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检验医学(第二版 上册)_王鸿利;丛玉隆;仲人前 主编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王鸿利;丛玉隆;仲人前 主编

内容节选

第三十一章单基因遗传性疾病的基因诊断 人类遗传性疾病简称遗传病,是由于遗传物质改变所致的疾病或缺陷,并按一定的方式呈垂直传递。最新资料显示,我国每年出生人口约2000万,估计6%患有不同的遗传性疾病,每年新增遗传性疾病患儿120万左右。随着流行病与营养不良性疾病基本得到控制,疾病谱发生了变化,遗传性疾病的发病率逐渐升高,已经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按照遗传物质改变的不同,遗传性疾病主要分为基因遗传性疾病、染色体遗传性疾病、体细胞遗传性疾病3大类。基因遗传性疾病依据遗传方式,又分为单基因遗传性疾病和多基因遗传性疾病。本章重点介绍单基因遗传性疾病的分子遗传学特征和基因诊断方法。 第一节 单基因遗传性疾病的概念及诊断方法 单基因遗传性疾病,又称单基因疾病(Monogenic disease),指由单个基因突变所致的遗传性疾病。其遗传规律符合孟德尔定律,故又称孟德尔式遗传性疾病(Mendelian inheritance)。单基因遗传性疾病的特点是病种较多、发病率很低、临床表现较为复杂。 一、单基因遗传性疾病的概念 根据突变基因所在染色体和基因显、隐性质的不同,单基因遗传性疾病可被分为下列五种遗传方式(表31-1): 1.常染色体显性遗传(autosomaI dominant inheritance,AD) 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中只要有一个致病基因就可以表现出疾病性状。从系谱图(图31-1)上看,遗传方式是垂直的,连续数代都有患者出现,男女皆受累,如先天性软骨发育不全、慢性进行性舞蹈症(亨廷顿病)。 2.常染色体隐性遗传(autosomaI recessive inheritance,AR) 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当携带一个隐性致病基因的杂合子时不表现相应症状,只有在获得一对隐性基因的纯合子时才表现出疾病性状。从系谱图(图31-2)上看,遗传方式是水平的,患者均在同一代人中,且绝大多数病例是单发的,男女受累机会均等,如苯丙酮尿症、白化病。 3.X连锁显性遗传(X-Iinked dominant inheritance,XD) 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以显性遗传的方式向后代传递。由于女性患者有2条X染色体,其获得显性致病基因的几率是男性的2倍。因此,系谱图(图31-3)中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如Xg血型、G-6-PD缺乏、假性甲状腺功能减退。 4.X连锁隐性遗传(X-Iinked recessive inheritance,XR) 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伴随X染色体向后代传递。从系谱图(图31-4)上看,对女性患者,控制X连锁隐性遗传性状的基因只有在纯合时才表现出相应的性状,只携带一个隐性致病基因时,为表型正常的致病基因携带者;男性只有一条X染色体,只要X染色体上有一个隐性致病基因就会发病,如甲型血友病、红绿色盲。 表31-1 常见单基因遗传性疾病及种类 ▲图31-1 常染色体显性性状的系谱图 ▲图31-2 常染色体隐性性状的系谱图 ▲图31-3 X伴性显性性状的系谱图 ▲图31-4 X伴性隐性性状的系谱图 5.Y连锁遗传(Y-Iinked inheritance,YL) 致病基因位于Y染色体上,伴随Y染色体以显性遗传方式向男性后代传递。因此,只有男性才表现相应性状,如外耳道多毛症。 研究资料显示,已确定的人类单基因遗传性疾病的性状和疾病已达6678种,其中4458种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1730种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412种是X连锁遗传性疾病,19种是Y连锁遗传性疾病,另有59种是线粒体遗传性疾病。截至1999年的数据统计,人类单基因遗传性疾病的基因异常已达10 210种。以人类基因组计划成功完成为标志,人类对基因功能的研究进入崭新时代,必将有更多的遗传性疾病为人类所认识,单基因遗传性疾病的种类和数量还会不断增加。 二、单基因遗传性疾病的分子致病机制 单基因遗传性疾病的分子致病机制是遗传性疾病个体的遗传物质发生了DNA序列或染色体片段上的改变。这种遗传物质的异常在向后代传递时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并可传递给下一代。常见的遗传突变有以下几种:①某个基因的外显子或内含子完全或部分缺失;②基因的单碱基突变;③三核苷酸重复突变;④基因部分重复转录,导致基因产物大小的变化;⑤插入突变,基因组其他部位的DNA片段插入到目的DNA序列内。 正是由于上述遗传物质的改变,即遗传信息的变化,导致基因编码的蛋白质产物在其数量、结构、性质和功能上发生变化,从而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遗传个体出现相应的疾病表型。另外,即使是同一个基因突变,由于突变性质、程度和种类不同,其临床表现可能出现较大的差异,这一点尤其值得注意。 三、单基因遗传性疾病的诊断 单基因遗传性疾病的诊断同样应遵循一般疾病的诊断原则,即临床诊断和实验室诊断。临床诊断方法都......

