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菌记:识菌、拾菌、食菌的山林记忆_柳开林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柳开林
内容节选
11菌子猎人养成记 一小片鸡油菌,冲着走近的人们真切地散发着光芒;它们一下跳入眼中,使得身处昏暗环境中的人们一眼就能完全看见它们耀眼的光彩。——彼得·汉德克《试论蘑菇痴儿》 无论在哪个领域,要成为行家里手,都逃不过“一万小时定律”。这是畅销书《异类》的作者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在书中得出的结论:“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一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一万小时,按比例计算,如果每天工作八小时,一周工作五天,那么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五年。当然,成为一个找菌子的合格猎手,并不需要一万小时这么长时间的训练和专注,但知识与技巧的持续学习以及充分的实战训练,是必要的。 林中鸡油菌 菌子是连接我们彼此的纽带,是我们与大自然沟通的一部分。我遇到的几乎所有大人和小孩,都喜欢蘑菇(菌子),他们要么单纯地喜欢这个神奇的物种,要么喜欢吃,抑或两者兼而有之。兴趣是万事之师,只要不缺行动,每个人都可以在菌子的世界里收获很多。无论是菌子天生的美丽、其天然的美味,或者拾菌子这一活动本身独有的幸福与快乐,以及在此过程中大自然慷慨赠予的无穷知识和能量,每一个人都可以得到。此四者得其一,甚至几者兼得,在我看来都不是很难的事。 优秀的菌子猎人,无不能“尽菌之性而究其用”;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一个出色的菌子猎人。第一步,是要喜欢这个神奇的小精灵——古人认为菌子无根无蒂,乃山川草木之气结而成形,吸收了山川草木之灵。第二步,是走出去,在山林里亲自采摘一两种可食用的野生菌,从当地最常见的食用品种入手就行。回家之后,美美地吃一顿,记住它的气息和味道。 为了顺利完成第二步,可以提前看一些当地的野生菌图鉴资料,当然,这个步骤也可以稍后。你只需要找到一位相对资深的拾菌老手带领你就可以。新人最关心的第一个问题是地点:哪里可以采到菌子?毕竟不知道地点,在山里乱转碰运气的结果通常都令人泄气。借助社交媒体,或询问拾菌老手,地点问题不难解决。 第二个问题:采到的菌子有没有毒、能不能吃?要回答第二个问题,需要将菌子的名字搞清楚,尤其是正式名。如果能遇到当地老乡,可以向老乡请教菌子的名字(通常是俗名),以及能不能吃。如果没碰到熟悉这种菌子的人,还可以依赖专家的解答或自己查阅专业书籍。描述大型真菌的图鉴通常都配有文字,一般包括菌帽、菌肉、菌褶/菌管、菌柄和孢子五个维度。除了孢子需要借助显微镜等设备,其他几个维度的资料都可以用手机拍照留存。为了准确记录所采菌子的信息,最好在其“生境”进行各个角度的拍照或录像。此外,还需要观察菌子受伤以后的变化情况,可以掰下一小块进行观察,并且生尝一口(记得吐掉,不要咽下去)。很多菌类的识别和鉴定,需要观察菌体受伤变色的情况(见手青),以及是否有汁液渗出(奶浆菌)。 将不认识的菌子用单独的袋子装好,回家以后可以咨询社交网络上的专家,或搜索专业资料,查询收录当地菌子的专业书籍。当然,还可以借助当地菌子业余爱好者组成的社群,你能遇到的菌子大概率别人也遇到过。身临其境自己采菌子,除了视觉资料,还能获得触觉、味觉和嗅觉等丰富信息,再借助专业知识,基本能对90%的菌子属于哪个科、哪个属以及能不能食用进行基本判断。这是一个笨办法,按照这个方法进行识别,做好笔记,不断积累,很快你就会认识十几种甚至几十种菌子。此外,仔细观察同一种菌子在幼年、少年、青壮年及中老年时的形态特征,会极大加深你对这种菌子的认知。值得一提的是,有智慧的人不会依赖识图软件来鉴别蘑菇,这个领域目前因为缺乏资金投入,数据准确性相比植物类的识图软件差很多,还不如靠自己加一本真菌图鉴。 需要注意的是,无法识别和没有把握确定的菌子都要扔掉,以免误食。有时候,我们会遇到一种情况,专业书籍描述的某一种菌子无毒可食用,但是当地人表示该种类有毒不能吃,那就以当地人的判断为准。毕竟很多专家的资料和信息也来自老乡,当地十几代人数百年积累的知识和记忆,有时候比专家可信。反过来,如果当地人说某种菌子可以食用,但是专业书籍提示有毒或不宜食用,则应以专业书籍为准。 玫瑰红菇,柳开林摄(云南楚雄) 能成功识别几种常见的菌子,你就已经在菌子猎人的道路上前进了一大步。我的经验是,对于菌子来说,只有你认识它,它才认识你(在山林中总会被你碰到)。这将是你的巨大优势。在野外尤其满是树叶和杂草的地方,人的第一眼首先看到的是自己熟悉的东西,不熟悉的东西你很难发现,除非它长得很显眼。显然菌子都善于隐藏自己,不属于长得显眼的那一类(如各种好看的野花、野果)。这就是为什么我建议先从自己熟悉的一两种菌子入手——先易后难有助于建立信心,掌握基本方法之后,再逐步进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某种菌子你已经采到过十次八次,亲自下厨烹饪并享用过它的美味,这种菌子就会变得......
- 信息
- 前言:未来在过去之中
- Part 1 识菌记
- 01 菌子即文化
- 02 颜色的故事
- 03 汤菌还是炒菌
- 04 菌子还是蘑菇
- 05 菌中谁称王
- 06 菌子物语
- 07 菌物品藻
- 08 菌子与市集
- 09 菌子与森林
- 10 菌子的驯化
- 11 菌子与茶叶
- Part 2 拾菌记
- 01 原则和仪式感
- 02 惊雷菌子出万钉
- 03 小孩、妇女和老人
- 04 捡了一辈子菌
- 05 云彩菌的故事
- 06 偶遇一朵灵芝
- 07 红蕈与青头菌
- 08 爱恨鹅膏菌
- 09 北方菌子香
- 10 拾菌如猎
- 11 菌子猎人养成记
- Part 3 食菌记
- 01 不时不食
- 02 菌子配火腿
- 03 油炸可以致远
- 04 古人这样吃菌
- 05 当菌子遇上火锅
- 06 家宴的味道
- 07 吃得久一点
- 08 牛肝菌与见手青
- 09 达·芬奇的食单
- 10 菌子月令成好席
- Part 4 菌子史话
- 01 鸡㙡历史文化考
- 02 翠笼飞擎驿骑遥
- 03 假如苏东坡在云南
- 04 松露与猪拱菌
- 05 松茸的故事
- 06 菌子与毒药
- 07 菌子的味觉生理学
- 08 汪曾祺与菌子
- 09 菌子里的云南
- 附录
- 01 菌子知己及其重要著作
- 02 本书主要菌子名称索引
- 后记:菌子与互联网
- 致谢
-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