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帛书版全本全译全析_老子 著;秦复观 注解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老子 著;秦复观 注解
内容节选
45 -01-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道是可以言说的,但可以言说的道,并不是那个恒久常存的道。名是可以定义的,但可以定义的名,并不是那个恒久常存的名。 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无形无名,是造生万物的起始;有形有名,是孕育万物的母体。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jiào)。 因此守住无欲的状态,来察知万物未生时道的莫可名状之妙;守住有欲的状态,来察知万物成形时道的作用之分界。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有欲无欲,同出于人;有名无名,同出于道。定义不同,讲述的道理却一样。它们互相缠绕,来回切换,无限延伸。这种“玄”之又“玄”的形态是我们认知天下万物、认知“道”的门径,也是道生天下万物的神妙之门。 注 非恒道:不是那个恒久常存的道。可以言说的“道”只是现象,而不是道本体。没有永恒不变的现象,因为现象只是依据于本体而显化,并没有恒定的自身属性。恒,通行本作“常”。 名可名:名称是可以被定义的。名,指名字,人或事物的名称,用来代表它自身。第二个“名”为动词,命名之义,北大本作“命”。 非恒名:不是那个可等同于事物本身的名称。与事物本身相等同,也就意味着这个名称是恒定不变的,是谓“恒名”。“恒名”代表事物自身,是事物在名象世界的一种表达,事物的影响只要存在,它的“恒名”也便存在。 无名:指没有名称。有实方有名,无名也就意味着还没有任何实的出现。 万物:传世本多作“天地”。 母:本义指母亲,这里指事物据以产生的本源,构建事物的母体。“始”是实体还没有出现的时候,“母”是实体已经产生的时候,“始”尚无实体故无名,“母”已有实体故有名。 妙:精微,奥妙。原文作“眇”,本义指眼睛失明,这里指用眼睛看不到的精微深奥之处,通“妙”。 徼:指边界,边境。王弼注:“徼,归终也。”事物之终,便是它的边界,边界之外就是它到达不了的地方,事物也因此而各自有了界限,作用于不同事物上的“道”,也因此有了分界。表现出来的就是万物各自从道所得不同,如“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天清、地宁各不相同。 异名同谓:指名称不一样,可讲述(呈现)的道理是一样的,表示“两者”都遵循同一个原理在运作。谓,告诉、讲述。通行本作“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玄,甲骨字形 ,本义指染丝晾晒时打的丝结,这种丝结就像两股绳搓在一起一样,呈双螺旋结构。这样的结构可以一直缠绕下去,只要长度足够,就没有终结,所以叫“玄之又玄”。这里可以是“有名”和“无名”的缠绕,也可以是“有欲”和“无欲”的缠绕,就像两股绳搓缠在一起,在这个时刻可能是这股绳拧到了我的面前,下一刻就是另一股绳拧到了我的面前,两股绳是来回切换的。正因为“有名”和“无名”是这样一种切换着缠绕着的形态,我们才能用“有欲”和“无欲”这样切换着来看。 众妙之门:指众多奥妙事理的门径。妙,精妙、微妙,精微深奥的事理。 解 本章首段强调道无法言说。 上篇中说“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所以第二段讲无名是万物之始,有名是万物之母。 第三段的大意则是,我们可以通过无欲的状态来察知“道”运行的奥妙,可是在有形的世界里,我们又是有欲的,但我们可以通过有欲的状态来获知“道”作用于有形世界的规律。 接下来我们讲讲本章的两个重要概念,即名与实,有与无。 一、名与实 我们面对天地自然时,尚且有无法用语言形容的感慨,何况面对博大玄奥的“道”,就更加无法言说。因此只能用“无名”来指代它,用“无欲”来觉知它。而对它的认知一旦确立,对它的定义一旦建立,这种落于具体的存在也便不再是它,而只是由它映射出来的名与象。 中国古代有一个很有名的命题,是战国时期名家代表人物公孙龙提出来的,叫“白马非马”。据说公孙龙有一次牵着一匹白马过关,关吏说:“人可以过去,马不行。” 公孙龙说:“我这是白马,不是马。”和关吏一番论证之后,官吏竟让他牵马过关了。 从“实”来看,白马自然是马;但从“名”来看,白马与马并非同一概念。白是指颜色,马是指外形,白马是同时包含颜色和外形的概念。白色与黑色同属一个概念,可以相叠;大马与小马同属一个概念,可以相加,然而颜色的概念与马的概念却不能简单地相加,而是以一种全新的结合方式,组成了一个全新的概念,因此“白马非马”。 名有名的一套演绎规则,实有实的一套演绎规则,名确定之后,就与实形成了实际意义上的脱离,很容易造成“名不符实”的情况。好比我们看的历史书,与真实的历史是两回事,二者是互相割裂的。老子也说,圣人留下的书籍,就像脚踩下的印迹一样,已经不是圣人本身的内涵了。 从前,齐桓公在堂上读书,有一个叫轮扁的老人,在堂下砍削木头做车轮。他看到齐桓公读书入迷的样子,就放下锥子和凿子走上朝堂,问齐桓公道:“您读的书说的都是些什么呢?” 齐桓公说:“是圣人的话语。” 轮扁又问道:“圣人还在世吗?” 齐桓公......
- 信息
- 版本说明
- 上篇 德经
- 01
- 02
- 03
- 04
- 05
- 06
- 07
- 08
- 0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41
- 42
- 43
- 44
- 下篇 道经
- 45
- 46
- 47
- 48
- 49
- 50
- 51
- 52
- 53
- 54
- 55
- 56
- 57
- 58
- 59
- 60
- 61
- 62
- 63
- 64
- 65
- 66
- 67
- 68
- 69
- 70
- 71
- 72
- 73
- 74
- 75
- 76
- 77
- 78
- 79
- 80
- 81
-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