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重症医学(第2版)_刘大为 主编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刘大为 主编
内容节选
第50章吸入性肺炎 吸入(aspiration)是指胃内容物或口咽部分泌物被吸入下呼吸道。这些物质吸入后可导致非感染性吸入性肺炎(aspiration pneumonitis)和感染性吸入性肺炎(aspiration pneumonia)。吸入也常被称为误吸,是重症患者经常发生的临床问题,对肺部的损害轻重不一,主要与吸入物的量、吸入物的性状(如固体或液体,酸碱度等)、吸入的频率和宿主的抵抗力有关,严重时可导致患者的迅速死亡。 非感染性吸入性肺炎(Mendelson综合征)是指吸入无菌性胃内容物后所导致的肺化学性损伤,而吸入性肺炎是指吸入有病原菌定植生长的口咽部分泌物后所导致的肺部炎性改变。两者在病因、临床表现和治疗等方面有所不同(表50-0-1),但在临床上两者统称为吸入性肺炎。 表50-0-1 吸入性肺炎样肺炎与吸入性肺炎的区别 一、流行病学 吸入性肺炎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疾病,但各研究报道的发生率差异较大,而且大多数研究未能将这两种类型的肺炎区分开。非感染性吸入性肺炎可见于任何年龄段,但常见于年轻人,而感染性吸入性肺炎常见于老年人。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在美国,大约有5%~15%的社区获得性肺炎为吸入性肺炎。日本NHCAP及HAP指南指出,高达70%医院获得性肺炎为吸入性肺炎,且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随患者年龄增加而增多。吸入性肺炎是因神经系统疾病导致吞咽障碍患者的最常见死因。在一项对看护中心(nursing home)获得性肺炎与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对照研究中发现,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分别为18%和5%,且感染性吸入性肺炎的病死率显著高于非吸入性肺炎患者,吸入性肺炎可作为预后较差预测指标之一;此外,感染性吸入性肺炎可能作为出现耐药菌的危险因素。在因药物过量而住院的患者中,大约10%的患者会发生吸入非感染性吸入性肺炎。在3000台全麻手术中,将近有1台手术患者会发生吸入性肺炎,占所有因麻醉而死亡病例中的10%~30%。严重的感染性吸入性肺炎样肺炎病死率可高达70%。 二、病因、发病机制和病理 任何能影响吞咽、呕吐反射等保护气道能力的因素,均可导致吸入性肺炎的发生。表50-0-2列出了一些易发生感染性吸入性肺炎的常见危险因素。此外,高龄、男性、糖尿病及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缺乏均为发生感染性吸入性肺炎的高危因素。 (一)非感染性吸入性肺炎 是指无菌性胃内容反流吸入后所致的急性肺损伤。常发生于严重意识障碍的患者,如药物过量,癫痫,严重的脑血管意外,或者使用麻醉剂的患者等。吸入的风险与意识障碍的程度呈正相关。 表50-0-2 易发生感染性吸入性肺炎的常见危险因素 酸性胃内容物吸入后可引起气管支气管树和肺实质的化学性烧伤,使组织产生强烈的炎症反应。支气管镜下可见气道内出现弥漫性红斑。肺部损伤程度与吸入胃内容物的酸度有关。一般认为在吸入胃内容物的pH<2.5,总量>0.3ml/kg(成年人20~25ml)的情况下才可能形成吸入性肺炎样肺炎。 动物研究显示酸性物质吸入后对肺组织的损伤可分为两阶段。第一个阶段高峰在吸入后1~2小时,此时肺组织的损伤主要与酸性物质对肺泡-毛细血管膜的直接腐蚀作用有关。第二阶段高峰发生在吸入后4~6小时,此时肺组织的损伤主要与中性粒细胞渗透至肺泡及肺间质有关,组织学特点表现为急性炎症。胃内容物吸入导致肺损伤与一系列炎性介质,炎症细胞,黏附分子和酶,包括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8,环氧化酶和脂肪氧化酶产物和活性氧粒子有关。其中中性粒细胞和补体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胃酸能抑制细菌生长,胃内容物在通常状况下处于无菌状态。因而,在吸入的早期一般无细菌感染,但在后期可能会伴发有细菌感染。在接受肠内营养、胃轻瘫、小肠梗阻的患者中,胃内可能会出现革兰阴性菌的定植。在这些情况下发生误吸后,肺内的炎症反应由细菌感染和对胃内容物的炎症反应共同决定。 (二)感染性吸入性肺炎 感染性吸入性肺炎是由于吸入口咽部定植菌所造成的。感染性吸入性肺炎的发生与否取决于吸入物所含致病菌的量及毒力,以及患者自身的抵抗力。大约一半的健康成年人在睡眠过程中会吸入少量口咽部分泌物。由于有效的咳嗽,正常的纤毛输送系统和正常的体液、细胞免疫机制,机体常能自行清除感染性物质而不致发病。在防御机制受到损的患者中,任何增加口咽部分泌物量和细菌含量的因素均易导致吸入性肺炎的发生。如在中风患者,因吞咽障碍,口咽部分泌物会明显增多,感染性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因此显著增加。在无牙和常规接受口腔护理的老年患者中,因减少了口咽部潜在致病菌定植的风险和细菌含量,发生吸入性肺炎的风险明显低于其他患者。 (三)病原菌 最早的细菌学研究显示,厌氧菌是社区获得性吸入性肺炎最主要的病原菌。但最近的研究发现厌氧菌所占比例明显降低,吸入性肺炎多以混合感染为主,在社区获得性吸入性肺炎中,最常见的病原菌为肺炎链......
