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的中国道路_凌斌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凌斌
内容节选
三、 司法改革的两个问题:法律职业化和司法独立化 参见贺卫方:《通过司法实现社会正义——对中国法官现状的一个透视》,载《司法的理念与制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参见贺卫方:《法治与法律家之治》,同注(17)。 当然,贺老师要告诉我们的,不只是“所谓伊人”——“蜜思劳”——“宛在水中央”,更重要的是,如何“溯洄从之”,将“在水一方”的“耶利亚女郎”载到此岸。贺老师深知,中国法治之路“道阻且长”:中国的司法系统和法律队伍的现状不但与普通法国家相去万里,就是与其他大陆法系的国家相比也是差距甚远 ;然而,要实现法治和政治文明,又必须建立职业的法律群体和独立的司法制度。 因此,摆在他面前的首要问题在于,要使法律、尤其是司法成为中国未来发展的“突破口”,首先就要面对如何对法律、尤其是司法本身进行改革,如何找到“司法改革”本身的突破口。 也许许多人还要在“如何”之前先问一个“能否”。就中国的司法现状而言,“蜜思劳”更像是“芳心一点娇无力”的“林妹妹”:我们只能看到她的柔弱,看不到她那永恒的眼睛。人们会问:天生软弱的法律人能担负起法治和改革的重任么?即使担负得起,人们会信任他们吗?这是“上书”所能改变的么?然而,对于一个像贺老师这样着眼于“行动”和“效果”的人而言,“能否”和“如何”是一回事。回答这一问题的关键不是在理论上去论证“突破”的概率有多大,而是指出具体改变司法现状的制度和技术上的办法,在实践上真的有所“突破”。在《运送》的多篇文章中都有论及,另外一些比较集中讨论,参见贺卫方:《中国司法传统的再解释》,同注(17);贺卫方:《中国古典司法判决的风格与精神》,同注(46)。除了上注中的文章,还可以参见贺卫方:《论司法的非行政化和非官僚化》,同注(46);贺卫方:《对抗制与中国法官》,同上;贺卫方:《司法改革:四组矛盾,八项课题》,同注(17)。 如前所述,贺老师通过普通法的视角看到,中国近代的衰落、变革者播龙种收跳蚤的宿命、地方保护主义、冤假错案不断、官员腐败甚至历史上的官逼民反这种种历史难题与现实困境都与一个问题有关,就是中国欠缺类似于普通法的由职业法律人掌控的专业、统一、独立、权威的司法体制。 而中国司法实践中的种种弊病,诸如法律职业者素质低、法官徇私舞弊、司法不统一、司法不公正、司法行政化、司法不独立、司法不说理、轻视程序,等等,正是欠缺“专业化司法”的表现。 贺卫方:《法律职业化的难题》,同注⑦,第28页。贺卫方:《司法公正需要合理的制度环境》,同注⑦,第5—7页。参见贺卫方:《不进一个门,不是一家人》,同注⑦;贺卫方:《统一司法考试的方法》,同上。参见贺卫方:《中国法律教育之路》,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贺卫方:《法律教育路在何方》,同注⑦;贺卫方:《关于法治与法学研究》,同上。参见贺卫方:《建立统一的司法研修制度》,同注⑦;贺卫方:《培养高素质的法学家》,同注(46)。参见贺卫方:《司法智慧何处寻》,同注⑦;贺卫方:《网上的司法智慧》,同上;贺卫方:《法官文化的意义与课题》,同上。参见贺卫方:《大盖帽的意义》,同注⑦;贺卫方:《从惊堂槌说到法庭威仪》,同上;贺卫方:《法袍、法锤之外》,同上;贺卫方:《法言法语的意义》,同上;贺卫方:《正义的行头》,同上。参见贺卫方:《被告席上的传媒》,同注(18);贺卫方:《司法对新闻自由的保护》,同上;贺卫方:《司法与传媒》,同上。贺卫方:《法官与大众传媒》,同注⑦;贺卫方:《传媒与司法二题》,同上;贺卫方:《以直报怨》,同上;贺卫方:《对电视直播庭审过程的异议》,同上;贺卫方:《司法的公开与公正》,同上。更为详细的论述,参见凌斌:《运送正义的方式》,载《中国学术》2003年第四辑。 因此,他的解决之道也就集中在了如何建立独立的“专业化司法制度” 之上。具体而言,用贺老师自己的概括来说,就是“在较低的层面上,使司法官员无所畏惧;在较高的层面上,让司法官员向往尊荣”。前者的前提是法院的经济独立,“就是要把司法机关的人财物统一由中央来管理”;后者需要的是“提高司法官员的整体素质,使司法职业成为一个社会普遍尊重同时从业者自己也特别自重的行业”——这一点同样适用于律师。 归纳起来就是两“化”:法律职业化和司法独立化。贺老师近年来大声疾呼和奋力推动的诸如统一司法考试 、改进法律专业教育 、引进统一的司法研修制度 、培训法官的司法技能和加强判决说理 、塑造司法的“正义行头”(比如法袍、法锤和法言法语) 、处理好大众传媒与司法的关系 ,等等,都是围绕着这一核心进行的。 贺卫方:《对电视直播庭审过程的异议》,同注⑦,第98页。 在贺老师看来,如果这些改革举措能够获得成功,法律职业者的素质真的获得了提高,那么法律职业共同体意识就会逐渐形成,国家的法制就会逐渐统一,法律职业者的尊容就会逐渐......
