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门启:北京大学120周年校庆法学研究文萃之一_北京大学法学院 编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北京大学法学院 编

内容节选

原文刊于《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第1期。 当代中国法治实践中的“法民关系”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凌 斌 参见吴邦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基本形成》(2008年3月8日),http://www.gov.cn/2008lh/zb/0308d/content_913826.htm,访问时间:2012年10月10日。本文将详细界定这一概念。“法民关系”一词在司法实践中也已出现,但是概念的外延和内涵都与本文有所不同。实践中的用法相对狭窄,仅限于法官与民众的某种具体关系。参见陆海云:《法院开放日 拉近法民关系》,http://fh.cnnb.com.cn/system/2011/01/07/010038788.shtml,访问时间:2012年4月17日;中共大庆市委:《红岗区人民法院紧紧围绕三项重点工作深入推进公正廉洁高效执法》,www.dqsw.gov.cn/zfzx/115255.shtml,访问时间:2012年4月17日;孙保顶:《泗洪:送戏下乡宣传法律》,http://js.legaldaily.com.cn/content/2012-04/16/content_3497225.htm?node=34622,访问时间:2012年4月17日。 当前,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基本形成,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基本做到有法可依,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了有力的法制保障。 可以说,中国的法治建设取得了卓越成就——确立了法治之“法”,随之而来的是如何真正实现法治之“治”。法治实践中的突出问题在于,因为法律职业没能树立对于法律外行的专业优势和职业壁垒,民众普遍缺乏对法律职业的司法信任和法治信仰。这个问题背后的实质,是法律职业与普通民众的交互关系。本文将普通人与法律人之间在法律实践中形成的交互关系,称之为“法民关系”。 伴随着公民意识和权利意识的发展,人们越来越热衷于对法律问题发表意见。一个匿名的“网络ID”,或者大街上拉过来的“路人甲”,都可以信誓旦旦地对一个热点案件作出“判决”。普法宣传里曾经因为不懂法而吃了亏的反面典型,也已经进化成了互联网上多线程操作的微博博主,甚至从“法盲”升级为了“公知”。重要的是,这些言论的确构成了现实压力,的确在影响甚至支配着中国小到个案裁判、大到司法改革的法治进程。 从法民关系的角度来看,社会各界的外在力量无孔不入地渗透到司法过程和法治进程当中,无处不在地影响着中国的司法改革和法治建设。这个时代常常被提起的“司法公信力不足”乃至“法律信仰危机”的法治困境,就是源自法民关系的相对紧张和互不信任。从某种意义上说,法民关系的实践制约,构成了影响中国司法改革和法治建设的一个深层的基础性问题。要继续推动中国的法治进程,我们不能把眼光仅仅盯在顶层设计上,还应当看到决定着顶层设计的底层架构。 一、法民关系的理论意义 对于中国法治理论的重新审视,首先指向的是影响着当代中国法治思考的西方法治理论。西方法治思想中涉及法民关系问题的概念和理论,主要局限于下述两个方面:不是通过客体化而彻底忽略了法治实践的主体性问题,就是将法治实践的主体仅仅局限于法律职业内部。参见J.Finkelman,“Dicey's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the Law of the Constitution”,South African Law Journal, vol.98,No.4,1981,pp.565—579.Ralph Savarese,“Lon Fuller's The Morality of Law”,The Georgetown Law Journal, vol.53,No.1,1964,pp.250—265.George Christie,“Dworkin's Empire”,Duke Law Journal, vol.1987,No.1 1987,pp.157—189.拉兹:《法治及其价值》,载《法律的权威》,朱峰译,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183页。Oliver Wendell Holmes,“The Path of the Law”,Harvard Law Review, vol.10,1897,pp.457—478.Antonin Scalia,“The Rule of Law as a Law of Rules”,University of Chicago Law Review, vol.56,1989,pp.1175—1188.韦伯:《支配社会学》,康乐、简惠美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4—31页。泮伟江:《作为法律系统核心的司法:卢曼的法律系统论及其启示》,高鸿钧主编:《清华法治论衡》(第12辑),清......

  1. 信息
  2. 法律门启 (代序)
  3. 法治中国建设中的法治社会建设
  4. 滥用知情权命题的逻辑及展开
  5. 行政监管的政治应责:人民在哪?如何回应?
  6. 宪法的法律性阐释及证立
  7. 香港政治体制应当表述为“行政长官制”
  8. 教育法学的理论体系与学科建设
  9. “八二宪法”土地条款:一个原旨主义的解释
  10. 中国法学研究格局的流变
  11. 论中国法理学的死亡
  12. 党法和国法:政党法治国下的思考
  13. 当代中国法治实践中的“法民关系”
  14. 司法中的社会科学判断
  15. 历史与神话:800年的传奇
  16. 国体鼎革、精英吸纳与荣典制度:以民初袁世凯时期为例
  17. 国际法与“一带一路”研究
  18. 走出国际组织法的迷思
  19. 《巴黎协定》与全球环境治理
  20. 浅析国际投资协定的一般例外条款
  21. 被遗忘的话语
  22. 跨国劳动法的兴起:概念、方法与展望
  23. 进化中的环境法上的权利类型探析
  24. 自然资源利用权利的类型重构
  25. 信息公开
  26. 反就业歧视法的一般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