- 信息
- 作者(按姓氏笔画排序):
- 前言
- 第一篇 概论
- 第1章 重症医学的发展
- 第2章 重症医学科的设置和管理
- 第3章 重症医学科医疗工作的安全性
- 第4章 重症医学科病房的设计
- 第5章 重症医学中的伦理学问题
- 第6章 重症医学的专业培训与教育
- 第二篇 临床应用技术
- 第7章 氧气疗法
- 第8章 气道管理
- 第9章 动脉、静脉导管置入术
- 第10章 血流动力学检测
- 第11章 重症超声
- 第12章 机械通气技术
- 第13章 重症血液净化技术
- 第14章 神经系统功能检测
- 第15章 胸腔穿刺、胸腔闭式引流和心包穿刺术
- 第16章 主动脉内球囊反博技术
- 第17章 心脏临时起搏
- 第18章 纤维支气管镜在重症医学科的应用
- 第19章 肠外及肠内营养置管技术
- 第20章 体外生命支持技术
- 第三篇 临床应用理论
- 第21章 血流动力学基础理论
- 第22章 呼吸功能检测基础理论
- 第23章 心肺相互作用
- 第24章 水电解质、酸碱、代谢紊乱
- 第25章 严重感染时的免疫功能障碍及其调理途径
- 第26章 药物代谢与器官功能改变
- 第27章 内分泌系统功能改变
- 第四篇 心搏骤停和心肺复苏
- 第28章 基础生命支持
- 第29章 成人高级生命支持
- 第30章 长程生命支持
- 第31章 儿童和新生儿心肺复苏
- 第32章 复苏中的特殊问题
- 第33章 脑复苏
- 第34章 心腹复苏相关伦理学问题
- 第五篇 机体反应与器官功能不全
- 第35章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 第36章 脓毒症
- 第37章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 第六篇 循环系统功能改变与治疗
- 第38章 休克
- 第39章 应激和感染相关心肌损伤
- 第40章 重症患者的急性冠脉综合征
- 第41章 重症患者心率失常的识别和处理
- 第42章 高血压危象
- 第43章 围术期患者的循环功能管理
- 第七篇 呼吸系统功能改变与治疗
- 第44章 概述
- 第45章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 第46章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急性加重
- 第47章 静脉血栓栓塞症
- 第48章 肺高压
- 第49章 急性肺水肿
- 第50章 吸入性肺炎
- 第51章 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
- 第52章 围术期患者的呼吸功能管理
- 第八篇 急性肾功能改变与防治
- 第53章 重症患者的肾脏功能改变
- 第54章 急性肾损伤
- 第55章 肾脏代替治疗
- 第56章 急性肾损伤患者的代谢改变与营养治疗
- 第57章 围术期急性肾损伤的防治和检测
- 第九篇 消化系统功能改变与支持
- 第58章 重症患者的急性肠胃功能损伤
- 第59章 肠粘膜屏障锁上的机制、检测及保护
- 第60章 腹腔高压
- 第61章 重症急性胰腺炎
- 第62章 急性消化道出血
- 第63章 应激性溃疡
- 第64章 肝衰竭
- 第65章 原位肝移植围术期管理
- 第十篇 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改变与治疗
- 第66章 中枢神经系统功能评估
- 第67章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 第68章 脑梗死与缺氧性脑病
- 第69章 惊厥与癫痫持续状态
- 第70章 重症相关性脑病
- 第71章 重症患者的脑功能保护
- 第72章 颅脑手术患者的围术期管理
- 第十一篇 重症患者的出凝血障碍
- 第73章 重症患者的出凝血功能评估
- 第74章 获得性出血性疾病
- 第75章 易栓症
- 第十二篇 重症患者的营养代谢支持
- 第76章 重症患者的营养代谢支持
- 第十三篇 重症患者的感染
- 第77章 概述
- 第78章 重症患者的血行性感染
- 第79章 重症肺炎
- 第80章 肝胆道感染
- 第81章 消化系统感染性疾病
- 第82章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 第83章 外科手术相关性感染
- 第84章 重症患者的侵袭性真菌感染
- 第85章 重症患者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 第十四篇 重症患者的镇静与镇痛
- 第86章 概述
- 第87章 镇静与镇痛的指征与疗效评价
- 第88章 镇静与镇痛的药物选择与方法
- 第89章 镇静与镇痛对器官功能的影响
- 第十五篇 重症儿科相关问题
- 第90章 儿科重症医学的特点
- 第91章 儿科检测技术
- 第92章 儿童心肺复苏术
- 第93章 儿童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 第94章 新生儿相关问题
- 第95章 儿科机械通气的应用
- 第十六篇 重症治疗的特殊问题
- 第96章 重症患者的专用
- 第97章 突发灾害中的伤员救治
- 第98章 重症医学中的精神和心理问题
- 第99章 重症患者的血管疾病
- 第100章 重症患者的特殊疾病
- 第101章 重症评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