- 信息
-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出版说明
- 序言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导论 法治的中国道路与本书的主要内容
- 一、 法治之间的孝公难题
- 二、 路径之一:商鞅变法的“专职法治”
- 三、 现代西方的“专职法治”
- 四、 路径之二:当代中国的“民本法治”
- 五、 法治的两条路径
- 六、 探索法治的中国道路
- 第一章 法治建立的孝公难题
- 一、 法治建立的孝公难题
- 二、 中西法治的殊归同途
- 三、 制度革新的变法常治
- 四、 法令立之的溯及既往
- 五、 旦夕之间的法治成败
- 六、 普天之下的吏民之别
- 七、 孝公难题的现代品格
- 第二章 法治思维的基本原则
- 一、 界定法治的基本原则
- 二、 法律传递的明知原则
- 三、 法律遵守的用之原则
- 四、 法律实施的如一原则
- 五、 法律执行的无私原则
- 六、 “法官授法”和“禁屋藏法”
- 七、 法治原则的普遍意蕴
- 第三章 法律移植的学术异化
- 一、 立法移植与法学继受
- 二、 继受法学的非专业化与移植立法的非职业化
- 三、 移植型法治的法学悖谬
- 四、 有“法”无“治”的内在原因
- 五、 “面对中国”的法学和面对“中国的法学”
- 第四章 专职司法的民主困境
- 一、 司法改革的思想麻雀
- 二、 法官之治:有别于科学和民主的法治实践
- 三、 司法改革的两个问题:法律职业化和司法独立化
- 四、 专职司法的内在困境
- 第五章 行政法治的伦理困境
- 一、 从“行政强拆”到“司法强拆”:法治何以暴力?
- 二、 “行政执法化”:行政法治的历史进程
- 三、 科层主义的法治原则
- 四、 权力制衡与绝对权力
- 五、 专职分化与相对腐败
- 六、 法律至上与政法冲突
- 七、 结语:行政法治的正当基础
- 第六章 民本法治的群众路线
- 一、 法律遇到秋菊时
- 二、 法盲与法治:一种知识视角
- 三、 法治与法盲:一种权力视角
- 四、 变法与法治的“精英主义”
- 五、 普法与法治的“群众路线”
- 六、 坚持法治的群众路线
- 第七章 法治改革的双重诉求
- 一、 村长的困惑:中国政治的深层追问
- 二、 打什么官司:官民矛盾的官方解决
- 三、 秋菊的说法:官员行为的政府责任
- 四、 村长的说法:行政执法的政治条件
- 五、 公家的说法:公私兼顾的官方逻辑
- 六、 法律的说法:形式理性的法治逻辑
- 七、 双重的追问:两全其美的政治诉求
- 八、 未解的难题:艺术作品的现实寓意
- 第八章 法治转型的思想实验
- 一、 “孝公难题”的“秋菊困惑”
- 二、 商鞅战秋菊:实验场景的建构
- 三、 实验分析之一:单薄的知识壁垒
- 四、 实验分析之二:脆弱的权力壁垒
- 五、 实验分析之三:专职法治的权力悖论
- 六、 商鞅派?秋菊派?
- 七、 结语:寻求和谐法治
- 结语 法治的中国理想
- 主要参考文献
- 索引
- 后记: 吾爱真理,亦爱吾师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