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镗急诊医学(第2版)_王一镗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王一镗

内容节选

第82章 冻伤与冻僵 第1节 冻伤 冻伤(frostbite)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由于寒冷、低温所致局部乃至全身的损伤,以四肢远端、颜面、耳郭和鼻尖多见。损伤程度与寒冷的强度、风速、湿度、受冻时间以及局部和全身状态有直接关系。在寒冷地区平时或战时均可发生冻伤,尤其在战时,由于饥饿、疲劳、野外作业或战斗持续时间较久以及夜间长途行军、御寒设备不足或鞋袜潮湿等,常导致冻伤急剧增多,甚至成批发生,造成非战斗减员,对部队战斗力影响很大。世界军事史上,士兵出现冻伤的情况不在少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1914—1918年)法军冻伤约12万人,英军冻伤8.4万人,意军冻伤近30万人,德军冻伤1.3万人。我志愿军在朝鲜战争期间,根据在入朝参战的第二次战役中发生的44 000余名伤员中,冻伤占近30 000名(68%)。和平时期,绝大多数情况下,冻伤的发生是因为未意识到寒冷可能会造成的危害,而那些有经验的登山者因为意识到寒冷会造成的危害,做好了防护措施,从而避免了冻伤。 一、分类 根据损伤的性质,冻伤可分为冻结性损伤与非冻结性损伤两大类。区别主要在于受损伤时环境的温度是否达到组织冰点以下和局部组织有无冻结史。冻伤最常见的是冻结性损伤,在实际遇到的伤员中,以局部冻伤最为常见,临床上通常所说的冻伤,即指此类损伤。非冻结性损伤包括冻疮、战壕足、浸泡足(手)。 二、致病因素 (一)地理及环境因素1 .环境温度 寒冷、气温低是冻伤的主要条件,常发生在寒冷地区或冬春低温季节,亦可发生在气温不太低,甚至在0℃以上,御寒衣物不足、穿着过紧或潮湿的鞋袜等情况。 2.风速 风能加速热的散失,促进环境温度的降低,风速越大,散热越快。风速与体温下降成正比。 3.潮湿 水的导热能力是干空气的25倍,水中散热的速度比同样干空气中散热要快得多。 (二)机体因素1 .年龄 婴幼儿及老年人,体温调节功能低下,对寒冷十分敏感,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弱,易发生冻伤。 2.饥饿和疲劳 低温环境,机体的新陈代谢和产热活动比较旺盛,需要有足够的营养物质供应,才能抵御寒冷。饥饿和疲劳是促进冻伤的重要因素。 3.外伤和疾病 慢性心血管病、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等患者及外伤后,机体对寒冷的抵御能力降低,易发生冻伤。 4.其他 酒后、吸毒、极度疲劳、精神异常、脱水等易发生冻伤。 三、病理生理 冻伤的病理生理变化可分3个阶段。 1.生理调节阶段 寒冷刺激后,体表温度下降,刺激视前区脑前部的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儿茶酚胺的释放,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寒战产热和外周血管的收缩等一系列复杂的内分泌和心血管反应。人体为了调节产热与散热之间的动态平衡,主要表现为产热增加和散热减少。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可使产热量迅速增加,但维持时间短;甲状腺激素则使产热量缓慢增加,但维持时间长。机体在寒冷环境中度过数周后,甲状腺激素分泌可增加2倍左右,代谢率可增加20%~30%。人体在寒冷环境中,产热量的增加主要是依靠寒战。寒战是骨骼肌发生不随意的节律性收缩的表现。发生寒战时,代谢率可增加4~5倍,由于屈肌和伸肌同时收缩,所以基本上不做功,但产热量很高。通常在发生寒战之前,首先出现温度刺激性肌紧张,此时代谢率就有所增加,随之由于寒冷刺激的持续作用出现寒战,使产热量大大增加。在产热量增加的同时,机体通过减少散热来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散热的减少主要表现为皮肤血管收缩,使血流减少,皮肤温度降低。如果温度下降到10℃,寒冷持续时间较长,就会产生“血管波动反应”,即寒冷诱导的血管扩张。这种反应使微血管出现交替性收缩与扩张,每5~10分钟1次,不仅阻止了外周血管的持续收缩,也一定程度地改善了周围血供。 总之,在受冻之初,各项生理功能均趋亢进,如代谢增加、心率加快、血管的舒缩交替等。如寒冷持续过久,势必出现抑制,从而代谢降低,心率减慢,导致中心体温降低。此后,皮肤及肢端血管出现持续性收缩,皮肤和肢体末端组织就可能发生冻结。 2.组织冻结阶段 当组织温度降至冰点(皮肤冻结温度为-5℃)以下时,就会开始发生冻结。冻结分为速冻与缓冻。 (1)速冻:如接触温度很低的金属(如寒区置于户外的武器、金属部分)或液体(如液氮)等,可以立即造成接触部位的皮肤冻结,此时不仅细胞外液冻结,同时细胞内液也冻结,但形成的冰晶体一般较缓冻时为小。如未能及时脱离接触,冻结组织可以迅速加深,严重者可将皮肤冻结在寒冷的固体上,强行脱离可造成撕脱伤。 (2)缓冻:常见的冻伤发病过程均属于缓冻,首先使细胞外液的水分形成冰晶体(冰核),随着时间的延长,冰晶体逐渐增大。因此,缓冻对组织损伤过程主要与细胞外的渗透压改变有关。当外界温度低于组织冰点时,细胞外液中的水分形成冰晶体,电解质(主要是钠离子)浓度和渗透压升高,细胞内成分向细胞外大量渗出(有研究认为细胞失水达78%时,即可造成细胞损伤,而......

