估算,汶川大地震后,约有1000万灾区群众需要及时的心理安抚,300万~500万人需要心理疏导,约200万人需要长期的心理干预。 在抢救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同时,心理危机干预也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有专家指出,在使用“心理危机干预”这个概念时,一是因其主动的干预和受众的被动接受,不太被民众所接受;二是在具体“干预”时采用的工作方法和技巧也与国外有很多不同之处,具有基于自身国情和文化的特点,因此,就使用了“心理援助”这个概念。应该说,灾后心理援助也是在2008年第一次广泛地走进了公众的视野,这一年也是我国灾后心理援助的开端,具有里程碑意义。 (一)明确了心理援助的目标陈雪峰、王日出、刘正奎:《灾后心理援助的组织与实施》,《心理科学进展》2009年第3期。 学者们在灾难心理学、危机干预的相关理论基础上,参考了世界各国灾后心理援助的经验,提出了我国灾后心理援助的总体目标,是在灾区建立心理援助工作的长期机制,有利于降低受灾群众的心理创伤程度,激发其内在潜能,增进其面对灾难和挫折的能力,培养其积极、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帮助其认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促进个体顺利完成心理重建。 具体目标如下。第一,为受灾群众提供及时的心理援助,帮助受灾群众心理康复,激发其内在积极的心理资源,重建对自我和生活的信心,增强承受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第二,发现、鉴别心理创伤严重的受灾群众,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治疗,使他们尽快摆脱灾难带来的阴影,预防和减少心理疾病的发生。第三,重点协助儿童、教师、其他弱势群体以及救灾人员,以减轻其灾......
- 信息
- 应急管理系列丛书编委会
- 应急管理系列丛书专家评审委员会
- 出版说明
- 总序
- 《应急管理系列丛书·理论前沿》出版前言
- 第一章 概述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二节 突发事件及其相关理论
- 第三节 心理危机干预及相关理论
- 第四节 研究综述
- 第二章 突发事件下的公众心理与行为
- 第一节 突发事件的心理影响
- 第二节 突发事件心理危机干预的实施
- 第三节 我国突发事件心理危机干预的实践
- 第四节 突发事件下公众心理行为的治理机制
- 第三章 突发事件下的群体心理与行为
- 第一节 突发事件对群体的影响
- 第二节 谣言的传播机制
- 第三节 群体性事件的演化机理分析
- 第四节 群体性事件的治理策略
- 第四章 突发事件下应急响应人员的心理与行为
- 第一节 突发事件对应急响应人员的影响
- 第二节 突发事件对领导者的影响
- 第三节 危机领导力的构建
- 第五章 突发事件下的社会心理
- 第一节 突发事件对社会心理的影响
- 第二节 社会心态
- 第三节 突发公共事件中社会心理的疏导
-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