  1. 信息
  2. 编委(按姓氏笔画排序)
  3. 其他编写人员(按姓氏笔画排序)
  4. 总主编简介
  5. 插图
  6. 再版前言
  7. 第一篇 实验室管理篇
  8. 第一章 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
  9. 第二章 临床检验质量管理
  10. 第三章 计量学溯源性和测量不确定度
  11. 第四章 实验室信息系统
  12. 第五章 实验室生物安全
  13. 第六章 临床检验方法标准目录
  14. 第七章 医学实验室质量相关法规及标准
  15. 第八章 即时检验的质量管理
  16. 第二篇 临床检验篇
  17. 第九章 红细胞疾病检验诊断
  18. 第十章 白细胞疾病检验诊断
  19. 第十一章 出血和血栓性疾病检验诊断
  20. 第十二章 临床输血检验诊断
  21. 第十三章 男性生殖疾病检验诊断
  22. 第十四章 女性生殖系统疾病检验诊断
  23. 第十五章 妊娠与围生期检验诊断
  24. 第十六章 遗传性疾病检验诊断
  25. 第三篇 临床生化篇
  26. 第十七章 糖代谢紊乱与检验诊断
  27. 第十八章 血浆蛋白质氨基酸代谢紊乱与检验诊断
  28. 第十九章 脂代谢紊乱与检验诊断
  29. 第二十章 水、电解质代谢和酸碱平衡与血气分析
  30. 第二十一章 生物活性化学小分子物质与检验诊断
  31. 第二十二章 神经系统功能异常与疾病的检验诊断
  32. 第二十三章 心肌标志物与心血管疾病的检验诊断
  33. 第二十四章 肝脏代谢异常与检验诊断
  34. 第二十五章 胃、肠、胰代谢性疾病的检验诊断
  35. 第二十六章 骨及骨矿物质代谢与骨关节疾病的检验诊断
  36. 第二十七章 内分泌代谢紊乱与检验诊断
  37. 第二十八章 肾脏功能异常与检验诊断
  38. 第二十九章 恶性肿瘤异常代谢与检验诊断
  39. 第三十章 营养及其相关性疾病的检验诊断
  40. 第三十一章 单基因遗传性疾病的基因诊断
  41. 第三十二章 多基因相关复杂性疾病的基因分析
  42. 第三十三章 线粒体及其遗传性疾病的基因分析
  43. 第三十四章 基因诊断与法医学
  44. 第三十五章 治疗药物浓度监测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
  45. 第四篇 临床免疫篇
  46. 第三十六章 临床免疫学概论
  47. 第三十七章 自身免疫性疾病与实验室诊断
  48. 第三十八章 免疫缺陷病与实验室诊断
  49. 第三十九章 免疫增殖病与实验室诊断
  50. 第四十章 变态反应性疾病及其检测
  51. 第四十一章 组织配型与移植免疫
  52. 第四十二章 感染免疫学检查
  53. 第四十三章 体液肿瘤标志物
  54. 第五篇 临床微生物篇
  55. 第四十四章 病原生物与感染
  56. 第四十五章 临床微生物检验标本的采集与运送
  57. 第四十六章 细菌感染性疾病的病原学诊断
  58. 第四十七章 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的病原学诊断
  59. 第四十八章 真菌感染性疾病的病原学诊断
  60. 第四十九章 病毒感染性疾病的病原学诊断
  61. 第五十章 寄生虫感染的病原学诊断
  62. 第五十一章 抗菌药的敏感性试验
  63. 第五十二章 细菌耐药性检测
  64. 第五十三章 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65. 第六篇 检验医学进展篇
  66. 第五十四章 各种组学技术与转化医学
  67. 第五十五章 个体化医学中的检验医学
  68. 第五十六章 血液循环中的DNA和RNA
  69. 第五十七章 移植与再生医学
  70. 第五十八章 POCT进展
  71. 第五十九章 循证医学与循证检验医学
  72. 第六十章 纳米技术与检验医学
  73. 中文名词索引
  74. 英文名词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