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证法学研究(第三期)_田禾;吕艳滨 主编;王小梅 执行主编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田禾;吕艳滨 主编;王小梅 执行主编
内容节选
中国高校性骚扰及其法律应对冉昊,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 冉昊 摘要:近年来,在职场、校园等相对封闭的空间环境下,在雇主/教师与雇员/学生间权力的单一性关系下,多种多样的性骚扰事件频发,相对于越来越多的职场性骚扰案例通过媒体广泛传播,高校性骚扰却更多只是作为“潜规则”流传于坊间,造成了青年学子群体的长期潜在受害。本文尝试梳理了2018年高校性骚扰中17个较有影响的事件,从“性骚扰”的确立、证明、结果提出三个方面的私法应对设计,包括对性骚扰定义方法中的“主观感受”宽泛确立、举证责任的重新分配以及高额精神损害赔偿的后果承担,再以社会法思路增加设置高校的分类型雇主责任,以期推动高发“潜流”的中国高校性骚扰情况有所改善。 关键词:高校性骚扰 精神损害 赔偿 雇主责任 近年来,在职场、校园等相对封闭的空间环境下,在雇主/教师与雇员/学生间权力的单一性关系下,多种多样的性骚扰事件频发,相对于越来越多的职场性骚扰案例通过媒体广泛传播,高校性骚扰却更多只是作为“潜规则”流传于坊间,造成了青年学子群体的长期潜在受害。对此应如何发声并应对,本文尝试梳理了2018年高校性骚扰情况,提出相应的法律规制改进思路和办法。 一 情况梳理MeToo的字面含义是:“我也是”,从美国好莱坞开始再迅速传播至世界各国,是人们对性骚扰、性侵犯事件的发声抵抗。2017年10月,针对好莱坞金牌制作人哈维·韦恩斯坦对多名女星的性侵经历,一个服务弱势女性的纽约社区组织者塔拉纳·伯克提出了这一口号,呼吁所有曾遭受侵犯的女性挺身而出,帖文说出自己的惨痛经历,唤起社会关注。10月15日,其友好莱坞女星艾丽莎·米兰诺在推特上转发,并附文:“如果你曾受到性侵犯或性骚扰,请用‘我也是’(MeToo)来回复这条推文。”随后,成千上万的人开始在社交媒体上回复这一消息,写下MeToo字样,表达“我也是”(性侵的受害者),并大胆讲述了他们各自的被性侵犯或被性骚扰经历。在好莱坞之后,政界、学术界、文化界等各个领域越来越多的人借由这场运动发声,成为了勇敢的“打破沉默者”,之后的几个月之内,几乎每天都有知名的娱乐大佬应声倒下、公司首席执行官被解雇甚至公益偶像声名扫地。 2017年MeToo运动 横扫美国娱乐界,影响不断外化,并逐渐传播到中国,但吊诡的是,受其影响首先发声的,不是黑幕重重的中国娱乐界,而是表面看来权力和资源聚集不那么集中的学术界。从2018年元旦开始,各大高校纷纷爆出青年学生被性侵、猥亵等事件,频率远高于之前17年的总和。本文根据媒体公开消息收集整理了2018年以来的17个较有影响的事件,并确定若干关键指标统一制作了表1,其中主要是发生在中国高校的事件,同时也包括了一个发生在美国高校影响较恶劣的华人教授事件。 表1 2018年性骚扰案件统计 续表 续表 续表 如表1所示,这17个事件主要为男性教师对女性青年学生的骚扰,少数例外是第4个发生在男老师与青年男学生之间,第7个发生在男老师与若干青年女学生和一个男学生之间。在进行深入分析之前,这些当然不具有精准的统计样本作用,但可以从中感受到中国高校性骚扰情况的性别和年龄对象大致分布。 从举报方式来看,主要集中在微博、微信、知乎等新媒体公共平台,即使少数还会选择寄举报信给校方权力机构的传统方式,也会同时在媒体有所公开、以外力敦促校方回应和推进。所以,技术改变对事态本身的深刻影响不可小觑! 从举报人所在地来看,其中凡属旧事重提的,举报人都已居于海外,因为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MeToo运动的影响或能避免国内的无形压力,故而能勇敢发声说出更多真实情况;而那些发生时间较近甚至仍在进行中的事件,举报人则以尚在国内的青年当事人为主,这说明近年来中国在性别平等方面取得了成果:受过良好教育的中国年轻一代对性别压迫更加直言不讳,对自我的权利更加敏感,也更清楚如何通过社交媒体来发声维护。对比来看,国内的农村妇女、工厂女工、残障女性等相对更弱势的女性群体,迄今还鲜有此类大规模发声。此外,从法学领域的影响来看,第12个MSJ事件与第14个ZBZ事件涉事人同样也是学术界之非常“大咖”,前者2011年从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离任院长去往澳门,历任澳门大学法学院院长、研究生院院长;后者更是中国刑法学界的领军人物,第一届十大青年法学家,教育部“长江学者”,中国刑法学研究会会长等。二者性骚扰事件处理结果曝出当天,媒体一度冠以“昨夜,中国刑法界变天了”的标题(参见https://www.sohu.com/a/243349430_200664,搜狐教育。访问时间:2018年10月16日),可见其影响力之甚!但后续在法律人圈内,其引起的反响并没有第1、5个等事件的效果,这其中有多方面的综合原因,有待深化研究,但如该文所述:“无论如何,法治的天空下,学术绝非法外之地。法制、天理和公......
- 信息
- 《实证法学研究》编委会
- 争鸣:职业打假的是与非
- 处在十字路口的职业打假
- 职业打假类行政诉讼问题探析
- 市场监管视野下对职业打假的考察与思考
- 论文
- 论国有土地资产让售协议之属性及行政协议的拘束力
- 简化与扩围:欧盟经营者集中控制制度回顾与展望
- 中国高校性骚扰及其法律应对
- 论民商事法律竞合及冲突的裁判说理逻辑
- 司法责任制下统一裁判尺度路径的新探索
- 基于申请人举证责任的执行终局制度
- 财产性判项履行与减刑、假释关联机制研究
- 环境公益诉讼的驱动困局与应变
- 我国司法机关负责人专业化、职业化特征和趋势分析
- 附录
- 稿件规范与注释体例
- 《实证法学研究》约稿函
- 编者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