羞耻:规训的情感_【美】彼得·N.斯特恩斯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美】彼得·N.斯特恩斯

内容节选

第一章探讨羞耻:跨学科语境Jessica L. Tracy, Richard W. Robins, and June Price Tangney, eds., The Self-Conscious Emotions: Theory and Research (New York: Guildford Press, 2007). 羞耻作为情感的根本意义在于联系个体与更大的社会群体和规范——无论是真实的还是想象的。许多群体都会通过羞耻威胁和定义羞耻等手段来帮助建立身份认同,强制执行或者试图强制执行其行为准则。羞耻还可以用来支撑正式和非正式的社会等级制度。但在考虑更为广泛的关系时,羞耻或对羞耻的恐惧也是个人会有的一种情感体验或者预期。因此,羞耻感跟骄傲、屈辱、尴尬和罪感一样,都是“自我意识”情感,构成或可能构成个人情感生活的重要方面,但这取决于群体标准,以及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群体的强制执行力。 最初的定义很难说清楚羞耻的细微差别。在接下来的章节里,当我们在比较语境下探讨这种情感的历史时,还会出现别的定义——即便如此,仍有争论的余地。最为明显的是,羞耻与罪感或尴尬重叠的灰色地带将会影响我们的分析。不管羞耻是不是真的有价值,对其进行基本的评估都必须透过历史和比较的分析,即便如此,最重要的还是从社会和行为科学的主流观点开始着手。 本章阐述了当前对羞耻的思考,包括羞耻对体验到这种情感的个人意味着什么,对个人与相关社会群体的关系又有什么意义。学术分析与大众理解不同,这也是我们需要加以探讨的,因为这跟我们在第二章讨论的更大的历史问题相关。但是,我们应该有一个明确的起点: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各个学科,尤其是心理学的研究者,已经就羞耻的内容达成了普遍的共识,尽管并非完全一致。虽然最后必须将此(部分地)视为体现当代而非永恒标准的文化产物,但这的确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跨学科出发点。没有必要从零开始。关于弗洛伊德以及一般意义上羞耻的有害影响,见Andrew P. Morrison, The Culture of Shame (New York: Ballantine Books, 1996), 17;亦可见Erik Erikson, Childhood and Society (New York: W. W. Norton, 1963)。感谢琼·唐尼(June Tangney)告诉我这次会议的消息。 羞耻已经成为心理学的主要话题,相应地,社会学,尤其人类学,对此也有关注。情况并非总是如此。例如,弗洛伊德就以对羞耻毫无兴趣而著称,将其视为“女性特征”,不予理睬。不过自从二战以来,心理学学者对羞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它的有害影响。 事实上,羞耻研究者多到足以时不时聚在一起讨论彼此的研究成果,比如2014年夏天的阿姆斯特丹会议。 对羞耻的兴趣既是理论性的,是对自我意识情感的更为广泛的关注的一部分,也是相当实际的,研究成果可以用于育儿、心理健康和刑罚学。Michael Lewis, “Self-Conscious Emotions: Embarrassment, Pride, Shame, and Guilt,” in Handbook of Emotions, edited by Michael Lewis and Jeannette M. Haviland Jones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2000), 623—636.基本的情感问题仍有争议:比如保罗·艾克曼(Paul Ekman)的六种情感理论最近受到了四种情感说法的挑战。这一争论跟羞耻的关系不大,后者可能通过悲伤跟基本情感联系在一起——尽管羞辱导致愤怒、厌恶,可能还有恐惧。不过,问题并不在于羞耻是否是基本的,而在于在我们的分析中是否不可避免,一定出现。见James A. Russell, “Is There Universal Recognition of Emotion through Facial Expression? A Review of the Cross-Cultural Studie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15 (1994): 102—141。 从逻辑上说,羞耻的定义始于自我意识情感的整体概念,据此,羞耻属于形成于童年的一类情感。 与诸如愤怒和恐惧相比,这些情感不会马上就显露出来。它们依赖于更大的认知要素。一切情感,甚至包括“基本的”或本能的,都要经过认知的过滤,作为决定恰当性和后续策略的一部分。 但是自我意识集群(self-conscious cluster)一方面需要真正的自我认知,另一方面也需要适当的群体规范。没有这一点,或者更直白地说没有羞耻心,就不会觉得辜负或者可能辜负观众期望,也不会担心自我和自我形象可能遭遇的后......

  1. 信息
  2. 总序
  3. 序言
  4. 致谢
  5. 第一章 探讨羞耻:跨学科语境
  6. 第二章 前现代社会的羞耻与羞辱
  7. 第三章 现代性的冲击:一些可能性
  8. 第四章 重思现代社会的羞耻:19世纪和20世纪
  9. 第五章 羞耻的复兴:当代史
  10. 后记
  11.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