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心理战_[日]铃木敏文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日]铃木敏文

内容节选

站在顾客的立场上思考 北野武营造笑料时习惯在不变的“立场”上增添全新的“素材”。因为他抖包袱的切入点十分有趣,所以他的笑料作为“普遍适用型笑料”为大众所接受,并且令人难以生厌。我在前一章节曾提出,这一方式同样适用于商业领域。 我所理解的不变的“立场”是指经常“站在顾客的角度”考虑。顾客今后将寻求怎样的新事物?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正藏于他们的内心之中,只有顾客本人才知道。那么,作为卖方又该如何找到这个答案呢?在本章中,我想重点讲述该如何寻找潜藏于顾客内心的需求。 我每次一抓住机会就会强调,卖方不应该从“为顾客着想”的角度出发,而是要“站在顾客的立场上”思考。“为顾客着想”和“站在顾客的立场上”思考乍看之下大同小异,所得出的结果却南辕北辙。那么究竟是哪里不同呢?接下来,我将以自身的亲身经历为例,介绍过去在东贩工作期间,改革《新刊新闻》的过程。 《新刊新闻》改版前的编辑方针是“以新书目录为中心,主要面向爱书之人”。与此相比,我思考的角度却是:“再热爱读书的人也不愿成天只阅读学术或文学类专著,他们反而更需要一本主题轻松愉快、可以调剂心情的读物。”于是,我提出了改革方案,建议减少刊物中新书目录的篇幅,增加基调轻松的文章,把刊物的开本由原来的16开缩小至32开,并由免费发行改为收费售卖。对此,以出版界专家自居的上司们却反驳说:“以我们长年在出版社积累的经验来看,这样的改版难有起色。” 这一对比充分体现了“为顾客着想”和“站在顾客立场”考虑的不同之处。上司们认为大量登载新刊目录是“为顾客着想”。但这其实是从卖方的立场出发,在希望书籍销量越来越高的前提下“为顾客着想”的结论。上司们的想法源自历史经验,坚信“喜欢购买大量图书的爱书之人必定希望新刊目录的篇幅越多越好”。 总之,“为顾客着想”的论点不乏基于历史经验的思维定势与教条主义。与此相对,“站在顾客立场”考虑时,则常常必须舍弃身为卖方的立场与过去的成功经验。 有许多人虽然强调“要为顾客着想”,最后却又会下意识地回到卖方的立场。在我访谈的众多嘉宾中也有类似的例子,比如实现奇迹般改革的旭山动物园前任园长小菅正夫。他通过改变视角,从“为顾客着想”转为“站在顾客立场”,为濒临倒闭的动物园重新注入了新的活力。 重新审视动物园 自1980年起,旭山动物园的入园人数突然开始呈现急转直下的趋势。某日,动物园市场部的负责人告诉当时担任饲养部股长的小菅说:“照此下去动物园不得不关门大吉。”得知这一情况的小菅,为了调查游客“不再需要动物园”的原因,开始“站在游客的立场上”重新审视动物园。于是,他发现了一个事实。 我们在游客眼中是动物园内部的工作人员,所以几乎没有机会以游客的视角参观动物园。但当我重新站在游客的立场审视动物园时不由得大吃一惊——动物们总是用屁股对着游客。其实仔细想想这也不难理解。对动物们而言,不论是平常给它们送来食物、照料它们生活的饲养员,还是像我这样为它们注射药物、带来“痛苦”的兽医,全都是从动物园内部出现的。在动物们眼中,游客并没有任何特别之处,于是它们只愿把全部注意力放在工作人员身上。这样一来,游客必定会觉得无趣。 在此之前,即使有游客向他反映:“动物们总是在睡觉,真没意思。”小菅也百思不得其解。仔细想来,当动物们面对工作人员时,或是期待美味的食物,或是忐忑不安地等待注射,总是条件反射地保有紧张感。换言之,工作人员每天如同坐在特等席的绝佳位置上观赏着动物们形态各异的表现。此后,小菅让工作人员改为从游客的位置接近、照料动物。动物们很快察觉到了这一变化,开始集中注意力面对游客,观察饲养员和兽医何时会从人群中走来。 小菅毕业于兽医专业,在进入动物园后,他对这份能饲养和研究动物的工作感到无比的充实与自豪,因此也认为动物园的存在是“对顾客有益”的。不过,这充其量是站在自身角度看到的景象罢了。小菅注意到这一点后,与同事们绞尽脑汁,悉心研究怎样才能把动物们生龙活虎的姿态展示给游客们,最终创造了“行动展示法”。 “行动展示法”的形成背景中,还有另一个根本性的思维转变。转变的契机来自于某位游客不经意间的感慨:“这些动物们失去了自由真是可怜啊!”听到这句话的小菅不禁觉得奇怪,怎么会可怜呢?动物们饿了有饲料吃,生病了马上有兽医治疗,可以活得更惬意更健康,这样难道不是很幸福吗?但是,过后却有一个疑问浮现在了他的心中:“动物们真正享受到了生存的乐趣吗?” 动物的生存目的归根结底是繁衍后代,它们为了这一目标拼命觅食以维系生命。在自然界的野生生活中,动物每一天都为此而努力,并在达成目标时感知到生命的喜悦。但一旦到了动物园,它们的食物全权交由饲养员供应。一天24小时中,进食只占了短暂的30分钟,余下的23小时30分则不得不无所事事地度过。这无疑是一种煎熬——当“站在动物的立场”看待自认为是“为动物着想”的事时,竟发现了截然不同......

  1. 信息
  2. 第一章 创造“新兴事物”的秘诀
  3. 不变的“立场”与全新的“素材”
  4. 第二章 顾客内心的秘密
  5. 站在顾客的立场上思考
  6. 第三章 “销售”即是“理解”
  7. 消费者≠理性经济人
  8. 第四章 从未来角度审视过去
  9. “不传达”等于“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