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发与创新_张利华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张利华
内容节选
一、“向死而生”而非“死抱风口” 爱屋吉屋成立于2014年,此后两年融资超过20亿元。它举着O2O大旗,一夜走红。高喊着“租客佣金全免”的口号,爱屋吉屋誓将颠覆传统房屋中介。然而,不到五年时间,就宣告破产。与此相似,扛着互联网思维、颠覆传统行业大旗的还有1元洗车、互联网手机等,最终都是昙花一现。2020年,被戳穿泡沫的是曾经的“商业模式创新者”瑞幸咖啡,最终被证实所谓的创新不过是财务造假。这些案例企业均采用饮鸩止渴的方式打价格战,全然不顾商业的本质规律。 这些企业没能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能力,更不可能对商业模式进行创新。曾经流行的商业模式制胜论,即商业模式是企业发展的捷径,一再被证明并非通行。例如,IT业内普遍认为,软件是最赚钱的行业,放弃硬件就是弃暗投明,但如今有着丰厚利润的两家公司苹果和三星都是硬件公司。同样地,互联网广告的商业模式被认为是“坐地收钱”,谷歌、Facebook、百度都从在线广告业务中收获丰厚,但是,这种模式往往很难在其他企业推广,它仅适用于极少数的已占据市场垄断地位的企业。 这些都说明商业模式不具有普适性和必然性,企业单靠复制别家商业模式是很难获得成功的。 如今,企业面临更快的外部环境变化。企业需要正确识别变化的方向和商业的本质,通过创新促进企业的内生性增长,向死而生,用全新的创新文化和体系来应对加速的变化。只有创新,才能注入新的成长可能性,因此,打造全新的创新体系迫在眉睫。人才和商业模式固然重要,但不是光靠人才和商业模式就能取得可持续发展的优势。当然,也不是天天盯着销售额,就可以永久生存。唯有形成研发与创新体系,实现体系化的发展;通过培育和提高创新能力,打破故步自封,才能逐步建立核心竞争力,最终将创新转化成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让我们看一组数据,市场渗透率从10%扩大到40%所需的时间:PC,15年;IT,5年;智能手机,不到3年。行业的颠覆性发展势不可挡。每年都会有数千个新的竞争对手出现,产品更新换代的周期也由过去常见的10年缩短为现在的9~10个月。新的技术发现和专利发明不断冲击着曾经成功的行业基础和假设,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实现发展的突破? 2000~2014年,号称“硅谷天才销售员”的微软CEO鲍尔默,带领微软实现收入增长两倍,利润翻番。但是,随着技术从PC到智能手机转变,用户使用的操作系统从微软的Windows转向苹果的iOS和谷歌的安卓系统,这导致微软失去部分用户,在手机市场的份额更是节节败退至不足4%。从资本市场看,股价停滞不前,基本默认微软不再是全球科技界的领军者,而是落后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传统软件企业。2014年,微软内部高管萨提亚·纳德拉脱颖而出,成为微软第三任CEO。他仅仅用了三年半的时间,就恢复了微软的科技地位,使微软的市场份额回到了2000年互联网泡沫时期的高点。资本市场上表现亮眼,市值翻番,市值增长额超过了新兴的以商业模式创新著称的互联网公司优步、爱彼迎、网飞、色拉布(Snapchat)和众创空间(WeWork)市值增长的总和。微软是如何在三年半的时间内实现华丽转身的呢? 纳德拉认为,微软成功转身不过是重新定义了一下“创新”,即聚焦于向死而生的开拓性创新,而不是继续沿着过去业绩轨迹的常规性创新。在这个过程中,研发与创新管理体系的创新才是最重要的。 人才虽然是企业成功的重要因素,但不是最重要、最紧迫的因素。鲍尔默任职期间,微软对多位知名度颇高的人才投下重注,其中包括Windows部门负责人史蒂文·辛诺夫斯基、Xbox首席技术官J.阿拉德,首席软件架构师雷·奥兹……但是几年后他们都离开了微软。他们的离职与管理体系的混乱有着直接的关系。一位卡通漫画家曾用“各运营团队拿手枪指着对方”来形容微软的企业文化以及管理体系的沉疴固疾。 类似于鲍尔默任职期间的微软,很多企业都将销售和利润增长视为第一目标,销售至上。这样的企业往往会形成以单个独立销售单元为核心的管理体系,它们以为配上销售指标和激励机制,就可以调动人才的积极性,激励其勇攀高峰。但往往事与愿违,因为企业的业绩需要整个公司通盘考虑。这是企业综合实力在市场竞争中的体现,如果只是激励少数销售人员或销售团队,销售组织很容易只从本部门利益最大化角度考虑问题,不仅达不成目标,反而容易形成业绩造假,以及企业内部诸侯林立的现象。例如,1994年在对研发与创新管理体系开展变革前,IBM新任董事长郭士纳发现公司存在诸多严重问题。例如,IBM内部山头林立,可以这样形容,“IBM并不是一家公司”。设在美国之外其他国家的销售管理部门完全无视公司的整体利益,它们只关注自己的得失。 思维和管理体系固化的企业倾向于固守城邦,陶醉在自己长期积累的优势、能力和市场份额上。虽然所处行业已经陷入低速增长,但不愿冒任何风险去创新,而是一味在传统赛道上做艰难防守。这不仅是微软、IB......
