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力的本源与未来:领导力生成的动力学原理_章凯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章凯

内容节选

第4章领导力生成的动力学视角:经典动机理论分析 人的行为是由动机驱动、组织和保持的,具有目的性,这是人的行为的基本特征。要理解领导者如何有效地影响追随者,首先必须要理解个体的行为动机。这是从心理动力学视角研究领导力生成机制的逻辑出发点。也正是从这一点出发,我们认为领导的特质理论和行为理论在逻辑起点上就是残缺不全的。 根据第3章所介绍的亨佩尔对理论的界定,理解人类动机的关键是揭示动机产生背后的实体和过程,以及这一实体和过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为了揭示领导力背后的动机原理,我们在本章首先介绍相关的西方理论,包括揭示个体动机赖以产生的心理基础的理论(包括动机的需要理论、自我决定理论、目标理论、自我概念理论、自我调节倾向理论等)和分析动机激发过程的理论(包括自我效能感理论、期望理论、目标设置理论等)。下面分别简要介绍和分析这些动机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其局限性。 4.1 动机的需要理论 人类对需要的研究历史悠久,然而,需要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学者们关于需要的研究多半停留在对需要现象的描述和分类上,对需要发生的微观机制的研究则比较薄弱。关于人的需要的发生机制,我们把现有的主要观点概括为四种理论假设:本能论、弱本能论、内驱力理论和认知理论。现分别介绍和评述如下。 4.1.1 需要发生的基础与机制 1.本能论 需要发生机制的本能论有两个主要代表人物:麦独孤(William McDougall)和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其基本观点是需要产生于人的本能,但二者对本能的认识并不相同。麦独孤最早提出本能是人的内在能量的理论,他认为本能是先天的遗传倾向,决定着人的思想和行动方向。不过麦独孤以目的论的观点来看待本能,反对行为的机械论。麦独孤所说的行为是指生物体表现出来的具有某种意图和目标,以及自我导向性的一系列活动,他强调行为是具有“意向性”的活动(蒋柯 等,2016)。因此,麦独孤认为人的行为的最重要的特征是行为的目的性,目的性的基础是人的本能,本能是一种遗传的或先天的心理倾向。 本能论也反映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弗洛伊德本能论的力量代表是“本我”(id)。弗洛伊德本能论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潜意识或无意识,这与本能的作用过程有关。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本能欲望或本我存在于个体的潜意识之中,而人格中的自我和超我力量都会约束本我,使得本我不能被容纳在由文化和伦理势力所铸造的个人意识中,这导致由遗传得来的本能冲动在社会中不能像动物那样随便显示出来,人们在社会化过程中必须学习抑制自己的本能。这些本能欲望虽然受到压抑,但并未消失,也没有受损伤,只是不能常态化地出现在意识之中。它会设法掩饰自己,在化装之后又会进入意识,并继续控制人的行为,例如形成梦。 把人的需要归结于没有进化的生物本能,这不完全符合成熟人类个体的实际情况。本能理论家所使用的范例是动物本能,而且关于动物本能的研究形成这样一个原理:本能是强大的、牢固的、不可更改的、不可控制的、难以抑制的。这对低等动物或精神病人来说可能是真实的,但对正常人却并非完全如此。但在一片批评声中,我们仍然需要重视它积极的一面。麦独孤从本能论出发,提出了人类行为的目的论,以行为的目的论反对行为的机械论,这对揭示需要的内在性、目的性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弗洛伊德提出了人格结构理论、潜意识理论、人格升华理论等,这在方法论上对分析人的需要发生的自主性以及心理动力系统的复杂性、矛盾性和动态性也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2.弱本能论 弱本能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braham H.Maslow)。马斯洛也主张人的需要具有本能的生物基础,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基本需要在某种可以觉察的程度上是由体质或遗传决定的”(Maslow,1954;马斯洛,1987:101)。不过,马斯洛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本能理论和行为主义的研究,他的需要本能论不同于麦独孤和弗洛伊德的完全本能论,他提出人的基本需要具备似本能性质。马斯洛认为,“仅仅从逻辑上来看,我们也没有理由一定要在完全的本能(各部分都充分发展的本能)与非本能之间进行取舍”;“本能论者和他们的反对派的严重错误都在于用非此即彼的两分法而不是按程度的差别来考虑问题”(马斯洛,1987:92)。马斯洛主张本能并不是不可抗拒的力量,也许存在似本能,文化的影响也可能比似本能的需要具有更强的力量。他说:“我们要使柔弱、微薄的似本能的需要不被更强、更有力的文化所吞没的话,就应该保护它们,而不是相反”,因为“似本能的需要顽强地坚持要求获得满足,一旦受挫,就会产生严重的病态后果”(马斯洛,1987:94)。关于人的本能的性质,马斯洛否定了弗洛伊德的恶本能假设,他认为似本能的需要并不是恶的,而是中性的,或者是好的。 马斯洛在面对本能论与文化控制论的争论时,提出了需要发生的弱本能论或似本能论。马斯洛首先承认需要产生于本......

  1. 信息
  2. 序言一
  3. 序言二
  4. 序言三
  5. 前言
  6. 第一篇 对象反思
  7. 第1章 领导力的本质与概念解析
  8. 第2章 领导力来源的理论视角分析
  9. 第3章 领导理论构建的哲学思考
  10. 第二篇 底层逻辑
  11. 第4章 领导力生成的动力学视角:经典动机理论分析
  12. 第5章 动机理论的创新与发展:自组织目标系统理论
  13. 第6章 领导力生成的动力学机制:组织—员工目标融合
  14. 第三篇 动力机制
  15. 第7章 员工视角的组织—员工目标融合:共生共荣
  16. 第8章 组织视角的组织—员工目标融合:共享愿景
  17. 第9章 组织领导力生成的动力机制与社会结构观
  18. 第四篇 总结展望
  19. 第10章 领导协同论与领导实践的未来
  20.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