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光伏:中国王牌制造业的突围与崛起(上、下)_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刘家琦·酷玩实验室团队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刘家琦·酷玩实验室团队
内容节选
第四章 千方百计 中国光伏的“内伤” 在2004年德国推出一系列扶持政策之后,就有许多德国人认为,德国的能源补贴最终将撑鼓国外光伏企业的腰包,尤其是中国和日本的企业。当时日本供给了全球一半的光伏产品产量,其中70%用于出口,仅夏普一家就独占全球光伏市场份额的28%。 同时,中国光伏产能迅猛扩张,于2006年超过美国,成为仅次于日本、德国的全球第三大光伏产品生产国。从光伏设备购买情况也可以明显看出:2000—2005年,大多数设备的买家是欧洲公司,而到了2010年,超过90%的光伏设备销往中国。自2007年起的数年内,由于后进企业大肆扩张的势头迅猛,单个光伏企业的全球市场份额就从未再超过10%,市场越发进入充分竞争的格局。 2005年11月,施罗德卸任,默克尔上台,德国国内要求扶持本国光伏企业、减少对外依赖的呼声越来越高。中国光伏企业的销售人员也发现,德国的生意没有之前好做了。德国对光伏产品的质量要求也水涨船高,光电转换效率在16%以下的产品几乎不可能进入德国市场,而很多中国企业还没有达到德国要求的水平。 2004—2005年,光伏销售工作轻松到只要接电话就有订单来,而且买家几乎都是先交钱后发货。到了2006年第三季度,光伏组件价格首次出现下跌,第四季度跌幅达到10%,德国一些主要港口出现几百兆瓦光伏产品滞留港口的情况。因为从2006年开始,德国政府减少了对光伏产业的补贴,需求量缩减一半,整个国际市场减少了四分之一。但跟后来的那场风暴比起来,这时国内企业面临的境况还可以用“和风细雨”来形容。 眼看德国生意遭遇挫折,很多中国企业开始把目光转向美国。2006年年中,国际油价突破70美元/桶,为降低对石油等传统能源的依赖,美国加州通过《百万太阳能屋顶法案》,计划在2007—2016年投入21.67亿美元,布设1940兆瓦的太阳能发电能力(后来的统计显示,截至2016年8月,实际安装的光伏发电达到了4216兆瓦,比计划翻了一番不止)。2006年8月,尚德在美国特拉华州成立子公司,以开拓市场。当年尚德开始向美国出口不到20兆瓦的光伏组件,与之相比,尚德的一些欧洲客户单笔订单都比其全美订单加起来还多,比如德国一个分销商就购买了100兆瓦的光伏组件。 但无论把子公司设置到哪里,都改变不了这一批光伏企业“三头在外”的事实:大部分多晶硅原料依赖进口,大量核心设备依赖进口,产品销售依赖出口。2006年3月,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被选为全国人大代表的靳保芳在发言时就曾指出:“我国迄今为止,尚无生产千吨多晶硅的生产技术,多晶材料如果持续短缺,一旦国外发达国家对原材料进行封锁,我国光伏产业各企业将有全部覆灭的危险。” 大量后发企业之所以能成功涌入光伏赛道,快速实现上市造富的神话,是因为这些企业都跟尚德一样,选择从技术难度较小的生产环节入手,主要从德国进口硅片生产电池片,将电池片封装后形成组件,然后出口到海外,除了德国,也包括西班牙、意大利和美国等地。 早期的中国企业,比如尚德,至少还会零敲碎打地购买单个设备以降低成本,再把这些设备自行改造调试,组成一条生产线。而后进的中国企业则干脆购买成套的机器设备。这些由供应商为它们整合好的“一条龙”生产线,其安装、调试工作也被称为“交钥匙”工程服务,从生产电池到装配组件的“集成化生产解决方案”,都可以由外方全部执行。 早在2003—2004年,德国的Centrotherm公司就向中国台湾地区的昱晶能源科技、升阳光电科技等公司提供“交钥匙”工程服务。2007—2008年,中国大陆的很多公司还从美国应用材料公司那里购买了多个“交钥匙”工程服务。这就是尚德之后一些中国光伏企业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闪电般地从0扩大到100兆瓦产能的秘密。而尚德同样的产能扩张耗时长达5年。 施正荣选择自行组装生产线,是在用时间换金钱,因为他缺的是钱;一些后起之秀选择“交钥匙”工程服务,是在用金钱换时间,因为他们需要在海外光伏补贴正盛之时快速抢占市场份额。于是2007年,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光伏制造国。 当时在国内,整个光伏产业链已经分化明显,上游原材料企业利润更高,尚德也具备了进入上游的资金和实力,但施正荣按兵不动。他解释说:“想法倒是有过,这样一来,企业的产业链确实完整了,但在国际资本市场中的吸引力也会大大降低。西方经济体早已完成了高度专业化分工的过程,他们更认可一个企业专注于一件产品,做到全球第一,而不是什么都做,什么都不突出。我们一些企业家是不知道这种区别的,往往把自己的精力与人力、财力浪费在企业规模的纵向扩大上,吃了上家碰下家,只能让我们离西方资本市场越来越远。”他还补充道,“我是制造企业,我肯定不可能涉足所有的应用,我只能相当于英特尔,提供CPU,然后有诸如戴尔这样的公司会把CPU用到各行各业。” 2006年,施正荣考虑......
- 信息
- 内容简介
- 序一 加快发展可再生能源 共同应对气候变化
- 序二 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助力“双碳”目标如期实现
- 序三 用全球化语言向世界发声 讲好“何以中国”的光伏故事
- 前言
- 主要人物
- 第一部 1952—2004
- 第一章 前赴后继
- 第二章 创业维艰
- 第二部 2004—2008
- 第三章 千军万马
- 第四章 千方百计
- 第三部 2008—2013
- 第五章 冷暖自知
- 第六章 凛冬将至
- 第七章 国之大计
- 第四部 2013—2018
- 第八章 各显神通
- 第九章 迫在眉睫
- 第五部 2018—2023
- 第十章 惊涛骇浪
- 第十一章 “双碳”之光
- 第十二章 经天纬地
- 尾声
- 致谢
-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