- 信息
- 前言
- 第一章 科学巨匠背后的组织
- 导言
- 一、砸在牛顿头上的苹果长在剑桥大学的树上
- 二、瓦特与企业家博尔顿风雨同舟数十载
- 三、知识产权保护是英国推动创新的关键
- 四、贝尔移民美国成为发明家与企业家
- 五、爱迪生创立美国第一家工业实验室
- 六、创新路上九死一生的辉瑞
- 七、美国在激发创新上所采取的举措
- 八、发明专利推动中国民企快速发展
- 九、知识产权为中国企业的研发创新保驾护航
- 第二章 研发与创新组织:百年企业的创富之源
- 导言
- 一、让发明不再是偶然事件:拜耳的研发与专利中心
- 二、“没有失败这个词”:3M公司的研发与创新中心
- 三、在金融危机中逆势而上:IBM实验室
- 四、安卓:从最失败到最成功的研发项目
- 五、日本:百年以上企业超过3.5万家
- 第三章 最重要的发明:提高研发与创新效率和含金量的流程
- 导言
- 一、中国研发创新管理能力与美国的差距远远大于芯片的差距
- 二、IPD可以统一企业各部门参与开发的流程
- 三、企业增长很少能靠大并购一步实现
- 四、开拓性创新才能带来颠覆行业的蓝海
- 第四章 创造与秩序相融合的研发与创新组织
- 导言
- 一、研发与创新驱动的内生性增长是发展之本
- 二、持续创新从来都不是个别天才的天马行空
- 三、极客产品经理的成功往往是不可持续的
- 四、对标最高标准打造能力体系
- 第五章 研发与创新管理体系的重要性远胜于人才及商业模式
- 导言
- 一、“向死而生”而非“死抱风口”
- 二、从职能管理到项目管理再到产品管理
- 三、通过研发与创新管理的变革实现新技术与新业务的突围
- 四、管理咨询顾问是企业不可或缺的啄木鸟
- 第六章 华强北的手机作坊孕育不出苹果和华为
- 导言
- 一、只注重短期业绩的行为最终只能造出泡沫
- 二、流程创新是不可复制的核心竞争力
- 三、为什么注定只是昙花一现
- 四、模块化研发与外包可以加快产品创新并保持品质稳定
- 第七章 没有浅尝辄止的成功:研发与创新需要深度
- 导言
- 一、3000元的吹风机抢着买,20元的吹风机无人买
- 二、技术规划与技术开发是研发与创新的利器
- 三、产品规划离不开产品平台规划
- 四、坚持有品质保障的创新是企业命运的分水岭
- 五、面向可靠性、可制造性、可服务性、可销售性的中试
- 六、软件研发过程测试的自动化和工具化
- 第八章 对客户深入洞察而不只是以客户为导向
- 导言
- 一、用客户的眼睛洞察世界
- 二、需求分析要全面且可量化
- 三、战略失效与执行失效往往交织在一起
- 四、风险监控在创新过程中必不可少
- 第九章 没有低成本,研发与创新成空谈
- 导言
- 一、颠覆性创新不是“可遇不可求”的
- 二、将研发与创新流程“科学化”,才能降低创新的边界成本
- 三、独角兽一夜间“盛极而衰”
- 四、研发与创新如何避免“黑天鹅”与“灰犀牛”事件
- 第十章 走出“伪生态创新”的陷阱
- 导言
- 一、爆款是伪命题
- 二、构建创新力的过程就是建立合作网络的过程
- 三、用户推荐值倒逼企业技术革新
- 四、开源模式可以让“蚂蚁”与“大象”携手创新
- 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