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证法学研究(第六期)_田禾;吕艳滨 主编;王祎茗 执行主编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田禾;吕艳滨 主编;王祎茗 执行主编
内容节选
智慧司法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入民商事审判的实现路径研究 ——以知识图谱模式和深度学习算法为切入点武胜、朱凌佳,杭州市拱墅区人民法院。 武胜 朱凌佳 摘要:以知识图谱模式为代表的智能化审判辅助系统对司法公正要求和民商事纠纷高效化解目标起到了双重促进和调适作用,但仍存在多方面不足。当前,应从加强数据标注、优化数据库质量、改进图谱绘制方法等方面加以改进和完善。在司法裁判环节引入深度学习技术,并配套建立常识知识库、探索裁判预测可解释的算法,构建更先进的智能化司法辅助系统,有利于实现更高水平的司法公正、效率,打造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当前,应以民事诉讼程序繁简分流改革为契机,推进与智能化审判的融合对接,加强智能审判中当事人的权利保障,扎实开展人工智能与司法审判交叉学科研究,融合教育培训,为司法智能化进程提供人才基础。 关键词:人工智能 民商事审判 知识图谱 深度学习 长期以来,法院民商事案件高位运转,2019年全国法院民商事一审新收案件1393万件,民商事法官超负荷工作成为常态,不仅埋下办案质量隐患,也使纠纷处理进程滞缓,产生同案不同判等问题。近年来,全国法院大力推进智慧法院建设,智能化技术在司法审判中的实战应用,一方面展现了司法工作目标与纠纷高效化解在方向上的契合,另一方面凸显了新科技在调适司法的公正和效率两大核心价值目标中的关键作用。相比刑事案件一旦出现冤错案,生命刑、自由刑执行的不可逆性,在民商事审判中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可赋予更大的纠错可能,有利于智能化技术的推广,探索司法公正和效率的人工智能新路径。 一 当前司法智能化的推进成果及评价 (一)司法智能化的最新成果信息化与网络化是一个过程的两种视角,审判数据的无纸化、信息化的指向是网络化,不实现网络化,无纸化、信息化即无意义。参见孙海波《反思智能化裁判的可能及限度》,《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20年第5期,第80~99页。 当前,我国智慧法院建设的着力点是推进司法审判的网络化、智能化,实现路径是司法管理信息化 和司法裁判智能化 。司法管理信息化提高了审判事务性工作的智能化程度,显著提升了工作效率和业务管理水平。例如,2020年初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浙江法院利用智慧法院建设成果,通过浙江法院网、移动微法院、智能12368、e键智能送达、云间庭审、电子档案等系统,实现了民商事案件立案、送达、庭审、调解、裁判文书制作以至归档环节的全流程无纸化网络化,事务性工作特别是书记员工作量明显减轻、效率大大提升。同时,诉讼无纸化网络化极大地便利了当事人诉讼,深刻改变了律师等从业人员的工作业态,保障了疫情防控期间司法秩序重构、企业复工复产。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刑事案件智能辅助办案系统”又名“206系统”,后扩展应用至民商事、行政案件审理。 智能化司法不仅意味着司法管理、诉讼程序的信息化网络化,更包含了司法裁判的智能化。司法裁判环节智能化是指在裁量性司法行为,如社会危险性评估、证据链和全案证据审查判断、非法言词证据排除、三段论推理中引入人工智能。近年来,司法审判中已出现大量人工智能元素,较初级的如基于深度学习的文字识别、语音识别、类案检索、法条推送等,更高层级则如2017年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研发的“刑事案件智能辅助办案系统” 、海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的“量刑规范化智能辅助办案系统”、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的“类案智能专审平台”、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主持研发并实践应用的“凤凰金融智审”模式等。这些智能辅助办案系统将人工智能技术引入司法审判,实现了部分案由的智能审理,包括语音识别、证据校验、争议焦点归纳、裁判文书撰写等,较更早期的法律专家系统、电脑辅助办案系统有了质的提升。以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凤凰金融智审”模式为例,针对金融借款合同纠纷案件,该系统已具备“感知理解能力”,即能够“看懂”起诉状、证据材料等,抓取信息、分析案件、认定证据,能够“听懂”庭审中各方发言,智能顺滑庭审笔录,协助法官主持并自主推进庭审流程;具备“思考推理能力”,可实时将其“看懂”“听懂”的信息输入法律逻辑图谱,在庭审过程中自主分析、实时概括案件争议焦点,预测裁判结果、计算裁判数额,裁判文书随着庭审进行不断自动生成、完善;具备“决策行动能力”,可自行根据案件审判的流程,自动推进审查立案、分案排期、生成与送达文书、归纳庭前报告提示法官、协助法官主持并记录庭审、电子归档等工作。自2019年9月上线至2020年9月底,该系统已协助办理金融借款类案件233件,平均审理天数29.3天,当庭宣判率100%,单个案件仅需要书记员花费15分钟,法官投入40分钟以内。 (二)当前裁判环节智能化模式解析符号主义(symbolicism),又称逻辑主义、心理学派或计算机学派,其原理主要为物理符号系统(即符号操作系统)假设和有限合理性原理。连接主义(connectioni......
- 信息
- 本期文章
- 经济法基础理论研究中的实证分析方法:现状、问题及思考
- 环境权的最新实践及其理论阐释
- 海洋环境污染跨界损害责任的国际法研究
- 统一法律适用的路径探析
- 食品安全民事公益诉讼案件实证研究
- 司法行政事务集约化视野下基层法院司法行政人员的动态配置
- 融合为一:以一体化推进在线纠纷解决平台的重塑
- 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入民商事审判的实现路径研究
- 民事诉讼框架下微信表情的适用障碍与对策
- 关于诉源治理的几点思考
- 论司法大数据在基层治理中的运用
- 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视阈下完善人民调解工作研究
- 应对老年人数字鸿沟路径与对策
- 日本残疾人权利保障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