  1. 封面页
  2. 书名页
  3. 内容简介
  4. 编著者名单
  5. 第2版序言
  6. 第1版序言
  7. 第2版前言
  8. 第1版前言
  9. 目录
  10. 第1篇 急诊医疗服务
  11. 第1章 我国急诊医学发展简史
  12. 第2章 我国急诊医疗服务体系
  13. 第3章 急诊患者转运
  14. 第4章 医院急诊科建设
  15. 第5章 急诊患者的接诊、评估与分级
  16. 第6章 急诊病历
  17. 第7章 急诊质量控制
  18. 第8章 急诊科死亡患者的处置
  19. 第9章 急诊医疗中的伦理与法律问题
  20. 第10章 物联网在急诊医学的应用
  21. 第2篇 基础急救技术与生命支持
  22. 第11章 心肺脑复苏
  23. 第12章 紧急气道开放与氧治疗
  24. 第13章 常用现场急救技术
  25. 第14章 休克
  26. 第15章 脓毒症与感染性休克
  27. 第16章 心源性休克
  28. 第17章 静脉通道的建立
  29. 第18章 水、电解质平衡失调
  30. 第19章 酸碱平衡
  31. 第20章 输血
  32. 第21章 急诊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33. 第22章 急诊患者的麻醉
  34. 第23章 急诊患者的镇痛
  35. 第3篇 急危重病患者各系统的功能监测和支持
  36. 第24章 我国重症医学的现状及其与急诊医学的关系
  37. 第25章 循环系统功能监测
  38. 第26章 呼吸系统功能监测
  39. 第27章 神经系统功能监测
  40. 第28章 肾移植术后的监测和处理
  41. 第29章 肝移植术后的监测和处理
  42. 第30章 心脏移植和心肺联合移植术后的监测和处理
  43. 第31章 凝血功能监测
  44. 第32章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45. 第33章 机械通气
  46. 第34章 辅助呼吸治疗
  47. 第35章 肾替代治疗
  48. 第36章 肝衰竭的支持治疗
  49. 第37章 机械循环支持
  50. 第38章 体外膜肺氧合支持
  51. 第39章 重症患者的代谢改变与营养治疗
  52. 第40章 急诊高压氧治疗
  53. 第41章 超声检查在急诊中的应用
  54. 第42章 内镜在急诊中的应用
  55. 第43章 应急体外循环在急诊中的应用
  56. 第4篇 创伤
  57. 第44章 创伤伤员的评估
  58. 第45章 紧急创口处理
  59. 第46章 颅脑损伤
  60. 第47章 颈部穿透伤
  61. 第48章 胸壁创伤
  62. 第49章 食管、气管、支气管损伤
  63. 第50章 肺 创 伤
  64. 第51章 膈肌损伤
  65. 第52章 胸部大血管损伤
  66. 第53章 心脏创伤
  67. 第54章 脾、肝和胆道损伤
  68. 第55章 胃、十二指肠和胰腺损伤
  69. 第56章 结肠、直肠损伤
  70. 第57章 腹部血管损伤
  71. 第58章 周围血管创伤
  72. 第59章 泌尿系统、男性生殖器创伤
  73. 第60章 烧伤
  74. 第61章 交 通 伤
  75. 第62章 多 发 伤
  76. 第63章 复 合 伤
  77. 第64章 损伤控制性外科
  78. 第65章 老年创伤
  79. 第66章 群体创伤
  80. 第67章 创伤后心理应激
  81. 第68章 现代战伤、暴力损伤的急救处理
  82. 第5篇 急性中毒
  83. 第69章 急性中毒的诊治原则
  84. 第70章 急性农药中毒
  85. 第71章 急性细菌性食物中毒
  86. 第72章 灭鼠剂中毒
  87. 第73章 常见工业毒物急性中毒
  88. 第74章 常见天然毒物中毒
  89. 第75章 常见药物中毒
  90. 第76章 饮酒过量
  91. 第77章 吸食毒品急症
  92. 第78章 蛇咬伤、小动物蜇刺伤
  93. 第6篇 环境因素引起的急症
  94. 第79章 中暑
  95. 第80章 溺水
  96. 第81章 电击伤
  97. 第82章 冻伤与冻僵
  98. 第83章 急性高原病
  99. 第7篇 急性传染病
  100. 第84章 流行性感冒和人禽流感
  101. 第85章 流行性腮腺炎
  102. 第86章 流行性乙型脑炎
  103. 第87章 性传播疾病
  104. 第88章 艾滋病
  105. 第89章 狂 犬 病
  106. 第90章 伤寒与副伤寒
  107. 第91章 霍乱
  108. 第92章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109. 第93章 破伤风
