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道德感到同情:18世纪英国道德情感主义的演进逻辑_李薇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李薇
内容节选
本书在第一章中提及的18世纪英国道德情感主义所面对的一个主要传统是英国本土发展起来的道德理性主义,两者的对峙和交锋是本书将道德情感主义作为整体考察时无法回避的重要议题之一,因为它不仅直接关乎这一流派为道德寻找坚实基础的理论宗旨,还关乎其核心理论的发展和转化。进言之,情感主义者认为,道德应该符合人性自身的发展规律才是科学的。尽管在情感主义内部,不同哲学家都设计了各具特色的道德学说,但是纵观这一流派的发展历程,他们的道德哲学始终与当时以伯内特、克拉克和沃拉斯顿为首的英国理性主义密切相关,且我们的确可以从中发现情感主义者聚焦于“情感和理性”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的清晰脉络。这场争论与当时认识论中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对立密切相关,只不过双方聚焦于道德的起源和研究方法。正是在与理性主义者的持续争论中,情感主义者对情感和理性问题进行了越来越深入和系统的反思。他们不仅没有将理性彻底排除出道德领域,反而逐渐赋予理性更多的道德功能,试图在情感框架下调和两者在道德基本根据上的争论。在这个层面上,笔者认为,道德情感主义的核心理论正是在与理性主义的持续交锋中不断臻于完善的。鉴于此,系统考察道德情感主义中的情感和理性问题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较为全面地看待这一流派的发展历程,还有助于我们更加透彻地分析其核心理论从道德感向同情转化的内在机理。 概言之,情感主义的集大成者休谟对这两种道德哲学观点的对立作了精辟概括:大卫·休谟:《道德原理研究》,周晓亮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11,第2页。需要注意,休谟在《人性论》中论及情感和理性的对峙时,更多使用“passions”[cf.David Hume,A Treatise of Human Nature,D.F.Norton and M.J.Norton eds.(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pp.265-268.],而在《道德原理研究》中,休谟在对情感和理性问题作总结时则更多使用“sentiments”。[cf.David Hume,An Enquiry Concerning the Principles of Morals,T.L.Beauchamp ed.(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pp.3-7.]从这一基础术语的变化中,笔者可以推测休谟试图在后期对自己观点作出修正和完善。因为passions一般指难以驾驭的激情,而sentiments则指具有认知特性的感觉或情感。既然要为道德寻找可靠的、普遍的根据,sentiments显然就比passions更合适。笔者将在本书第三章对这两个术语的含义作详细分辨。 在对情感和理性问题作总结之前,休谟还有针对性地批评了一些既有的传统观点。①对于那些否认道德差别实在性的观点(以霍布斯为首消解道德善恶的客观性),休谟明确表示道德差别是客观存在的。因为经验事实告诉我们,自然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千差万别,这些差别又因教育、榜样和习性的不同而得到进一步扩大。②古代哲学家坚持的德与理性相符的观点。③当代研究者论及道德美丑,却通过形而上学的推理和抽象原则的演绎来说明善恶的区别,休谟认为这种观点仍然存在一些混乱。④尽管莎夫茨伯利意识到道德的区别,也像古代哲学家一样认为道德是从情感中获得的,但是他没能摆脱同样的混乱。质言之,休谟认为,以上第②~④种观点的症结在于混淆了情感和理性的各自功能,我们没有理由用心灵的一种官能来决定另一种官能。(参见大卫·休谟《道德原理研究》,周晓亮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11,第1~3页。) 最近出现了一种关于道德的基本根据的争论,很值得我们考察一番。这个争论涉及到:道德是从理性(reason)引申出来的,还是从情感(sentiment)中引申出来的;我们是通过一连串论证和归纳获得有关这些道德的知识,还是通过直接的感知和精细的内部感官获得的;它们是否像一切有关真理和谬误的可靠判断那样,对于一切有理智的存在物都是同样的;或者,它们是否像美和丑的知觉那样,完全建立在人类的特殊构造和结构之上。 cf.David D.Raphael,The Moral Sense(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47),p.2;David D.Raphael,The Impartial Spectator:Adam Smith’s Moral Philosophy(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7),p.6.参见周晓亮主编《近代: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英国哲学》,载叶秀山、王树人总主编《西方哲学史(学术版)》第四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绪论第36~37页。周晓亮主编《近代: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英国哲学》,载叶秀山、王树人总主编《西方哲学......
- 信息
-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集序言
- 序
- 导论
- 第一节 问题的缘起和选题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 第三节 主要学术价值和方法论
- 第四节 基本思路和逻辑结构
- 第五节 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 第一章 18世纪英国道德情感主义的起源及其面临的时代之问
- 第一节 历史转折中的苏格兰
- 第二节 启蒙时代和自然科学
- 第三节 人性探究和情感文化的兴起
- 第四节 道德情感主义面对的主要道德传统
- 第二章 英国道德情感主义中的情感和理性问题
- 第一节 哈奇森对英国理性主义关于道德根据的批判及其主要局限
- 第二节 休谟对情感和理性问题的系统考察及推进
- 第三章 情感和道德感
- 第一节 对“passions”“affections”“sentiments”的考察
- 第二节 道德感理论和普遍仁爱的建构
- 第三节 道德感理论的困境
- 第四章 从道德感到同情的转化
- 第一节 道德善恶的定量计算及其局限
- 第二节 休谟在情感框架下对道德感理论的改造和发展
- 第三节 亚当·斯密和同情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