  110. 第94章 疟疾
  111. 第95章 发疹性传染病
  112. 第96章 鼠疫
  113. 第8篇 心血管系统急症
  114. 第97章 胸痛
  115. 第98章 急性冠脉综合征
  116. 第99章 急性心律失常
  117. 第100章 急性心力衰竭和急性肺水肿
  118. 第101章 高血压急症
  119. 第102章 心瓣膜急症和心内膜炎
  120. 第103章 胸主动脉瘤和主动脉夹层
  121. 第104章 急性心脏压塞
  122. 第105章 急性动脉栓塞
  123. 第9篇 呼吸系统急症
  124. 第106章 急性呼吸系统感染
  125. 第107章 自发性气胸和医源性气胸
  126. 第108章 重症哮喘
  127. 第109章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急性发作
  128. 第110章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129. 第111章 急性肺栓塞
  130. 第10篇 消化系统急症
  131. 第112章 急腹症
  132. 第113章 急性阑尾炎
  133. 第114章 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
  134. 第115章 肠梗阻
  135. 第116章 急性胆囊炎和胆绞痛
  136. 第117章 急性胃肠道出血
  137. 第118章 食管化学性灼伤
  138. 第119章 急性胰腺炎
  139. 第11篇 骨科急症
  140. 第120章 四肢骨折
  141. 第121章 关节脱位
  142. 第122章 脊柱与脊髓损伤
  143. 第123章 骨盆骨折
  144. 第124章 手外伤及手部感染
  145. 第12篇 泌尿生殖系统急症
  146. 第125章 泌尿系统感染
  147. 第126章 泌尿系统结石
  148. 第127章 男性生殖器急症
  149. 第128章 急性肾损伤
  150. 第13篇 内分泌与代谢性疾病急症
  151. 第129章 垂体功能减退性危象
  152. 第130章 甲状腺危象
  153. 第131章 甲状腺功能减退危象
  154. 第132章 糖尿病危象
  155. 第133章 低血糖危象
  156. 第134章 嗜铬细胞瘤危象
  157. 第135章 痛风危象
  158. 第14篇 神经系统急症
  159. 第136章 急性意识障碍
  160. 第137章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161. 第138章 癫痫持续状态
  162. 第139章 脑血管意外
  163. 第140章 重症肌无力危象
  164. 第141章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165. 第15篇 儿科急症
  166. 第142章 小儿惊厥
  167. 第143章 哮喘持续状态
  168. 第144章 急性喉梗阻
  169. 第145章 暴发性心肌炎
  170. 第146章 捂热综合征
  171. 第147章 重症手足口病
  172. 第148章 小儿肾急症
  173. 第16篇 实体肿瘤疾病相关急症
  174. 第149章 肿瘤常见并发的急症
  175. 第150章 肿瘤治疗相关急症
  176. 第17篇 妇产科急症
  177. 第151章 异位妊娠
  178. 第152章 卵巢肿瘤破裂/扭转
  179. 第153章 妊娠期创伤
  180. 第154章 紧急分娩的处置
  181. 第18篇 眼、耳、鼻、咽喉、口腔科急症
  182. 第155章 眼科急症
  183. 第156章 耳、鼻、咽喉科急症
  184. 第157章 口腔科急诊
  185. 第19篇 皮肤科急症
  186. 第158章 常见感染性皮肤病急症
  187. 第159章 变态反应性及免疫性皮肤病急症
  188. 第160章 职业性皮肤急症
  189. 第20篇 灾难医学
  190. 第161章 我国灾难医学的现状和发展及我国灾难医学应遵循的若干理念
  191. 第162章 自然灾难的紧急救援
  192. 第163章 人为灾难的紧急救援
  193. 第164章 应急准备
  194. 第165章 急性核辐射损伤及其防治
  195. 第166章 踩踏事件
  196. 第167章 灾难医学的教育和培训
  197. 第168章 世界人道医学的现状及其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